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挑战先锋与实验设计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五粮液酒厂   建筑界   展示馆   安徽淮南   设计形态   设计者   建筑造型  
描述: 的y-town双色太阳眼镜获得了2010年度日本G—Mark设计奖。本刊为此对设计师进行了专访。 Q=艺术与设计A=杨明洁 Q-首先祝贺你获得了2010年度日本G-Mark设计奖
西蒙·斯图尔特:盔甲下的女性特质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作为2010年圣马丁女装专业的毕业生,西蒙的作品让女性的美从另一个角度绽放。身着坚挺时装的模特,头顶象征性的武士发髻,身姿摇曳,透出隐隐性感。立体裁剪后如雕塑般的设计,烘托出职业女性的干练与坚定
环球·创意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正如马蒂斯自己所说:“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纵观马蒂斯的一生,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创作生涯也分为众多时期:1892年进入象征主义阶段;1896年至1 904年
艺术的真人秀时代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Artitle一陈清清Chen Cingqing 真人秀电视节目越来越走红,在中国,从最初的《超级女生》到近来的《非诚勿扰》、《超级达人秀》,每—次都掀起新一轮的收视狂潮。曾推出热门电视真人秀节目《天桥骄子》( Project Runaway)的美国Bravo电视台,目光一直紧盯设计与艺术领域,今年6月又推出了一个名为《艺工坊:下一个艺术大师》( Work of Art: TheNext Great Artist)的新节目,邀请艺术评论家们担任评委,从参赛者中评出最具潜质的艺术新星。 节目进行到现在已经过了兰个月,收视率提升的同时各界批评之声亦随之大增,合作商布鲁克林美术馆的理事甚至因为反对节目而辞职。 艺术评论家杰瑞,绍特思(Jerry Saltz)在2007届美国艺术院校联盟(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CAA)讨论会中说: “我们生活于一个维基百科版的艺术界。20年前,百科全书只有四、五本;现在,所有的艺术评论都被维基百科收录。有些评论纯属子虚乌有,有些则是出色的。我们生活在不设防的艺术界里。” 绍特思的话确认了互联网对许多专家行业的启发和改变。Web 2,0让高高在上的评论家与平民能交互分享,互相理解,共同点评艺术。一种原本仅存在于美术馆、画廊或艺术学院分界线内的领域,通过博客、BBS等渠道,在高量的传播下,渐渐赢得更多的参与者。 不过,当绍特思在2007年面对一个逐渐开放的艺术界发言时,恐怕并没有想到自己在三年后会扮演艺术界里最具戏剧性的一个角色:电视台艺术选秀节目评委。 今年6月,美国Bravo电视台模仿本台广受欢迎的《主厨》 (Top Chef)和《天桥骄子》节目,推出了一档艺术选秀节目《艺工坊:下一个艺术大师》。 《艺工坊》的规则符合Bravo众多真人秀的竞赛方式,14位艺术家接受不同任务的考验,每集至少淘汰一人,最后一位胜出者将获得10万美元奖金以及在布鲁克林美术馆举力价人展览的机会。 节目的主持人仍然由美女担任,这次是周佳纳( China Chow)带着双亲和社交界的名流上场。周佳纳的父母分别是餐饮业大亨周英华和时尚明星周天娜,两人上世纪70年代在纽约交往的朋友包括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凯斯·哈林(Keith Herring)、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d BasqLuat),以及玛丽·布恩(Mary Boone)等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如果说周佳纳提醒了观众真人秀的商业价值,同时也代表了艺术界某种名人、富人受追捧的现实以及艺术圈内的荒谬感与肤浅,担任评委的绍特思则代表了现代艺术与观众的复杂关系。他既是精英艺术的保护者,也是希望艺术能被更多人拥抱的传播者。 《艺工坊》刚刚开播就被艺术界的许多名人批评,布鲁克林美术馆也因此受到许多媒体的轻视。美术馆的一位长期理事人马丁,鲍姆令特(Martin Baumrind)因为反对参与炒作与商业性质的真人秀而辞职,并声明: “布鲁克林美术馆与B ravo的合作见证了这所美术馆变成一个派对场所和名人中心的过程。”评委绍特思在真人秀拍摄期间则常遭到艺术界的朋友的请求:“请你快停止吧!” 《艺工坊》面对的几个核心问题是:设计艳丽的服装能与创造伟大的艺术作品相提并论吗?伟大的艺术能够起源于任务、限期和竞争吗?真正伟大的艺术家们能够来自于一群听话的参赛人群吗? 对许多人来说,艺术是精英的,是叛逆的,典型艺术家的性格则古怪一些,或者是精神错乱的天才,或者是经济上常常处于贫困的阶层。然而实际上,艺术有史以来就难以脱离与权势的密切关联,意大利美第奇家族曾是很多文艺复兴艺术最著名作品的赞助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选秀文化的流行成为《艺工坊》最庞大的互动赞助商,就如参赛者迈尔斯·门登霍尔(MilesMendenhall)分析的一样: “无论结果如何,我们至少得到了免费的食物、免费的艺术用品,还有免费的啤酒。” 其实艺术选秀在历史上并不稀罕,早在16世纪法国就已出现利用艺术竞赛与淘汰规则而选拔出有潜力的艺术家的先例。当初的罗马大奖(Prix de Rome)获奖者包括了优秀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该奖项由皇家绘画雕塑学院(Acadenue Royale de Peintureet de Sculpture)主办,胜者可以免费就读于罗马曼奇尼宫学院(Palazzo Manichi),17世纪初迁到法国皇家学院(Academie de France a Rome)。布鲁克林美术馆副艺术总监查尔斯·戴马雷(Charlles Desmarais)也向历史呼唤: “在19世纪的法国,一名艺术家的主要成名途径是通过参加巴黎罗浮宫举办的艺术选秀。由一群专家评审团从数以千计的艺术展品中挑选出精品作为展览物-《艺工坊》其实正是这种评委会选秀制度的直接后裔。” 当然,像所有的娱乐节目一样,真人秀节目的目的是赢取观众的注意赚大钱。真人秀的基本形式——投资低,炒作多——经常受到批评。 然而,在技能类选秀的流行中,真人秀同时也是一个有影响的舞台。在《主厨》和《天桥骄子》流行后,美食与时装设计粉丝大幅增加,导致对食物与设计的兴趣成为潮流。第一季收视率均为一百万以上的《艺工坊》有希望列入成功的竞赛秀品牌,增进大众对现代艺术的了解。其实, 《艺工坊》的焦点并不在于它能否通过选秀选出“下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伟大”这两个字在艺术界里是很难蠃得的。伟大的艺术通常需要经过历史的见证与淘汰,最后才能获得桂冠。《艺工坊》的“伟大”在于绍特思在赛中说的一句话: “(艺术)是要把里面的东西展现到外面给观众看。”绍特思描述的是伟大艺术的使命,可是这句话也恰恰可以用作描述技术选秀对外行观众的意义。 《艺工坊》的顾问与指导,艺术界的领军人物西蒙·代普里(Simon de Pury)曾经评论说,“现代艺术是个与外界隔绝,不易接近的领域”。许多参观现代画廊的观众通常会对作品产生怀疑,带着“如果这是艺术的话,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结论走出展览。一个优秀的真人秀节目如果能让观众在娱乐中对艺术增加进一步的了解与体会,也不失为一桩好事。《艺工坊》最有感染力的一幕是看到一群艺术家处在努力着魔的工作状态中。不管他们是在收集材料,镶嵌玻璃,锯开木头,解开钢丝,还是在等待油漆晾干,在这样的一刻,甚至对艺术一无所知的门外汉也能认识到,现代艺术是很有技巧的工艺,它不光是天才一瞬间的灵感闪电,更是一份份努力出来的结果。《艺工坊》展示给观众的不是闪亮亮的成品,而是做艺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仅富有娱乐性质,同时也具有教育意义。《艺工坊》在每一集会带来一个艺术家评审员,在众多艺术家的介绍以及他们对艺术历史与现状的评论中,观众们可以轻松地对现代艺术进行进一步地了解与欣赏。 在选秀文化流行于全球的时代中,艺术的娱乐化对新秀艺术家,对观众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在互联网和web 2.0的搭档下, “不易接近的”现代艺术有希望获得新一代的观众与评论。就如绍特思在他总结《艺工坊》的博客文章提出: “一种偶然的艺术评论诞生了。它出生于你们在博客中的上千万字的评论。”如果一个选秀活动能激发一个人去看艺术,谈艺术,或者批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成功了。 (编辑宋敏)
特别策划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圈内活跃的女设计师,她在硕士研究上主攻女性艺术家与超现实主义运动方向。她曾和伊玛-布恩(1rma Boom)以及盖里·雷奥尼达斯(GerryLeonidas)等著名设计师为国际书籍设计界组织并策划过不少
小矶裕司:点睛三里屯!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Text樊宏烨Fan Hongye;图Pictures小矶裕司Yoji Koiso 今年44岁的小矶裕司,大学毕业后(多摩美术大学)就进入了日本设计中心在原研哉设计研究所供职,一干就是20年。2006年,他成立了日本设计中心小矶设计研究室,曾为丰田、佳能、TOKYO HANDS、AGF咖啡等数十家日本企业设计。不过,给中国的社区设计ogo还是第一次。 “这个项目导示系统设计的要点就是把建筑本身具有的圆形平面图特征运用于导示的主体。在户外看好像雕塑一样,在室内则像蘑菇,以其独特的存在感映入眼帘。”小矶裕司作为这个项目的艺术总监和设计者,并没有采用常见的矩形平面,而是运用了和建筑同样的造型语言,同时又能从周围环境中夺目而出,易于识别。 成品安装完成后,小矶裕司和助手来到三里屯SOHO.东摸摸西看看。入秋后的北京,风大灰大,这一点小矶裕司也事先考虑进去,室外的导示板采用银灰色,虽然不显新,但是永远不会显旧的颜色。而室内部分则是鲜亮的橘黄色,像墙壁中生长出来的蘑菇,很容易跃入寻路人的视线。小矶裕司说 “我把它定义成通俗、和善,快乐,而且令人感受到富有先端性的设计,希望它能展现出中国的新社区景观。”不过.在楼顶端的10go展示方式上,小矶裕司曾有过更好的建议。 “最初是设计成环绕式LED.这样四面八方都可以知道这个楼是‘三里屯SOHO’。但是那样造价会非常高,由于预算有限,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如今,主体楼群的logo冲向三里屯Village,像是对太古集团的宣战, “三里屯SOHO”明亮的白色在黑夜中闪闪发光。 小矶裕司一直对东亚汉字文化情有独钟。原研哉是这样评价他的: “作为一名在东京工作的日本人,小矶裕司以灵活的视角审视东亚文化,提出了汉字文化圈具有超越国界的文化同一性观点。他试图将从欧洲现代设计的角度难以捉摸的东亚汉字文化,放在迄今为止最高精度的‘透视’下重新进行准确无误的审视。” 促使小矶裕司对汉字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是杉浦康平,他说:“在平面设计界,杉浦康平很具代表性。我们无法以西欧的尺度和标准来衡量他的设计。他正是通过把亚洲社会里充满的精致表象世界通过平面设计的手法升华起来而进入到近代设计的舞台上。所以,从杉浦康平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提示出来的亚洲性和他所带来的可能性超越了国界,在世界范围里让大家感受到魅力。让亚洲人对自身固有的文化重拾勇气,我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矶裕司一直关注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中心的东亚设计:“虽然中国和日本属于不同语种的国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使用汉字。因为汉字的存在,我们拥有共同的汉字遗传因子,也正因为这种汉字文明,使得我们能超越时代,重新考虑东亚文化的主体。”这段话摘自小矶裕司的《对东亚文字广博空间的理性俯瞰》一文,他对字体的深入研究使得他的作品更能经得起推敲。 “犬岛精炼所”这个地处濑户内海上的老建筑,因为小矶裕司的标识设计显得更加夺目。这个日本近代产业遗产以高耸入云的烟囱而著名,如今此处已经修建成艺术的殿堂。小矶裕司用罗马帝国碑文(图拉真古帝王碑文)字体来表现,这是一种借鉴了古地中海文明艺术图形的字体。而这座建筑作为日本产业遗产,不仅具有文化价值,更是濑户地区集自然性、区域性、残骸性为一体的景观建筑。它因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而充满魅力。 作为日本设计中心的“老”员工.2009年小矶裕司被委以重任到北京创立“日本设计中心北京事务所”。虽然现阶段北京事务所接到的项目并不多,但是小矶裕司每个月都要来北京工作一周。在这个不足20平米的办公室中,他设计出了三里屯SOHO、北京前门再开发等针对中国市场的设计作品。对小矶裕司而言,这只是一个起点。■(编辑.樊宏烨)
当品牌与艺术共谋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颠覆现有印象的革命。 “我们希望参观者可以感受到被无数温润的光线围绕的奇妙体验,这种感觉甚至可以令人回想起在母亲的子宫内的温暖,带给人们一种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完美结合的感觉。” 1、水晶宫
城市·建筑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日本建筑的辉煌,是日本设计享誉全球的重要原因。日本建筑比中国更早地受到了国际化思想的洗礼,更早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操索出7属手自己的道路。国际建筑舞台上,也向来不乏日本建筑师的身影。关注建筑的人一定对丹下健三、黑川纪章、安藤忠雄等日本建筑大师的名字耳熟能详。今年,建筑界的最高荣誉——彗利兹克建筑奖(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授予了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SANAA事务所,这使得这一对日本建筑界的捂档,以及当代的日本建筑设计再度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提到这一代日本建筑师,就不得不提到隈研吾的名字。去过北京长城脚下公社的人,一定会对其中一件独翼特色的作品——“竹屋”印象深刻,它的设计者就是隈研吾。北京的三里屯VILLAGE、三里屯SOHO、上海的258办公楼改造也是出自他的手笔。在今年,他还将担任广西巴马度假养生酒店的总设计师,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设计实践。 竹屋:长城脚下的禅意 长城脚下的公社是SOHO中国开发的项目,其商业成功离不开设计的推动。 “公社”中集合了12栋出自知名建筑师之手的实验性作品,其中,隈研吾的“竹屋”因其独特的材质以及富含禅意的空间脱颖而出,成为“公社”建筑群中最受欢迎的建筑之一。 竹子,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古代的“巢居”也有运用竹子建造的历史。隈研吾在对东方文化进行深入思考的前提下,选择了竹子作为分隔空间的材料,为空间赋予自然的特征,以及竹子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气质。长城脚下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与风光,不仅是竹屋优美的背景,也是其设计的出发点之——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一同表达出东方文化的气质。竹屋内部的茶室面向青山,竹子组成的墙体限定着空间。每根竹子在形态上都具有差别,但这种自然的差别,反而在严谨的排列下增添了空间的趣味性。在阳光充足的时候,竹屋内部丰富的光影成为一种自然的装饰。室内与室外皆是自然,不仅使建筑体验充满了诗意和禅意,也让竹屋静谧的气质与长城延绵不断的形态相互映衬,共同谱出了一首具有浓厚东方韵味的曲子。在隈研吾看来,顺应了自然,其实就是顺应了文化。 三里屯VILLAGE:传统空间的时尚表达 街巷式空间,是北京城市肌理的典型组成部分。这种街巷式的空间拥有宜人的尺度,能够让人在建筑的包围中感到安全,却又不致有压抑感——由隈研吾担纲总设计师的三里屯VILLAGE,以创新的设计手法,将时尚的商业元素,与舒适的街巷式空间结合到一起。 提到商业区,人们总会想起大高楼大广场——而隈研吾在三里屯VILLAGE的设计中独辟蹊径,将商业分散在多栋三至四层的低层建筑中,建筑之间以连廊相连,与露天广场、步道一同形成了丰富的室外空间。玻璃,木条等材质出现在地面上,与不同高度的空中连廊-同破除了行走的单调,将行走的过程变成体验不同尺度、色彩空间的过程,而道路两旁的竹子、小型雕塑等元素,则成为这一过程中颇有趣味的点缀。位于三里屯VLLAGE北区的瑜舍酒店,立面与商业区采取相同的格子肌理,在色彩上用黄色与绿色喻意“城市绿洲”,配合建筑旁边以竹子围合的室外休闲空间,给人以轻松、清凉的感受。在三里屯VILLAGE中,两侧建筑高度与道路宽度的比例,都与传统的街巷相似——这种对空间尺度的控制,是让人在其中感到舒服,亲切的关键,也是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三里屯VILLAGE的建筑外立面为玻璃与彩色百叶的组合,不同色彩的组合拼接出了丰富、具有时尚感的立面,充分体现了新三里屯的活力。进入建筑群内部,深色占据了更大的比例,鲜艳的橙色、黄色作为点缀,使得内部空间的气质相对稳重,正如中国传统街巷一般。在立面设计中,通风口的处理直是相对棘手的问题;而建筑外立面的彩色百叶恰恰与通风口的百叶具有相似的肌理,使得二者在立面上能够极其和谐地共存——细节上的完美处理,是设计师功夫最好的体现。 在三里屯VILLAGE的南面,是隈研吾在北京的另作品——三里屯SOHO。写字楼的轮廓采取了圆润的造型,形成了边界柔和的室外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型写字楼带给人的冰冷感觉。三里屯SOHO楼群的整体色调偏冷,但其中一栋大胆采用红色、橙色为主色调的写字楼,成功地起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为楼群增添了一丝活力。 《负建筑》:退一步的智慧 钢筋水泥的丛林,闪闪发亮的大厦——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对这些再熟悉不过。历史在推进,建材的种类逐渐增多,从石头.木头到玻璃、金属……高温淬炼出技术上更加优越的建材,经济的发展催生出更多昂贵的建筑——从古至今,业主从未放弃用建筑彰显身份的企图,仿佛壮观就代表伟大,奢华就代表高贵。原本可以十分纯粹的建筑,被附加了过多的欲望,戴上了消费主义的镣铐。 隈研吾并不为这一现象拍手叫好。他深谙建筑的脆弱——炫目、坚硬的建筑表皮之下,往往包裹着人们荒芜的心灵;再华美的建筑.也在灾难面前无能为力,此刻人们寄托在建筑上的欲望,也会和建筑一起化为乌有。作为一个对现状悲观的人,隈研吾没有盲目顺从、妥协.也没有放弃对设计的探索,而是积极地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将思考的成果通过著述与建筑作品表达出来——他的《负建筑》一书,引起了许多设计师,甚至是其他行业人士的共鸣。 《负建筑》的英文译名为Defeated Architecture,即建筑不求张扬跋扈,而是谦卑。这样的建筑不是主角,而是舞台。隈研吾的建筑实践,能够让人在其中拥有愉悦的空间体验,而非以高调的方式将建筑的态度强加于人。建筑主动地退让,让出的是更多的自由与宁静,如同山水画中的留白——不着墨并不代表无意义,低调与谦卑中蕴含着让人感动的力量。《负建筑》虽然从建筑说起,却不限于对建筑领域浮躁的批判,而是可以推广到社会的许多领域。其中的观点,也可以视为一种对当今社会的观察与思考。隈研吾还著有《十宅论》一书,探讨了不同生活方式与居住模式的关系。他通过对不同人群的深入观察,分析出相应的居住模式。建筑最早的功能便是遮风避雨,为人们提供栖身之地,它的本质是如此朴实,隈研吾对这功能的观察,体现了他对大众生活的关怀,建筑的意义也在这样的思考下多了一份温暖。 超脱建筑以外的生长 与诸多海外建筑师相比,隈研吾在中国的建筑实践是亲切而柔软的——他的建筑摒弃了咄咄逼人的姿态,以“负”的精神生长在土地上——它拒绝喧宾夺主,却具有独特的气质;没有巨大的视觉冲击,却将感动蕴藏在建筑体验中,如同茶的回甘一般.意味更加深长。这样的建筑,也更加接近当前中国本土化的需要——想在国际上立足,不仅需要与世界接轨的眼界,也需要对自身独特文化的坚守——在当前复杂的设计环境下,隈研吾的设计能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隈研吾的建筑观,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体现出的人文情趣——不求气派与奇异,但求自然中蕴含的那一份意境与淡泊,简单的设计看似无心插柳,实际上却是用心的呈现。东方建筑一向讲求“意境”,而意境的营造并不完全依赖于建筑的体量组合,而是空间关系、材质、色彩、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的因素——包括贴近自然的材质、自然采光,植物及水体等等,都对意境的营造至关重要。从这一点来说,隈研吾的建筑更加顺应自然,从而更加贴近东方文化的精神。 竹子,木头……隈研吾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建造,更懂得利用材料本身的性能。竹屋在材料的选择和空间营造上,达到了宏观上的自然、亲和:简单而精巧的节点设计,则在更加微观的层面上保证了设计理念的实现——严谨而简洁的构造方式保证了成本的低廉,也避免了复杂的节点成为建筑的累赘。 作为建筑师,隈研吾的社会责任感也值得称道。建筑与城市的命题,向来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是“凝固的音乐”,更是社会的缩影,与社会相互发生作用。隈研吾批判地看待了建筑的现状,并且践行了他的思考,以负责的建筑实践表达了他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立场。他对大众群体表现出的人文关怀,也是一个建筑师社会责任感的极好体现——建筑实践不是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而是为了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立足社会、关怀大众的设计才有可能不朽。 跳出建筑的范畴,人们愈加逼仄的生活也需要这样的“负”精神。我们习惯了走在鳞次栉比的商业区,身边是高耸入云的大楼,头顶的天空狭小而灰暗,吹过脸颊的不再是柔和的微风,而是楼宇间猛烈而不友好的穿堂风。我们争夺着一切资源,生怕因为 点失败而错过什么,生怕人生的意义因为一时退让而黯然失色。我们习惯了浮华,便为低调感到空虚;习惯了占据主动,便害怕退居幕后的失落。生活真正的力量往往在安静的沉淀中浮现,有时“负”的人生策略,能够开启人生的另一片天地。 当我们在生活中拼杀得筋疲力尽的时候,不妨想一想隈研吾的负建筑……(编辑刘文文)
重拾知觉的感动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Article_李峤玮L1 01aowei;图Pictures_丰目关设计师Related Designers 六年前,原研哉以竹尾纸业展览为出发点,发表了一本名为《Haptic-五感
当代英国艺术:从YBAs到OBAs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设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并一直延续到明年1月。看来,对于当代英国艺术,查理·萨奇( Charles Saatchi)有很多话要讲。 可惜媒体并不买账,这个曾经发掘了YBAs-代的英国当代艺术教父级人物近年来屡受抨击
< 1 2 ... 1659 1660 166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