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文化杂志 】搜索到相关结果 12 条
澳门的触动
作者:
黄坤尧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今夜,我守着最后一方净土 今夜,我守着最后一方净土。从阳台往下望,正方形的球场空空荡荡的,沙不飞,尘不扬,四望无人,天地间只剩下一片永恒的寂静。周边树影斑驳,皴染着浓淡的墨彩,藻荇交横,围成画框的浮雕。风不来,树也不动。明月浮云端,苍凉的月色投映在30年代的沙土上,一池如镜,水银泻地,折射出空蒙的白。树影旁边原本有一列低矮的楼房,可是人去楼空,歌沉影寂,原始的天地重归宁谧。 今夜,在一个最平凡的日子里,我守在寂寞的阳台上。海岳清华,兰桂香熏,远方豪华的大酒店,灯红酒绿,金碧辉煌,砌成了一座璀灿的黄金城堡,夜色如梦,见证着太平风月。大桥上汽车往来,一列黄光,一排红灯,沿着桥面的弧度上下滑行,节奏缓慢,疏落而又顺畅。擎起的雾灯,囊萤映雪,温柔如幻。飘飞过的水气,纤细微茫,织成了薄纱锦缎,消除了一切紧张疲累的感觉。圆形广场没有节日俗艳的装扮,没有扰攘的烟火鞭炮,恢复一霎清纯的感觉,最为难得。良夜笙箫,惠风和畅,富贵浮云,奈何总有做不完的南柯槐梦。 今夜,我守在阳台上苍茫四顾,浏览快将消逝的风景。南湾花园丛林绿霭,郁郁幽幽。灯塔的余晖逡巡扫射,这是新千禧时代的装饰品,软弱无力,早已不能覆盖城巿蔚起丛生的华灯了。初来时,融和门与灯塔连成直线,东西一气,中轴刚好就在阳台穿过。后来周边的新房子不断崛起,破落的融和门也就瑟缩在镜头中逐渐淡出了。城巿的建筑物节节拔高,蓦然回首,出其不意的,在傲慢的中国银行大厦旁边,竟然冒出旅游塔纤长的倩影,强烈的白光照亮了海天一色。一个新时代宣告诞生了。 今夜,我守着最后一方净土。这是一组借来的风景,一刻消融的宁静。曾经拥有过的,丰盈在心,奢盼并不代表就能够永远占有。白天,寸金尺土的球场只有几个人在打球,相对于黄金地段的巿值来说,这不就是太奢侈太浪费了吗?球场一个个的相继陷落,财雄势大的酒店集团收购了一个又一个球场,经济价值取代了巿民的休闲活动,球场被放逐到边鄙之地了。不久,随着新世纪来临,那球场经过悉心打扮而崛起成为新的名胜景点,气象焕然一新,车水马龙,衣香鬓影,招徕游客,同时也缔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只要大家习惯了,一切就变得理所当然,不容置喙。所谓历史,所谓文化,有时只能留待白头宫女去栈恋怀旧,在一个凄凉的晚上,唱一阕幽幽的挽歌。
泰西之法:中国早期油画研究
作者:
李超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的演变。泰西 (1 ) 之法,由此开始了在中国艰难而错综的交流历程。“利玛窦之谜”所涉及的不仅是“印证之物”的史料问题,更重要的是“西洋画及西洋画理”“始露萌芽于中土”的文化问题,生动地印证了明清之际所出现的“画法参照”现象的特殊性所在。
论澳门与明清西方油画传入中国
作者:
胡光华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本文分三部分论述澳门与西方油画传入中国的关系:一、明代居留澳门的欧洲传教士的功绩在于开拓了西方油画东渐中国的“文化传教”之路,并在澳门建立了最早的油画传播基地,造就了中国最早的油画家。二、由于清代中国帝皇对传教士油画家的御用,西方画家通过澳门云集中国朝廷,北京遂成为中国油画的重镇。三、伴随清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西方画家乔治.钱纳利定居澳门,澳门再次成为西方油画东渐中国的门户和中国油画家成长的摇篮。
澳门港与海上丝路澳门《文化杂志》反映的研究成果
作者:
黄晓峰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文化交流,探讨澳门独特个性及葡萄牙人远航东方的历史影响,进而加强两国之间的密切往来”(1 )。为了面向国际学术界,这份季刊一开始就分别以葡、中、英三种文本出版。《文化杂志》的面世,见证了澳门回归祖国过渡期所蕴涵的极其深刻的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历史进程,可以说,亦相当适时地翻开了澳门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新篇章。
20世纪中国早期油画大师冯钢百的生平与艺术
作者:
胡光华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无论从何种角度去审视,20世纪中国美术的显著特征,是以革故鼎新、大规模引进传播西方美术及美术教育为其世纪情结的,可谓多元化、多样化美术新文化体系建构的世纪。1999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美展标志著中国美术百年的终结,也展示了这种美术新文化的架构:即中国美术品类与西方美术品类共同浇铸20世纪中国美术的基础结构。人们不禁要问,为甚么一个古老文明泱泱大国,会以如此博大的胸怀容纳西方美术?为甚塺西方美术品类会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文化的主要成份?
葡国与澳门宗教艺术及西方传教士对中西美术与乐舞戏剧交流之贡献
作者:
李强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始自明清时期,随着西方正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诸国,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等所实施的海外殖民扩张主义,陆续派遣一批批曾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训练有素的天主教、基督教传教士顺着海路与陆路借道澳门来到中国。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徐日升等传教士在传授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奉献给明廷天主、天王母图像、万国图志、西琴与琴曲乐谱,及后协编《西琴曲意》、《律吕纂要》等中西艺术相融合的入门书籍。至康乾时期,又有郎世甯、王致诚等传教士为清皇室贡献耶稣与圣母玛利亚神像,继而为宫廷皇亲国戚绘制画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朗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等西洋画师奉旨绘制了十六幅“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铜版画,为中西美术交流起到推波助澜的示范性作用。随之,西方传教士驻足在中国分割的租界地,澳门的中外人士于南方沿海城市,大力兴办西洋画室、西方油画、版画、雕塑展览,继之创办教会艺术院校,组织唱诗班吟唱赞美诗、弥撒曲,以及组建西洋管弦乐队,并由耶稣会出面邀请西方歌舞、歌剧团来华演出,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刺激了中国传统乐舞、美术与戏曲艺术的转型及发展。
地志画:记忆中的澳门风景
作者:
莫小也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地志”在汉语中指“舆地”,西语 Topography 包含地图绘制(Mapping)与描绘艺术(DescriptiveArt)两层意思。地志画(Topographical Painting)主要指一种描绘乡土风物、地理形势的图画。四百年来,东西方艺术家为澳门描绘了数百幅地志画,尤其是自西望洋山、东望洋山上俯瞰的澳门全景、从外港与内港海面上眺望的立面景色、特写的妈阁庙、圣保禄教堂、南湾海滨景点常常出现在画面之中。其中延续至今的文化遗产使澳门在世界上获得非凡声誉。以油画、素描与水彩画真实记录的自然、街道、人群与习俗的澳门地志画,不仅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还为人们认识昔日澳门,特别是理解本地的城市建筑找到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西洋木美人与妈祖信仰
作者:
江滢河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广东新会博物馆收藏妷两件非常珍贵的西洋木美人油画像(1 ),作为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洋油画作品,是反映早期西画东传历史的珍贵实物。明清时期,西洋木美人油画在闽粤沿海的民间社会辗转搬移,受到广泛关注,其所
封面说明 (44期)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本期封面由马伟达(Victor Hugo Marreiros)设计 本刊今年新出版的外文版(葡英双语合刊)第一期收进了好几幅香山嶴及珠江口海域的中外古地图作插页。设计者用了点儿或称“后现代”的填色点染工夫,有些还做出了玉白底色青花图案的釉彩效果,竟也能熔古今中外的历史残迹和时髦艺术于一炉,聊供不屑于一顾澳门街往事的“新新人类”猎奇者明白些儿用电脑复制二度空间文物图象玩艺儿也能拼凑出“后现代”的新奇灵感。
澳门不陌生
作者:
王蒙
来源:
文化杂志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漂流
国际
汉诗
马来西亚
诗教
中国香港
研讨会
涛声
庐山
词赋
描述:
1998年的最后一个月,我和妻子獃在路环岛的旅馆里,面对着无垠的大海和灿烂的阳光,享受澳门的宽广和美丽,也许还有一种迷茫:这是甚么地方?我并不常常在这里造访。澳门是个小地方,谈起她的平方公里,你会心疼她,甚至想把玲珑的她放在口袋里,你生怕她被一阵大风暴刮得无影无踪。澳门又是个大地方,因为她与巨大的祖国相连,又与一望无际的南中国海以及太平洋相连。不论是在澳门半岛还是走上凼仔岛和路环岛,你不会觉得任何的局促。 旅馆的滨海路上有一块高尔夫球练习场,有几个人在那里不慌不忙地打着球。海滨道路上花卉盛开。这里没有冬天,这里一切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