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六法论与中国当代写意性油画
作者: 赵治武   来源: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六法论   油画   写意性  
描述: 油画作为西方的传统绘画,在中国经历百余年的传播和学习融合,逐渐形成了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写意性油画。写意性油画深受中国传统的美术品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论"的影响,是油画在中国成长的特殊产物,也是中国油画创作的新的方向。
“气韵生动”与陶艺创作
作者: 宋志来   来源: 江苏陶瓷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韵生动   六法   最高境界   意义   陶艺创作  
描述: 谢赫“六法”,是中国绘画学津梁,无论画家还是理论家均奉之为金科玉律,它作为中国绘画史上仅见的一个完整而严密的艺术纲领,千百年来,承前启后,“六法”不仅给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以巨大影响,也给我国以后
我看到了“冷”的意象
作者: 张克端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韵生动   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象外   倪云林   谢赫   虚境   聊以自娱   六法论   逸气  
描述: 赫“六法论”,头一条便是“气韵生动”。宋元以后,文人画发达,不仅表现“实境”,而且还画“虚境”。倪云林所谓“仆之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都反映了画家对自然
一身品正 满纸清逸 读何为先生画
作者: 王晓龙   来源: 中国航空旅游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宾虹   六法   心画   谢赫   画品   外师造化   文人雅士   高士图   工笔花鸟画   画中  
描述: 、闲逸之气,深得谢赫"六法"精要,入眼入心,世俗浮躁得到消解,艺术情怀得到滋养;五脏六腑都得到洗濯,昏花的老眼也亮堂起来,回到家倒在床上都觉清雅闲逸之气氤氲,悠哉乐哉、恍兮惚兮就进入了梦乡……何为擅长工笔花鸟画,他笔下的花鸟,
油画意象语言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 孙亚文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韵生动   画论   六法   色彩关系   中国绘画史   谢赫   经营位置   应物象形   骨法用笔   传移模写  
描述: 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历来被画家、评论家所推崇,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画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于是本人就油画语言中的构图、色调、塑造、色彩关系等表现手段对应
王原祁的山水艺术之我见
作者: 丁晓红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六法   山水   抽象   经营位置   四王   笔墨  
描述: “四王”之中,以最年幼者王原祁的艺术最为忽视,在我看来,王原祁实实在在为中国古代山水艺术中最后的一位大师,南方山水的集大成者,并且在将“四王”的山水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对近代山水影响也极大。
谢赫“六法”生态浅析
作者: 吴也凡   来源: 陶瓷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六法   陶瓷绘画   谢赫   陶瓷美术  
描述: 历代都对"六法"多有阐发,"六法"之新解也随时代不同而出现新的内涵。画家创作时的激情、情操和美感等象"镜像"关系一样,传移模写到画面中去。气韵生动的绘画作品往往不是"定态",而是对应于一种高能量
隋唐美术理论的形态特征及其理论建树(上)
作者: 廖国伟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六法论”   书画艺术   文化品格   形态特征   《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   美术理论   绘画艺术   理论建树   “六法”  
描述: 隋唐美术理论的形态特征及其理论建树(上)廖国伟隋唐两代,文艺的繁荣昌盛已为历代史家所公认,诗歌、绘画、雕塑、书法、文论等一切文学艺术在唐代都得到极大的发展,所谓“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艺,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
略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不同命运
作者: 孙振华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画论   民间艺人   六法   中国文化   谢赫   中国传统思想   吴带当风   墨戏   画像石   中国美术  
描述: 中国雕塑的兴衰是一个中国文化之谜。为什么中国雕塑中道衰落?为什么中国没有留下雕塑理论?为什么古人一直没有把雕塑看做一门艺术? 如果与中国绘画相比较,也许能看得更清楚一些。雕塑与绘画虽
浅谈“六法”与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
作者: 尹伊   来源: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意义   “六法”  
描述: 南齐谢赫在其《画品》中提出的"六法"论,千古年来,成为中国人物画的审美评判标准,其后又延伸适用于其他中国绘画科目,至今对于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 1 2 ... 9 10 1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