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山水聚秀——来自中国的国际雕塑艺术景观(2)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内地   何香凝美术馆   港澳台   雕塑公园   雕塑艺术   深圳华侨城   景观   参展作品   公共艺术   艺术批评  
描述: 由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主办的“第二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于1999年10月16日在深圳华侨城开幕。此次年度展邀请中国内地、港澳台、英国、法国等国内外29位艺术家共27件作品参展,并将参展作品集中于美术馆邻近的一块2.7公顷苑地建立一个露天雕塑公园。
现代主义辩证法的误读及其后果——论弗雷德对极简艺术的批判
作者: 张晓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性   辩证法   剧场性   现代主义艺术   格林伯格   极简艺术   绘画艺术   艺术史   平面性   艺术批评  
描述: 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1939~),现为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人文学科波恩讲席教授,著名的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作为批评家,他见证了1960年代现代主义式微,极简艺术、波普艺术和各种综合艺术的勃兴,但他坚执现代主义立场,深入地批判了极简艺术为突显"物性"而走向的"实在主义"及其对
艺术即“物”:“物与词:视觉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述略
作者: 鲁明军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消费社会   批判   当代艺术   格林伯格   现代主义   视觉表征   波德里亚   艺术史   艺术学院   艺术批评  
描述: 置艺术于"物"的层面,无疑是20世纪以来艺术史研究和艺术批评范式演变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然,"物"如何转换为视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被视觉化的过程,其中还隐含着复杂的文化认同、政治意识、伦理考量及心灵自觉等诸多话语层面。而值得我们探问的正是这一话语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交叠的
融合·方向下的多元视角
作者: 潇林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坛   陶瓷雕塑   全球化   雕塑家   丰硕成果   中国当代美术   融合   城市雕塑   公共艺术   艺术批评  
描述: 在2008年金秋9月的长春,第二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隆重召开,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学者、雕塑家、艺术批评家以及城市雕塑的领导者和工作者济济一堂,畅所欲言,共同欣赏着雕塑发展的丰硕成果,孜孜探索着雕塑发展的壮丽明天。9月7日下午,是大会专题沙龙之三的第十四届中国雕塑论坛。论坛在东北师大举行,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朱尚熹和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殷小烽共同主持。与会专家们从雕塑艺术的各层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艺术批评的媒体化与艺术媒体的批评化
作者: 于洋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批评   艺术市场   艺术作品   传媒时代   媒体化   批评家   网络媒体   知识分子   现代媒体   艺术批评  
描述: 在全球一体化现象日趋显著的今天,传媒时代已经从一种抽象的概念,成为形象地、立体地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现实和文化图景,并空前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与表达。在纷繁琳琅的艺术界,艺术批评在传媒时代的复杂语境中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艺术批评的新旧对比,正如亨利·吉罗等西方学者所描述的:传统评论式批评往往依附于创作而存在,总是针对具体作品谈感受或开药方,从而沦为创作的附属品;新时代的传媒
融合·方向
作者: 范伟民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类型   独立思考   方向   艺术思潮   汉文化   融合   艺术特征   传统文化   矛盾关系   艺术批评  
描述: 本栏目自2008年第1期讨论了艺术的精神缺失,在第2期又谈了艺术的原创性与独立思考,接下来本期所要涉及的便是对艺术的守与变这一问题的思考。艺术的破与立、守与变之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因为这要牵扯
艺术批评与人文学科
作者: 刘柒否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化   中国艺术   艺术作品   艺术家   哲学化   批评家   人文学科   历史根源   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  
描述: Art creation itself is academic, exploring the world and people just like philosophy. But they are only different in terms of choice of materials and and the use of methods. Art creation is specific and true to life, instead of resorting to abstract thought or using philosophy as its stuffing to show its artistic value. As a young science of humanities, art criticism has been accompanied with various disputes since its birth. In the first place art criticism faces a specific piece of art work. Meanwhile, art criticism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i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suggesting a stronger universal desire for the pursuit of various knowledg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has not taken shape. And the aphasia of art criticism has been put forward befor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ritics to re-conduct the specific and profound research into contemporary artworks. “哲学是艺术吗?”这样的反问隐含着一种否定的答案,以此为题,宋伟光先生在本刊2010年第3期与第5期发文,对把艺术当成“哲学式的视觉图像”的现象提出质疑。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之反观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文化内涵   艺术作品   公民社会   城市公共艺术   表现形式   制度建设   中国当代   城市雕塑   艺术批评  
描述: 公共艺术的概念及相关实践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约十多年的路程,以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公共艺术建设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已涉及到中国大多数大中型城市乃至乡镇。尤其是在
廖一百彭娣雕塑作品/董明光雕塑作品/张跃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文化内涵   艺术作品   公民社会   城市公共艺术   表现形式   制度建设   中国当代   城市雕塑   艺术批评  
描述: 廖一百彭娣雕塑作品/董明光雕塑作品/张跃
回归艺术的本体
作者: 张浩达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教育   艺术经纪人   艺术市场   艺术作品   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   为艺术而艺术   艺术领域   回归   艺术批评  
描述: 当下的艺术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所反映出的已不是艺术本身或者说艺术之本体问题。在当下大量的艺术作品面前,我们看到是的往往是一种社会思潮或图像而不是艺术本身。这种缺失对艺术本体意义方面的探索,缺少对本体语言的贡献的现象,最终会导致艺术精神的贫血。所以,在目前这种趋向中强调一下"回归本体",这从美术史的角度上看,可能具有一点"历史"意义。
< 1 2 3 ... 7 8 9 ... 14 15 1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