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公共艺术与公共精神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共精神   公共社会   文化品格   城市化   公共性   公共领域   市民社会   近现代世界历史   民主化进程   公共艺术  
描述: 只有当我们的社会开始自觉地迈向不可逆转的现代化、城市化及民主化进程时,我们才有可能谈论公共艺术及其实践这个当代问题。倘若我们暂且撇开公共艺术所包含的物化形态的特征,而就其具有的文化品格及社会伦理来看,或许“公共精神”便是公共艺术的要义抑或灵魂了。何为公共精神?想必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但
嬉戏中的隐喻,生活化的关切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中央美术学院   隐喻   学院学生   艺术创作   作品   雕塑艺术   优秀成果   清华大学   生活化  
描述: 在国际化行进中虚心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时而永不能忘“第6届全国大学生雕塑展”于2011年7月5日在北京东郊的国粹苑展厅拉开序幕。笔者通过现场观摩可感觉到其整体上的一些艺术特点以及当下在校大学生雕塑艺术创作的基本观念和价值趋向,尽管其中的某些展品的形式及内涵與往届展品有所接近。我们关注其展览的理由是显然的,可以说今天的雕塑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就是中国雕塑未来的创造者和主人,他们的艺术修养、追求與文化观念如何,将预示着该领域與发展前景。 此届展览广泛吸纳了国内主要专业美术院校及综合性院校艺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生的作品。它们具有题材、形式及材料丰富,艺术表现语言及观念形态多样,以及注重雕塑艺术的个性创造并與当代生活问题相关联的情状。它们不是用概念化、空泛化或仅追求艺术的审美效应的方式和态度去创作雕塑,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和思辨去面对各自的问题與挑战。归纳地看,此届展览的作品與创作倾向具有这样一些主要特点和倾向: 其一,创作手法和表现对象的现实性與生活化,即注重艺术内涵與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关系,使艺术成为当下生活與精神问题的反映和批评,但非流于空泛或宏大叙事的方式。此届展品中多数作品注重对于当下的个体心灵和社会生活状态中的问题的关切與揭示,一些作品注重了对于在现代生产、技术及管理条件下人形成的个体的精神状态及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经验的关切與剖析。
有关艺术赏析的态度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有关性   艺术院校学生   艺术价值   当代艺术   社会文化   审丑   作品   态度   雕塑   绘画创作  
描述: 在近些年来的一些雕塑及绘画创作和展览中,人们常可看到不少以性为题材而加以把玩的作品以及以"丑"为表现对象的作品,这在社会上和艺术院校学生的毕业作品展览中都
公共艺术属于"大众文化"吗?:兼谈公共艺术与多元文化状态的关系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告媒体   大众文化   品牌内涵   商品形象   文化状态   抽奖活动   舞台表演   公共艺术  
描述: 当我们跻身于当今繁华闹市的开放性空间之中,很容易目睹许多造型奇特繁复、色彩丰富艳丽而足以吸引人们眼球的立体构筑物、充气类装置、各种灯饰、带有品牌内涵及企业或公司宣传含义的雕塑、载有当红明星及商品形象的各色广告媒体.同时,周边往往伴随着商业促销的舞台表演或火爆的抽奖活动.其间启用的视觉及听觉表现形式,包括其展示方式,在普通民众看来似乎与所谓的"艺术"的感官效果并无明显的差异.再由于当今的一些以"公共艺术"的名义而设立于公共空间中的作品欠缺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从而导致许多人士认为,公共艺术是没有艺术品质和个性以及现代精神内涵的艺术,或把公共艺术与仪限于装饰城市环境及商业网点的通俗性、娱乐性艺术作同等的理解.因此便把它简单而笼统地归属为所谓"大众文化"及通俗艺术的范畴.
内在真实与超然之"然"——魏小明雕塑艺术之略感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体   艺术经验   艺术理想   密切相关   艺术家   艺术表现   艺术观念   艺术语言   作品   雕塑艺术  
描述: 无论如何,一个人的艺术面貌和艺术观念总是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他的艺术经验、能力以及艺术理想的追求密切相关的。当我们在现今艺术形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之二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美术   敦煌石窟   云冈石窟   图像学   题材类型   敦煌莫高窟   造型   佛教艺术   民间文化   印度佛教  
描述: 本刊自上一期刊登了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佛教艺术在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之第一部分"花绳及卷草纹图像",本期刊发该文之第二部分"夜叉和力士(及天王)图像"。夜叉是作为佛陀的守护神角色出现的。并在其东渐中形成了自身演化的过程以及信众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对于它的认识。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5)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塔   造型特点   图像学   建筑样式   不同地区   佛教传入   题材   佛教艺术   佛像   古印度  
描述: 本篇是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所著的《佛教艺术洞见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之第五部分"佛塔及其图像"。在佛像没有诞生之前,佛塔与菩提树、法轮、,佛足印迹等是做为圣物供人崇拜瞻仰的。随着佛教的东渐,佛塔这一建筑样式在我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和地域均呈现出不同的样式,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与文化的演化过程,也是对于外来文化融汇、变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3)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化生   云冈石窟   图像学   佛教文化   基本内涵   敦煌莫高窟   表现形式   题材   佛教艺术   莲花  
描述: 本文是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之第三部分,是对佛教中有关"化生"之图像学研究。"化生",是佛教中关于往生佛国的一种奇妙方式,作者从诸多有关"化生"的图像中,考察出佛教中莲花题材及图像的基本内涵及象征意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本土文化   图像学   印度佛教艺术   石窟壁画   敦煌莫高窟   表现形式   题材   犍陀罗艺术   历史背景   克孜尔石窟  
描述: ,便可发现他(她)们与古代印度(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前后)以及古代西方(主指公元1世纪前后的罗马)佛教艺术及非佛教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从根本上说,古印度佛教艺术中表现奏乐、歌舞、献花等现象
“泛雕塑”概念的当代意义与文化支点——及其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本科教育   扩大招生   毕业创作   毕业班   美术学院   当代艺术   全面开放   素质教育   基础教学   雕塑  
描述: “泛雕塑”概念的当代意义与文化支点——及其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