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被揭开的“表皮”——关于曹晖的雕塑创作
作者: 冯博一   来源: 艺术当代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物雕塑   古典形态   现实主义艺术   语言方式   形象塑造   雕塑创作   相对真实   随类赋彩  
描述: 的典型化人物雕塑,其中作品”似真”部分的着色与处理,类似于人的皮肤肌理所散发出的细腻而透明的光泽,随类彩的形象安详,平和,甚至有些憨态可掬的表情,具有优美宁静的意味。[第一段]
工笔画风格之衍变与用色之盛衰
作者: 尤明辉   来源: 美术向导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工笔画   魏晋时期   水色   隋唐时期   绘画技法   两汉时期   色彩   国画颜料   文人画   随类赋彩  
描述: 中国工笔画是相对于写意画来说的,《中国美术大辞典》言工笔: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密体的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工笔的要求乃属于后者。工笔画,举凡水墨、浅绛、青绿、金碧、界画,均可包含在内。由此可
我要赋予生命以希望
作者: 陈华   来源: 中国制衣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装发布   安娜·卡列尼娜   主题   设计师   总监   品牌设计   设计方案   赋予   服装专业   作品  
描述: 刘星,广州市猜想服饰有限公司谜底品牌设计总监。从小对油画的研习培养了其很好的色彩感觉。曾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染织服装专业.由于涉及染整行当,她对面料的运用得心应手。而后游学于伦敦服装学院.更加强了其服装造型能力。有人说,谜底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品牌,从《安娜·卡列尼娜》到好莱坞的《勇敢的心》,每一季,一部电影、一本小说、一次或远或近的旅行都可能成为谜底的发布主题。11月,刘星将带着谜底主题为《醒来》的作品亮相于中国国际时装周。
浅谈中国工笔画中的写“意”性
作者: 谢建华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韵生动   传统工笔   六法   中国工笔画   相结合   构图   技法   骨法用笔   意象   随类赋彩  
描述: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为画之六法。而其中又将气韵生动置于六法之首,可见气韵、意象在画中所起的灵魂与统帅
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色彩
作者: 张迎春   来源: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固有色   重彩画   现代色彩   中国画色彩   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   审美情趣   工笔花鸟画   绘画   随类赋彩  
描述: 中国画自古被称之为丹青,丹是指朱砂和红土制成的颜料,青是指蓝铜矿和青金石所制颜料,丹青之妙即形容色彩之美,矿物石色色彩鲜明持久。中国古代重彩画设色层层叠叠,浓重而艳丽,给人以富丽堂皇、雍容华贵之感。从汉墓壁画、南北朝佛教画、唐宋院体画乃至明清工笔画的绘画发展中不难发现,重彩画很早就占据了绘画的历史舞台。古代中国画家对色彩的理解和使用浸润着哲学的色彩,具有独特的主观表现,形成了东方色彩理论,这和以光学派生出来的西方色彩科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绘画之事,杂五色以象山水,鸟兽。这五色就是指朱、黄、青、白、黑,它是建立在这个阴阳五行哲学之上的对大自然丰富多彩
汉赋中的再现主义倾向
作者: 杨士卿   来源: 时代人物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体   再现   汉赋  
描述: 主义的理论来审视中国古代文体里的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汉赋,进而对这一古老的文体在传统文学的优缺点作出评价。
由尚形到尚意?:对当代工笔绘画发展可能性的思考
作者: 陈林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水画作品   工笔   《芙蓉锦鸡图》   绘画发展   《千里江山图》   经典作品   尚意   《洛神赋图》  
描述: 中国画有工笔和写意之分,长期以来,由于文人画的影响,一直存在以写意为高雅,以工笔为匠气的偏见,这种情况直到近代方有所改观。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工笔画的复兴是不争的事实,现在从事工笔画创作的画家队伍日益庞大,各种大展的参展作品和获奖作品中工笔画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加。然而,当前工笔画创作固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也潜存着诸多妨碍其健康发展的负面因素。过分靠近日本画的倾向曾经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困扰着中国工笔画的发展,近年来出现的新工笔,在给我们带来全新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缺乏传统内蕴、过分追求视觉效应、从内部消解传统文化之类的争论。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促进中国工笔画的健康发展,我刊本期特开设专栏,邀请部分理论家与画家,对当前工笔画的热点问题与现象进行讨论,从理论层面探讨工笔画的发展方向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旷达诗人的富贵之秋:汪莘《湖上早秋偶兴》赏读
作者: 李向阳   来源: 阅读与写作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富贵   诗人   汉武帝   《九辩》   《秋风辞》   旷达   赏读   《秋声赋》  
描述: 》)“盖夫秋之为忧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秋声》)这些描写总给人发肃杀悲凉之感,不胜伤怀郁结。然而南宋诗人汪莘的《湖上早秋偶兴》带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番新景象:坐卧
丹青妙笔越千年
作者: 闫振强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韵生动   丹青   经营位置   应物象形   中国画   骨法用笔   “六法”   随类赋彩  
描述: 南齐谢赫在《占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赏鉴的六项要求,即“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随类彩,四曰应物象形,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这六点既是对中国画品评的概括,更是专指工笔重彩技法的绘画准则。
一位最早在肇庆传播西方文化的人
作者: 萧健玲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北京在 2000 年新世纪到来时修建了史无前例的“中华世纪坛”,在其金碧辉煌的环形世纪厅中,把对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用浮雕一一展现。在一百多位名人中,有两位外国人,一位是沿凓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东方、把中国文化带到西方的马可.波罗;另一位就是从海上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科学和技术的利玛窦。在这命名为“中华千秋颂”的大型浮雕图中,对利玛窦的评价是这样的:“利玛窦(1552 - 1610),意大利传教士,他在中国二十八年,学习中国语言文字,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结识当时的文人、学者,并修建了礼拜堂,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坤舆万国全图〉为一幅世界地图,由他绘于肇庆,1602 年刊行于北京。”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