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如何“起来”:评王华祥的雕塑作品《起来》
作者: 陈星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   形式与内容   艺术家   自由   后现代   作品   男性生殖器   雕塑   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  
描述: 自由这个在其他领域听起来口号式的词汇,倘若放置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大背景下,似乎与创新前卫后现代等词语沾上了某种近亲关系,受到众多艺术家的顶礼膜拜。
写意雕塑批评系列之一 写意的疆界
作者: 陈培一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雕塑   文艺复兴   国际性   情感   艺术作品   疆界   普遍性   雕塑家   写意性   艺术批评  
描述: "写意"并非中国人的专有之物,亦非是中国人的专利,"写意"一词是中国人的发明."写意"具有国际性,具有普遍性,可以说"写意"没有国界,没有疆界,只有因民族和地域而产生的国别,只有国别模式.……
光的形而下——读邓乐的雕塑作品
作者: 查常平   来源: 艺术.生活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作品   衍射   艺术家   玄武岩   大理石   批评家   维纳斯   雕塑艺术   内空间   艺术批评  
描述: 在当代艺术批评中。雕塑艺术所承受的批评冷遇,一方面和汉语批评依然沉溺于’85新潮美术运动以来形成的以艺术感觉代替学术性批评的实践相关,另一方面与中国雕塑家在观念上的普遍滞后相联。关于前者,人文学者赵汀阳先生有言:“现在对艺术品本身的批评太少,不知道是不是批评家觉得艺术品所显示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而要由批评家去揭示出‘隐藏着’的意义。”其实。这种意义,仅仅是批评家对艺术作品的随感。长此以往的结果,不但降低了艺术批评作为一种人文学术活动的要求,而且导致艺术批评在艺术实践面前的无言以对。这在批评家直面中国雕塑艺术的当下创作现象时尤为突显。
当下艺术批评的非传统化和商业化倾向
作者: 易英   来源: 艺术·生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90年代   当代艺术   现代主义   艺术形态   视觉艺术   商业化倾向   传统化   艺术批评  
描述: 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的艺术批评可以说是一个现代主义批评的时代。当代艺术在当下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艺术形态的非传统化(从西方当代艺术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绘画与雕塑原来是视觉艺术的主体,而当下出现了多样化的情况,如影像、装置、行为表
“空”与“新生”——小谷元彦的雕望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生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90年代   当代艺术   现代主义   艺术形态   视觉艺术   商业化倾向   传统化   艺术批评  
描述: 黄辉 还在杜尚生活的时代,雕塑就成为“已死”的艺术。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延续雕塑的传统美学价值?雕塑的形式语言是否还有突破的可能性?雕塑与其他媒体如何实现互动?这些都是当下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艺术话题。 日本当代艺术家小谷元彦植根于传统,吸取西方雕塑现代语言,采用非传统的媒介和手法,通过不断思考和探索.寻求雕塑艺术自身的突破和发展。通过他的作品与创作思路,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在当代语境下雕塑艺术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小谷元彦1972年出生于日本京都,京都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他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雕塑系.自1997年举办第一次个展以来,已在日本及海外举办个展7次,还参加了2000年长谷川佑子策划的里昂双年展、2002年的光州双年展,2003年代表日本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 形与无形 20019年12月17日至2010年3月28日,东京银座爱马仕8楼LeForum展厅,小谷元彦的新作“空”(Hollow)系列在此展出。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一直以来创作观念的延伸.也反映了他在创作思维、艺术手法上的新动向。 “空”展上.艺术家从他的新作中挑选了8件作为展示,在这组新作中.小谷元彦尝试以人类身体作为媒体.将空气环绕身体的动势形象化、视觉化。在我们周围,重力、浮力,或者从我们身体中散发出的气体环绕我们的身体,它们不断流动、变化,但我们却看不到,甚至都感觉不到.“空”隐含了悬浮在半空或者水中的状态,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当重力矢量发生改变时.或者我们压制心理或者生理的狂喜时,我们的身体就从正常的重力中释放,变得扭曲,超越当前的维度。小谷元彦正是捕捉身体扭曲、回转、跌倒,或者像空壳一样漂浮在空中时的动态,通过拆解、重建,构成雕塑,表现这些非正常情况才会出现的瞬间动态。 为了形象地表现出这样的动态.小谷元彦有意选择树脂作为创作材料,相比大理石、木或者青铜而言,树脂材料轻薄、稀疏,非常适合“空”这组作品。“很难找到像透明树脂一样的材料,以反应人的感受和情感。”小谷元彦有意利用树脂本身的自由感来塑造物体。对于那些站立在作品下的观众来说,重力似乎已经消失,他们就像漂浮在空中的作品,挣脱重力,超越束缚,在静谧中,身体觉醒、伸展,不断向上升腾。 就作品本身而言,雕塑的基本概念在于展现一个由材料构成的实体.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体。当灯光照射时,它们自然地就会投下阴影。然而,这次展览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改变这种传统的观点.小谷元彦开始质疑雕塑本身的观念.试图创作脱离阴影的雕塑,具有否定意义的雕塑。“空”着眼于雕塑及其阴影的关系,试图将一些我们称之为“存在”、难以捉摸、像影子一样的物体当做创作构成,塑造出来,他们就像空气中蒸汽形成的形象一样。他尝试将这种像蒸汽一样的存在转化为人类形象或者类似的物体。在白天,当整个展览空间充满自然光时.这些作品呈现出半透明状态:在夜晚,灯光照在这些雕塑作品时.它们就呈现显著的白色和清晰可见的阴影,阴影和实体相矛盾,却又相互映衬:形与无形相悖,却又相互依存。 新生 在“空”展中.艺术家将“新生”系列中的新作加入展览.使得本次展览体现的丰富性和主题性都具有多种维度。艺术家尝试在雕塑的多元性和概念性上展开新的探索.“新生”这一系列正是这一尝试的结果.小谷元彦在掀开艺术创作新的一页时,他被意大利未来主义画家和雕塑家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对雕塑的观点深深吸引。“现在,我怀着对未来主义强烈的兴趣.关注如何通过雕塑表达运动、变化、动力和速度。”然而,就小谷元彦而言.他所关注的在于如何重新看待日本雕塑的历史.“我不知道说它的演变过于缓慢是否确切?但我却分明地感受到一种历史延续性的缺乏感和断裂感.尝试对此做一比较。我想通过最短的可能距离,发现某些不同之处。”在这些不同的基础上.延伸出艺术家的创作之路。 “新生”的雏形是2003年完成的《骨架》,在此基础上,小谷元彦在2007年创作了这一系列。在透明的玻璃柜中,奇形怪状的白色骸骨盘旋其中,构成了优雅的曲线,作品的局部如齿轮.如花朵,如绳索.复杂而精细,它们是螺旋状的菊石和鲨鱼牙齿的混合体。骨骼是形成生命的开始,也是对先祖生命的追寻.它们象征了生命的循环、冲突和死亡。这些类似化石标本的形象仿佛来源于某个非现实世界.它们由螺旋式的曲线构成,具有强烈的形式美,还具有飞龙一般的动感.一种令人不安的活力跃然于艺术家惊人的准确塑造上,它们是艺术家强有力意图的表现。作品本身的结构和位移、分散和组合都反映了小谷元彦对雕塑形式语言的探索以及对传统美学的拓展。 在这组作品中.小谷元彦将他钟爱的白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他采用了不同色度、明度、不同材料的白色,突出白色作为雕塑质地的显著性。对白色的依恋,始于艺术家曾经看到过的一部纪录片:有一个盲童.在她第一次睁开眼晴时,她看到的色彩是白色.她觉得光的颜色就是白色.当白色扑进她的眼中时,她变得害怕了,因为她已经习惯了黑暗,她又闭上了眼睛。正是从听说这个故事以后,小谷元彦开始沉溺于白色。“正是因为这样,我近乎盲目地对每一种白色的事物感兴趣.在我们认为是素净和原始的物体中,能发现完全不同的形象。”在艺术家眼里,白色是世界的本原色,有机体在福尔马林中浸泡之后,色彩尽褪,只剩下白色;人类也是如此,当我们只剩下骷髅之时.我们也变成了白色。 观念与媒介 除了“空”和“新生”系列展出的作品外,小谷元彦也在其他作品中,从不同角度探索雕塑的材料性和表现性.《幽灵骑士》(2009)、《Hallucigerua》(2009)、《面具》(2007)、《Human Lesson)(1996)这些作品既反映了艺术家创作的连续性,也体现了其中的差异性。 《幽灵骑士》是小谷历时三年完成的作品,艺术家深受京都传统文化影响,对各种各样的佛像、小雕像和日本亚文化怀着浓厚的兴趣。艺术家采用缜密的雕刻技术,塑造了一位手持战刀,在马上驰骋的武士形象,人物、马匹表现出的张力和武士严峻的表情和诡谲的身体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夸张的表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一种创痛感和空虚感。小谷元彦将传统的雕塑形式以非传统的材料和方式表现出来。 在《幽灵骑士》里,布、马鬃直接用于创作中。此外,天鹅标本、动物标本、鲨鱼牙齿、马鬃、毛发、血液、FRP(玻璃纤维增加塑料)、钢铁、不锈钢这些种类繁多的材料都是艺术家创造作品的材料。小谷元彦采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不同的作品,对他来说.最有意思的是将物质形象化的操作过程.艺术家的目的是在雕塑中把握某些东西、某些“观念”,作品的目的在于使时间视觉化,使动态物质化,使观念形象化。 除了材料本身的探索.小谷元彦还采用多样的手法和多种媒介创作作品,包括影像、摄影,寻求雕塑语言发展的可能性,他制作视频,他采用动态影像与三维作品产生一种共鸣.与雕塑作品产生一种循环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发现其中最有趣地反映了“暂时性”——自有人类存在以来.时间就沿着一种已确定的顺序,以线性的方式向前,只有上帝具有扭转这一切的能力。然而,移动影像不动声色地转化这种暂时性,当他发现这一点时,小谷元彦觉得雕塑也是对这种暂时性的修改.使瞬间成为永恒,使动态成为形象。制作雕塑也是在控制或者剪切时间,从这层意义来说,动态影像和制作雕塑都做着相似的事。在寻求雕塑物质性的过程中,小谷元彦通过立体、平面和多维的形象表达其艺术观念和想法。 小谷元彦借用日本传统美学.以当代艺术的创作语汇.结合细致缜密的日本艺术技巧和前卫的艺术理念,剖析日本社会当前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及存在的更加普遍的自相矛盾的心理困境和遭受的伤痛。同时,艺术家保持着将雕塑作为媒介批判性的观点,分析西方雕塑悠久的历史.关注日本雕塑自身的传统和在接受西方雕塑观念之后的改变,以自身所处时代和环境出发,探索雕塑发展的可能性,成为日本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媒材使用上.小谷元彦自由地穿梭在一系列艺术媒介之间,采用具有突破性的材料,利用雕塑、装置、影像和摄影等表达方式.打破传统雕塑的限制,将雕塑和混合媒材装置、摄影、影像结合。通过这些的组合和表达方式,小谷元彦用全新的创作语言开拓新的艺术形式。 小谷元彦的作品采用具有现代感的表现语汇,不同的材质,细腻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尖锐的原始感触。小谷元彦将痛苦、恐怖、不安这些直观的感受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将抽象的身体感觉和精神状态通过雕刻具体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形成独特而直接的视觉形象。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在追求雕塑具象与抽象、传统与革新、肉体和精神等方面表现的可能性。
近期艺术新闻集锦
作者: 暂无 来源: 画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题性   艺术家   批评家   美术创作   中国画   绘画   中国美术   艺术评论   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  
描述: 开国大典马堡中新历史绘画2009年10月1日,圣之空间推出艺术家马堡中的个展开国大典——马堡中新历史绘画,展览的主要内容为马堡中最近对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的主题性
与“生存”对话
作者: 尹代波   来源: 当代美术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化学材料   悲悯情怀   艺术理想   四川美术学院   人类社会   艺术批评家   深层思考   无力感   首要性   长尾  
描述: 在五年的本科学业即将结束之际,尹代波以《LU》、《MA》、《XIANG》命名的组雕在2010年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生作品展中震撼了观众,他避开了观众眼中习以为常的雕塑元素,另辟蹊径,一种内敛的方式在传统和创新中游离,含蓄地向观者叙述了他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展现了尹代波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的人文悲悯情怀。"生存"对话〈一〉:现代人的悖论这组作品的登场方式新颖而沉重,呈反向的"凹"字型般排列在大厅进门处,三个奄奄一息的动物被分别放在三个木漆盒子上,
刘国夫个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文献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吴鸿   美术学院教授   王端廷   著名批评家   艺术批评家   史学者   贾方舟   江苏省美术馆   吴蔚   鲍栋  
描述: 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将于2011年5月7日~5月16日举办艺术家刘国夫的个展"异景"。本次展览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批评家、学者王林先生策划,邀请了贾方舟、陈孝信、高名潞、邓平祥、徐虹、殷双喜、顾丞峰、鲁虹、管郁达、吴鸿、高岭、王端廷、杨卫、杜曦云、鲍栋、段君、崔灿灿、吴蔚、何桂彦、郑娜等活跃于国内的著名艺术批评家、理论家、艺术史学者参与展览相关的学术工作。
久违了,批评:诡异3D·南溪三维水墨艺术展研讨会综述
作者: 冀少峰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意义   三维   文化立场   学术研讨   研讨会   水墨艺术   当代艺术   批评家   南溪   艺术批评  
描述: 出席研讨会的艺术批评家(以姓氏笔画排序):王明贤、皮道坚、孙振华、刘骁纯、刘礼宾、吴鸿、杨小彦、贾方舟、栗宪庭.殷双喜、高岭、徐可、鲁虹、冀少峰。2011年8月26日下午2:30,在北京贵点艺术空间,一场难得一见的研讨会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种久违的批评也
批评、拍卖与当代艺术史——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研讨会纪要
作者: 暂无 来源: 画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市场   艺术作品   艺术家   拍卖公司   批评家   艺术品   艺术史   年鉴   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  
描述: 高岭:我们昨天下午拉开了"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的系列活动的序幕,今天是这个活动里面一个重要的环节,举办"拍卖与历史"这样一个主题的讨论会。我希望大家能够轻松一些,充分地展开这个话题的讨论。殷双喜:首先感谢各位出席这次讨论会,这次活动从去年7月份开始策划,到现在也有6个多月了。这中间批评家、艺术
< 1 2 3 ... 10 11 12 ... 14 15 1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