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国饮食 】搜索到相关结果 9 条
广东:可以吃的博物馆
作者:
过客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广东人
中国饮食
景德镇
粤菜
加工过程
紫砂壶
工夫茶
砂锅
潮州
描述:
"天上飞的除了飞机,水里游的除了潜水艇,地上走的除了坦克,都可以吃",这句描述广东饮食特点的调侃,通常被概括为四个字:食在广东。普遍认为,粤菜的繁荣发展是地理环境及历史变迁所共同造成的。比方说,广东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而且背山面海,滩涂辽阔
鬲: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作者:
鬲向前
鬲江慧
来源: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炊具
性符号
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饮食文化
走向世界
发展演变
中餐馆
标志
孙中山
历史悠久
描述:
中国饮食是世界上最丰富和多样化的饮食文化和遗产之一,现在已流传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世界各地,从大城市到小乡镇,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基本上都会有中餐馆。仅美国纽约一带就有约六千家之多,全美国更有五万多家中餐馆。正是这些中餐馆把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推向世界。这些中餐馆五彩缤纷、各有特色,但唯独缺少走向世界能代表
中国饮食色彩初探
作者:
叶宗和
来源:
台湾观光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觉审美
中国饮食
色彩
描述: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饮食是人类将「自然的人化」诠释得最彻底的行为活动,也是将
「人的自然化」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宇宙观,而进化为生物界的唯一主宰者。
中国饮食根基深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中国的文化园地中,早已形成自我面貌的饮
食网路,而开出灿烂夺目、香气袭人的花朵。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是与中华民族的食料生产
史、国土开发史和民族交流史分不开的,又牵涉到其它许多学科,资料十分庞杂,领域范围也
是包罗万象,可谓是一部中国人与自然互动的「民族奋斗史」。
色彩只有贯注於饮食味感,才能美化食材的视觉造形,也才能勾引出老聋心灵意识的慾望。
於是,一道完美且有机的美食整体,彷佛一幅出色的绘画作品:一个情调幽雅且舒适的环境空
问,就像一件色彩的雕塑艺术品,处处流露出令人陶醉的色彩旋律,饮食活动可谓是一座最有
味道的「色彩博览会」。因此,唯有适时、适地、适法、适昧地展现中国饮食艺术的色彩美感,
才能烘托出感性与浪漫的气氛,使饮食活动变得更具审美的价值,而达到色、香、味三位一体,
以及心、眼、手相通的美学新境地。
走一条人烟稀少的热情路:雕塑艺术家王志文
作者:
林奇伯
王志文
来源:
台湾光华杂志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觉审美
中国饮食
色彩
描述:
走一条人烟稀少的热情路:雕塑艺术家王志文
扮仙、见仙 ──杨茂林的雕塑世界
作者:
滕淑芬
滕淑芬
杨茂林
来源:
台湾光华杂志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觉审美
中国饮食
色彩
描述:
扮仙、见仙 ──杨茂林的雕塑世界
蒙古佛教经象艺术大展
作者:
阮静玲
来源:
台湾国家图书馆馆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觉审美
中国饮食
色彩
描述:
駐台北烏蘭巴托貿易經濟代表處(Ulaanbaatar Trade and Economic Office in Taipei) 曹道吉代表(Representative Mr. Markhaaj Choidorj)去年拜訪國家圖書館時,提到有一批優良的佛教雕塑作品可在本館展出,以饗宗教人士及藝術愛好者。為協助國際文化交流,推展本館知識服務理念,顧敏館長與特藏組俞小明主任乃於2月8日應曹代表之邀,赴「鶴山21世紀國際論壇」,與執行主席愚溪先生共同研商此展籌辦計畫,「蒙古佛教經象藝術大展」因此得以在6月2日至5日,假國家圖書館一樓展覽室展出。
画塾暨学院美术教育对台湾胶彩画的影响
作者:
曾得标
来源:
台湾胶彩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研讨会论文集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觉审美
中国饮食
色彩
描述:
美術教育在清朝之前皆從私人畫塾師承習得,1895年後台灣在日治時期教育文化方面,引進西歐的教育制度,設小學(公學校)、中學,隨著圖畫課的教學,西洋的油畫、水彩畫,東洋的中國畫、日本畫,有系統的傳授,同時有人赴日本留學美術,台灣新美術教育開始萌芽生機,1927年更創設台灣美術史上第一個官辦美展「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官方主導改變台灣原有傳統中國南宗畫派,以寫實北宗畫派風格之東洋畫為主流;「台展」、「府展」十七年的期間,東洋畫家以膠彩顏料,表現台灣亞熱帶氣候、風土民情,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台灣畫」。 1945年台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隔年舉辦「台灣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規模分國畫部、西畫部、雕塑部,早期台灣膠彩畫與中原水墨畫,因中國南、北宗畫派的認知差異,引發正統國畫之爭,誤解為日本畫,受到無情的打壓、歧視、排擠,教育體系沒有膠彩畫課程,甚至官辦美展也取消該畫種的展覽舞台,因此沒落幾盡滅絕,所幸前輩林之助於1977年2月提倡「膠彩畫」正名,普受認同,1981年林教授又結合國內膠彩畫家,成立「台灣膠彩畫協會」,並每年舉辦「台灣膠彩畫展」重新受到政府肯定,第卅七屆「省展」獨立設置「膠彩畫部」為台灣膠彩畫重新找回生機,快速增進創作人數,林教授除了畫塾傳授膠彩畫學徒,並於1985年9月應聘至東海大學美術系開創大學美術系膠彩畫課程先風,之後更引起國內其他各大學美術系效尤,膠彩畫的美術教育除了畫塾,還有學院教學,這才是推展台灣膠彩畫的最佳兩大原動力。 畫塾和學院美術教育之膠彩畫教學,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融合傳統、創新的時代新知,開展寬闊的視野領域,朝多元化的廿一世紀,創造光輝的未來。
美食大千 若烹小鲜——访著名美籍华人实业家黄海伯
作者:
宋建华
来源:
上海调味品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海
建筑载体
美籍华人
徐家汇
中国饮食文化
消费者
月饼生产
防空导弹
保质期
中华饮食文化
描述:
漫步在上海徐家汇商业城,环顾四周,摩天大厦林立,每幢建筑各具特色,让你充分感受到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气息。而就在这被人赞誉为“五龙戏珠”的五叉路口的东南端有一幢大楼,虽高不过七层,仍透出高贵超群的气质,一派“大家风范”。只见大楼门前两侧几十面各国国旗猎猎飘扬,门廊上端一尊米开朗基罗著名的“昼与夜”雕塑巍峨雄伟,这便是上海无人不晓的”大千美食林”。这幢大楼不仅仅因其独具风韵的外饰,极容易成为广场游人视觉聚集的中心,更因为其作为“大千”这个著名品牌的建筑载体,成为无数消费者心中的标识。
半生戎马一生痴用铅笔演绎新工笔“万物”的刘刚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铁道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海
建筑载体
美籍华人
徐家汇
中国饮食文化
消费者
月饼生产
防空导弹
保质期
中华饮食文化
描述:
半生戎马一生痴用铅笔演绎新工笔“万物”的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