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试论微型小说的求异思维
作者: 龙钢华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尔   微型小说   求异思维   合乎情理   艺术效果   思维方式   含蓄蕴藉   构思方式   姑娘   读者期待  
描述: 一在当今异彩纷呈的文学园地里,微小型小说(或称小小说)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已与长、中、短篇小说构成四足鼎立的局面”([美国]196年月12日《侨报》)。这不仅是因为它篇幅短小,适应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更因为它小得精巧玲珑,小得丰...
生命的追问与文化的浮雕
作者: 王丽霞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文化   追问   散文作家   叶梦   浮雕   《乡土的背景》   文论  
描述: 叶梦是新时期以来著名的散文作家。八十年代初她以一篇清新秀丽的《羞女山》而成名,之后二十余年来笔耕不辍,结集出版了《灵魂的劫数》、《遍地巫风》、《乡土的背景》、《行走湖湘》和《超越平庸的双面人》等系列性的文集。这是当代散文创作领域一份丰厚而重要的收获。
钓鱼(外一首)
作者: 金蝉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诱饵   鱼漂   抱紧   浮雕   信封   收获   耳朵  
描述: 不顾路途遥迢 不畏烈日灸烤 在空旷、寂寥的背景里 把自己坐成一帧浮雕 让心长出倒刺 潜在水底寻找 把诺言揉作粉末 当作诱饵洒抛 耳朵 挂在杆梢 捕捉长线拴着的铃响
走入人间的佛像雕塑
作者: 李占卿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造像艺术   佛教教义   佛像雕塑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  
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同佛陀创立佛教之初的印度一样,都是一个苦难的时代,因为战无宁日,苦难看不到尽头,人们便向虚幻的佛、菩萨寻求精神的救赎,在对佛像的膜拜中祈求获得一种心灵麻痹式的慰籍。佛教的传播,推动了佛像雕塑艺术向前发展,佛教造像艺
乞力马扎罗山下的小孩
作者: 周伯俞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采采蝇   长颈鹿   白沙   塑料布   坦桑尼亚   欧内斯特·海明威   热带植物群落   天然动物园   《乞力马扎罗的雪》   雕塑  
描述: 乞力马扎罗山下的小孩周伯俞案头那对顽皮的长颈鹿,伸着长长脖子,斜歪着头,悄然进入眼帘,那是极珍贵的乌水雕塑。人生如旅、逝者如斯,我忆念着美丽的乞力马扎罗山和山下邂逅的小孩……我在坦桑尼亚执行援外任务,得到了一次去乞力马扎罗旅游的机会。1961年欧内斯...
评李瑛《山草青青》的艺术精神
作者: 刘强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瑛   人格精神   山草   自序   艺术精神   人和自然   历史感觉   历史内容   诗集   总体意象  
描述: 诗人李瑛去了江西苏区和大别山、太行山等老区访问,他的行踪凝结成一部诗集:《山草青青》(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3月版)。他在《自序》中说:“所到处处,重峦叠嶂的飞云,苍茫斑驳的山野,逶迤崎岖的小路穿连着座座家屋村落,革命的遗址,烈士的坟墓,英雄的故事和传说,无不唤起我强烈深沉的历史感觉。它们冲击着我,震撼着我,激起我无限遐思。这本书就是在这之间成长起来并得到发展的。”这本诗集的形成是人和自然的彼此融汇、相互谐契,是人格精神和自然品性的邂逅。在这里,“风,土地,树木,都有了性格。”“一首诗是一个人格,必须使它崇高而完整。”(艾青:《诗论》第176页至229页)诗集《山草青青》雕塑了一种崇高而完整的人格,从美学和艺术精神上获得了令人称羡的成功。
美术作品中舞蹈题材的双向审美效应
作者: 胡师正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舞蹈艺术   造型性   青海大通县   舞蹈动作   舞蹈造型   舞蹈   题材   审美优势   审美效应   美术作品  
描述: 从艺术史的现有资料看,似乎美术比舞蹈形成的时间要早。因为我们看到了公元前三万年至一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雕塑、骨刻、石刻、岩画、壁画图案等美术作品。而最早记载“百兽率舞”舞蹈的书籍只不过是二千年前的《尚书》,即使是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墓地发掘出的舞蹈纹陶盆,也只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比美术还是晚万多年或几万年。但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舞蹈的产生要大大早于美术,它是伴随着劳动生产一道产生,是世人公认的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这些最早的舞蹈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了。而恰恰是后起的美术这种艺术形式保留下了比较早的舞蹈形式。有形的美术作品把转瞬即逝的舞蹈动作固定下来,使我们得以窥见早期舞蹈的一
难得糊涂——小说抽象性抽绎
作者: 傅憎享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胖瘦   美的符号   “启示”   抽象性   虚象   实象   潜象   难得糊涂   林黛玉   小说  
描述: 或以为小说是形象甚或是具象的,这是极大的误解。小说同其他艺术同有无限的一面,更有受限的一面。小说与影视、绘画、雕塑相较,便不具有可视的直观性质。小说是(只能是)通过语言文字,经过读者思维再造,幻化出“形象”来。小说所提供的不可能是“视而可察”的实象;反而倒是抽象的必须思而得之的虚象。不能直接观照,不是直接的“展示”;不能“明白如画”,而是间接地“启示”。须要读者加工再造的转化,故而生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的歧异。这差异导因于小说艺术符号的非形象性,语言是“不完美的符号”。因为提供的不是具象,所以读者便各逞想象再造林黛玉。尽管谁也没见过虚无的她,然而人
融合与升华——论环境雕塑与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
作者: 张祖平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环境雕塑   人文环境   地域环境   艺术创作   艺术特征   审美理想  
描述: 融合与升华——论环境雕塑与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
雕塑圆了我的奥运梦
作者: 胡立伟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水画   书法   艺术家   绘画艺术   画院   偶然   雕塑创作   空问   困惑   雕塑艺术  
描述: 雕塑圆了我的奥运梦
< 1 2 3 ... 13 14 15 ... 38 39 4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