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

日期:2011.01.01 点击数:6

【类型】期刊

【作者】翁剑青 

【刊名】雕塑

【关键词】 中国本土文化 图像学 印度佛教艺术 石窟壁画 敦煌莫高窟 表现形式 题材 犍陀罗艺术 历史背景 克孜尔石窟

【资助项】全国艺术科学课题  (05BF041)

【摘要】天宫乐伎,又称天宫伎乐,伎乐供养天。天宫乐伎,即是在天人之宫殿中以乐舞服务天宫的乐伎。“原指佛国上界一切从事乐舞活动的菩萨、众神。”我们在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及甘肃敦煌莫高窟等中国的石窟壁画中,可以看到画在墙壁佛龛之上或周边的各种持乐器演奏或舞蹈表演的伎乐天(或伎乐供养天)人物图像,他们既有以双人演奏为单元连续排列的,也有以单人演奏或舞蹈表演形式为单元进行连续性排列的;他们中既有前面涉猎的夜叉乐伎,也有另外置于石窟(如莫高窟)内壁画上方所绘连续性拱券之内的天宫乐伎,似乎这些乐伎们纵情、热烈的奏乐和舞蹈图像构成了佛教场所的神圣、华丽而活泼的意境和范围。当我们稍加追溯此类伎乐人物的文化及图像源流时,便可发现他(她)们与古代印度(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前后)以及古代西方(主指公元1世纪前后的罗马)佛教艺术及非佛教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从根本上说,古印度佛教艺术中表现奏乐、歌舞、献花等现象及题材的依据,皆来源于其自身社会及民间生活,或包括吸收婆罗门教等其他艺术题材以及犍陀罗时期来自罗马的域外文化因素。在印度占代的世俗和信仰生活中,均伴随着丰富的音乐、舞蹈以及与宴酒生活的场景,这些构成其民族心性及民俗文化心理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份】2011

【期号】第3期

【页码】34-37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