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何谓具像
作者: 鲍海宁   来源: 美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选择   具像   视觉   形象   理解   艺术方式   艺术作品   表达   自然   雕塑  
描述: 伟大的艺术能够在被人们理解之前便与之交流。——艾略特(T·S·Eliot)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儿,往往也是时代情感的源泉。——康定斯基(Kandinsky)艺术方式的选择,既是精神上的自觉也是表达方式上的自觉。而"雕塑是事物的本质,自然的本质,是永恒人性之物"。具像的概念或者说含义是
2008雕塑系毕业创作感言
作者: 鲍海宁   张沈   陈连富   曲英佐   张哲宇   洪涛   来源: 美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实际   投影   外部世界   雕塑教学   学生人数   毕业创作   社会生活   思想状况  
描述: 一年一度的毕业创作实际上也是此时的外部世界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一种投影。这种投影也许是自说自话式的,也许是对于社会生活的感悟,也许是一种茫然若失的强行表达。今年的毕业创作因学生人数的巨增而使整体的面貌有别于以往。对于主题的选择可谓五花八门,手段也各行其道,但
雕塑意象人体教学手记
作者: 鲍海宁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觉语言   文化语言   雕塑语言   雕塑意   雕塑作品   生存状态   教学方式   基本功   人体艺术   意象  
描述: 我院雕塑系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传统写实基本功训练的优势.近年来,为适应当代文化指向的需求,曾多次调整、充实授课内容,特别是在这次四年级意象人体课的教学布置中,主动加大教改步伐,吸收国外讲授同种类课程的长处,发挥自身教学的优势,充分调动了教与学双方面的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体验雕塑空间
作者: 鲍海宁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系统   精神空间   情感的作用   形体与空间   空间形式   雕塑艺术   情感空间   雕塑空间   情感因素   现代雕塑  
描述: “一物摆脱了抽象而成为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这只是因为情感的作用。”而“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物理空间的运用只是手段,而最终是要达到精神空间的实现。从自然与现实吸取素材,从心灵吸取养料而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雕塑的组合、建构,是以反应作者的情感为前提的。这种组合,也许是一种具体的,接近现实中某人的;也许是意象的,接近作者感性的;也许是抽象的,接近心灵的,不定的。而无论你如何去处理它,所产生的形体都是主观
问题、过程还是结果?
作者: 鲍海宁   来源: 美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丹尼尔   资产阶级   先锋派   现代主义   世俗化   大众化  
描述: 。”(丹尼尔·贝尔) 1、可触、可视的物质构成“物”——雕塑,这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由无数反映真实态度的形态、形式而组成的当代艺术中的“物”,既垂手可得又望尘莫及。当拒绝与批判成为一种信念与斗志,苦心竭虑地提问,
造型基础+雕塑基础教学
作者: 鲍海宁 马文甲著   来源: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雕塑技法  
描述: 雕塑是经由形体而产生量感并占据空间的三维艺术形式,是一种物化的实体语言状态,是在空间中进行造型的一种主观艺术行为,是人与物相结合的产物。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空间形式、形体和肌理,在学习过程中所要考虑和研究的基本方面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图的重要渠道。全书包括了解雕塑、雕塑的历史、雕塑的制作、材料状态下的雕塑、新材料、新媒介的运用和雕塑作品赏析。
雕塑基础
作者: 鲍海宁 马文甲著   来源: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高等学校   雕塑技法   教材  
描述: 本书共分为了解雕塑;雕塑的历史;雕塑的制作;材料状态下的雕塑;新材料、新媒介的运用;雕塑作品赏析六章,其主要内容包括:雕塑的基本构成要素;雕塑的语言及使用;如何看等雕塑史等。
造型基础教学与应用 综合材料
作者: 鲍海宁著   来源: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造型设计   高等学校   材料   教学研究   美术  
描述: 本书内容包括:雕塑基础;吹塑版画教程两部分。
米开朗基罗
作者: 鲍海宁著   来源: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作品集   意大利   雕塑   中世纪  
描述: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译“米开兰基罗”、“米高安哲罗”,1475年生于佛罗伦斯加柏里斯镇,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梅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布德尔
作者: 鲍海宁编著   来源: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作品集   法国   现代   雕塑  
描述: 本书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来介绍雕塑大师布德尔。他和罗丹同属于一个时期,作为罗丹的学生,他的雕塑作品并没有沿袭罗丹一贯的严格的真实,在真实中寻找灵感。他特别注重把建筑的构成因素运用到雕塑中去,并汲取了古代东方和哥特时期的雕塑特点,其作品在空间上显示出体积感和真实的曲线之美,也正是以此来区别去当时的雕塑家们。他的作品力求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读者们可以结合生动精彩的图片来进入布德尔的创作世界。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