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中国公共艺术的当代性与世界性——对于外来相关理论之影响的探察及阐释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界性   阐释   当代性   中国美术史   城市雕塑   当代美术   理论与实践   公共艺术  
描述: 作为当代中国美术史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了中国当代美术理论与实践的显要领域和学术关注点。尤其成为当代艺术与社会学、政治学、城市学、文化学.生态学等学科产生交叉性.复合性结构关系的重要领域。
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形态及问题之探讨: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的解读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公共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形态   城市公共空间   标志性   当代中国   社会文化   城市社会   价值取向   城市雕塑   纪念性雕塑  
描述: 首先,"城市雕塑"只是近20多年来国内的一种习惯性称谓,它尚不能确切地表达和涵盖它在形态、主题、空间、场所及文化关联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属性。本文权且借此名称展开相关的讨论。从古今中外设立在城市户外空间的雕塑作品的形式、主题、内涵、功用、社会语境及场所特性来看,具有丰富而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属性,而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的城市空间中的雕塑,往往从某些层面和角度显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气质、地方特性、地标功用
转型时期公共艺术的视野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美苑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口号   现代市民   城市经济   文化景观   里奇   公共环境   考尔德   奥登   形式美感   市民社会概念  
描述: for the Arts/NEA)实行“公共艺术计划”(Arts inPublic Place Program),并直接赞助公共艺术为标志。[1]此间,以考尔德(Calder)、奥登伯格(Oldenbury)、里奇(Rickey)、史密斯(Smith)等一批雕塑艺术家为代
走向景观与生活的雕塑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文艺复兴   宗教建筑   神迹   雕塑公园   至明   特定空间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古代历史   现代雕塑  
描述: 雕塑艺术在中外古代历史中,均是从属于特定空间环境的,尤其是从属于建筑的。也可以说主要是从属于宗教建筑及权力空间的。这从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神殿及中世纪的教堂,到东方中国秦汉前后至明清的寺观、庙宇及陵墓空间中,雕塑均围绕着宗教主神、诸神、神迹、教义的表现,以及宗教建筑及器具的装饰,抑或陵墓建筑及其环境与符号的构建。然而,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尤其是在18世纪西方资产阶
艺术与生活的融会
作者: 翁剑青   王青云   来源: 艺术生活快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编者按: 翁剑青,艺术学博士,画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近现代美术史和城市公共艺术理论研究。曾出版《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城市公共艺术》、《形式与意蕴》、《20年焦点论争》(与他人合作)等学术著作,先后发表美术史论学术论文80余篇,在理论教学与研究方面成绩斐然。 同时,作为一名非职业画家,翁剑青将自己内心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真诚的情感记录于画布之上。
主题性雕塑艺术的新探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主题雕塑研讨会
作者: 邵大箴   袁运甫   安远远   吴长江   陈醉   奚静之   王镛   马鸿增   梁江   尚辉   丁方   顾森   翁剑青   吕品田   李晓峰   聂危谷   方宁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大历史事件   主题性   南京大屠杀   遇难   中国美术家协会   纪念馆   雕塑艺术   侵华日军  
描述: 大型纪念碑雕塑,特别是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雕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也是我们理论研究者应该关注的现象。首先一点,雕塑家担负重要而巨大的雕塑工程,假如没有政府的委托和支持的话,是很难有所作为的。还有一点,一件雕塑,尤其是大型的、与建筑相结合的雕塑,它受到种种限制,雕塑家能不能拿到这项工程这是一方面,他还要受到建筑的限制。从世界范围来说,建筑师在设计建筑形象时,往往把雕塑作为一个点缀,这和他的修养、对艺术的认识、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及对整个艺术的评判尺度有关系。而好的建筑师,大都能够宽容雕塑家、画家、艺术家,将创作组成一个整体。
主题性雕塑艺术的新探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主题群雕研讨会
作者: 邵大箴   袁运甫   安远远   吴长江   陈醉   奚静之   王镛   马鸿增   宋伟光   梁江   尚辉   丁方   顾森   翁剑青   吕品田   李晓峰   聂危谷   方宁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   教堂   柯布   现代主义   建筑大师   50年代   象征主义   理性主义  
描述: 主题性雕塑艺术的新探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主题群雕研讨会
艺术,不只是作为自我表现的手段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21世纪   环境艺术设计   20世纪   现代化和城市化   城市公共艺术   设计方案   公共环境艺术   美术馆   公共艺术设计  
描述: 关根伸夫(现年58岁),系世界知名的日本大型环境艺术家。从20世纪60年代末,尤其是从70年代中期以来,从事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规划和创作。先后为日本和欧洲等地创作和落成了四百余项环境艺术工程。其人和其作品颇为当代日本、欧美和中国美术界及环境艺术设计界长期关注和好评。在其大量的环境艺术作品中,诸如《相位一大地》(1968),昭和之林纪念塔广场艺术(1979),千代野新町的《谈话广场》(1982),盐滨公寓住宅区的《等待广场》(1982),爱知县江南女子短期大学《空的首饰》广场景观艺术(1989),新泻站前广场的《象征性空间》(1982),世田谷美术馆入口广场的壁泉景观雕刻艺术(1986)和东京都厅前大型水体景观雕塑艺术《水的神殿》(1991)、东京都新宿区《虹的岛影》(1986)等大型公共艺术作品,都给人们留下了独具个性而又亲和美妙的印象,并多次获得艺术大奖。在当代日本和国际艺术界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笔者对关根伸夫进行了一次专程访问,现把部分言谈内容记述如下:
转型与流变——当代公共艺术的市民文化趋向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民文化   身生活   20世纪末   政治意识形态   景观雕塑   精英艺术   流变   市民社会   转型   公共艺术  
描述: 在20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中国,公共艺术的主动需求者和自觉接受者是公众社会,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以业正在成长中的市民社会,因此对这个阶层文化存在的分析,对我们进一步阐述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是必要的。
公共艺术与公共精神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共精神   公共社会   文化品格   城市化   公共性   公共领域   市民社会   近现代世界历史   民主化进程   公共艺术  
描述: 只有当我们的社会开始自觉地迈向不可逆转的现代化、城市化及民主化进程时,我们才有可能谈论公共艺术及其实践这个当代问题。倘若我们暂且撇开公共艺术所包含的物化形态的特征,而就其具有的文化品格及社会伦理来看,或许“公共精神”便是公共艺术的要义抑或灵魂了。何为公共精神?想必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但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