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台湾胶彩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研讨会论文集】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画塾暨学院美术教育对台湾胶彩画的影响
-
作者:
曾得标
来源:
台湾胶彩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研讨会论文集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觉审美
中国饮食
色彩
-
描述:
美術教育在清朝之前皆從私人畫塾師承習得,1895年後台灣在日治時期教育文化方面,引進西歐的教育制度,設小學(公學校)、中學,隨著圖畫課的教學,西洋的油畫、水彩畫,東洋的中國畫、日本畫,有系統的傳授,同時有人赴日本留學美術,台灣新美術教育開始萌芽生機,1927年更創設台灣美術史上第一個官辦美展「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官方主導改變台灣原有傳統中國南宗畫派,以寫實北宗畫派風格之東洋畫為主流;「台展」、「府展」十七年的期間,東洋畫家以膠彩顏料,表現台灣亞熱帶氣候、風土民情,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台灣畫」。 1945年台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隔年舉辦「台灣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規模分國畫部、西畫部、雕塑部,早期台灣膠彩畫與中原水墨畫,因中國南、北宗畫派的認知差異,引發正統國畫之爭,誤解為日本畫,受到無情的打壓、歧視、排擠,教育體系沒有膠彩畫課程,甚至官辦美展也取消該畫種的展覽舞台,因此沒落幾盡滅絕,所幸前輩林之助於1977年2月提倡「膠彩畫」正名,普受認同,1981年林教授又結合國內膠彩畫家,成立「台灣膠彩畫協會」,並每年舉辦「台灣膠彩畫展」重新受到政府肯定,第卅七屆「省展」獨立設置「膠彩畫部」為台灣膠彩畫重新找回生機,快速增進創作人數,林教授除了畫塾傳授膠彩畫學徒,並於1985年9月應聘至東海大學美術系開創大學美術系膠彩畫課程先風,之後更引起國內其他各大學美術系效尤,膠彩畫的美術教育除了畫塾,還有學院教學,這才是推展台灣膠彩畫的最佳兩大原動力。 畫塾和學院美術教育之膠彩畫教學,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融合傳統、創新的時代新知,開展寬闊的視野領域,朝多元化的廿一世紀,創造光輝的未來。
-
殊途或异路-台湾胶彩与大陆岩彩
-
作者:
高永隆
来源:
台湾胶彩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研讨会论文集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彩画
胶彩画
中国画
岩彩画
东洋画
日本画
-
描述:
膠彩與岩彩是近年來在台灣、大陸新興起的名詞,而其影響力正在兩岸快速的發展,並相當程度的侵入了水墨畫的本體,引起一番論戰。這種繪畫形式從歷史的追溯,可說源自中國古代傳統繪畫,近代則傳自現代日本畫,由於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歷史糾葛,在兩岸都面臨了定位與正名的問題,台灣的正名運動從50年代起,80年代達到一波高潮,大陸則最早發生在民國初年,直到改革開放後90年代又再興起,兩岸的正名動在時間上雖有落差,但在動機目的、理論論述,却大為相似。 但經歷了近半世紀的正名運動,日本畫與中國畫的爭議仍餘波未平。近年來,日本畫在台灣随著鄉土運動風潮與政治的解嚴,再度為人注意,並正式走入美術學院傳授,引起一股學習熱潮。大陸在改革開放後,工筆重彩的繪畫風格,因應了時代多彩的要求而興起,與中國重彩畫接近的日本畫,乃順勢傳入中國而流行。 膠彩與岩彩在兩岸的盛行,近年來也開始有交流,同一個日本畫傳入台灣大陸兩地經過不同的時間轉換,而其發展現況與風格走向,成了有趣的研究議題。本文試從膠彩岩彩定位正名、歷史現况、風格趨向,分析二者在發展上的價值、異同,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