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形态及问题之探讨: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的解读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公共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形态   城市公共空间   标志性   当代中国   社会文化   城市社会   价值取向   城市雕塑   纪念性雕塑  
描述: 首先,"城市雕塑"只是近20多年来国内的一种习惯性称谓,它尚不能确切地表达和涵盖它在形态、主题、空间、场所及文化关联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属性。本文权且借此名称展开相关的讨论。从古今中外设立在城市户外空间的雕塑作品的形式、主题、内涵、功用、社会语境及场所特性来看,具有丰富而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属性,而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的城市空间中的雕塑,往往从某些层面和角度显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气质、地方特性、地标功用
嬉戏中的隐喻,生活化的关切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中央美术学院   隐喻   学院学生   艺术创作   作品   雕塑艺术   优秀成果   清华大学   生活化  
描述: 在国际化行进中虚心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时而永不能忘“第6届全国大学生雕塑展”于2011年7月5日在北京东郊的国粹苑展厅拉开序幕。笔者通过现场观摩可感觉到其整体上的一些艺术特点以及当下在校大学生雕塑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之二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美术   敦煌石窟   云冈石窟   图像学   题材类型   敦煌莫高窟   造型   佛教艺术   民间文化   印度佛教  
描述: 本刊自上一期刊登了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佛教艺术在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之第一部分"花绳及卷草纹图像",本期刊发该文之第二部分"夜叉和力士(及天王)图像"。夜叉是作为佛陀的守护神角色出现的。并在其东渐中形成了自身演化的过程以及信众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对于它的认识。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5)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塔   造型特点   图像学   建筑样式   不同地区   佛教传入   题材   佛教艺术   佛像   古印度  
描述: 本篇是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所著的《佛教艺术洞见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之第五部分"佛塔及其图像"。在佛像没有诞生之前,佛塔与菩提树、法轮、,佛足印迹等是做为圣物供人崇拜瞻仰的。随着佛教的东渐,佛塔这一建筑样式在我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和地域均呈现出不同的样式,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与文化的演化过程,也是对于外来文化融汇、变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3)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化生   云冈石窟   图像学   佛教文化   基本内涵   敦煌莫高窟   表现形式   题材   佛教艺术   莲花  
描述: 本文是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之第三部分,是对佛教中有关"化生"之图像学研究。"化生",是佛教中关于往生佛国的一种奇妙方式,作者从诸多有关"化生"的图像中,考察出佛教中莲花题材及图像的基本内涵及象征意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本土文化   图像学   印度佛教艺术   石窟壁画   敦煌莫高窟   表现形式   题材   犍陀罗艺术   历史背景   克孜尔石窟  
描述: ,便可发现他(她)们与古代印度(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前后)以及古代西方(主指公元1世纪前后的罗马)佛教艺术及非佛教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从根本上说,古印度佛教艺术中表现奏乐、歌舞、献花等现象
精神徜徉与生活实践
作者: 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美学视野   表述方式   文学形式   中国传统   人间词话   绘画艺术   批评实践   王国维   词学理论  
描述: 往昔,在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曾以宽阔的美学视野及时代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形式及观念做出了新的评论。此著与中国传统词话类作品的体例及表述方式存在着延续性,但却在词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论点与美学高度;而今,当我们举办一届
嬉戏中的隐喻 生活化的关切——观第六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随感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设部   艺术馆   第二次   会员代表大会   社团   副主席   雕塑   中国美术   文化部   学会  
描述: 嬉戏中的隐喻 生活化的关切——观第六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随感
雕塑如何面对公众?(一):公众视野与文化冲突:关于雕塑的深度对话
作者: 赵明   殷双喜   翁剑青   唐尧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众   《美术观察》   文化冲突   中央美术学院   研究室主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   雕塑   对话  
描述: 时间:5月20日下午 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309会议室 讨论者:殷双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翁剑青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室主任、教授 唐尧《中国雕塑》副主编 陆军《美术观察》编辑部主任 孟繁玮《美术观察》【热点述评】栏目主持 公共艺术视野中的“雕塑” 殷双喜:今天我们讨论雕塑和公众,是个有些交叉的问题,不是单纯谈雕塑,而是与公众放在一起。雕塑有室内的、架上的、美术馆的,这类作品与绘画一样
公众视野与文化冲突:关于雕塑的深度对话
作者: 殷双喜   翁剑青   唐尧   陆军   孟繁玮   赵明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众参与   策展人   城市公共空间   艺术作品   艺术家   文化冲突   社会文化   雕塑教育   雕塑艺术   公共艺术  
描述: 时间:5月20日下午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309会议室公共艺术视野中的"雕塑"殷双喜:今天我们讨论雕塑和公众,是个有些交叉的问题,不是单纯谈雕塑,而是与公众放在一起。雕塑有室内的、架上的、美术馆的,这类作品与绘画一样,公众需要到美术馆去欣赏它。雕塑和绘画一个巨大的差异就是绘画很少在室外摆放,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