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剑青】搜索到相关结果 28 条
-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3)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化生
云冈石窟
图像学
佛教文化
基本内涵
敦煌莫高窟
表现形式
题材
佛教艺术
莲花
-
描述:
本文是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之第三部分,是对佛教中有关"化生"之图像学研究。"化生",是佛教中关于往生佛国的一种奇妙方式,作者从诸多有关"化生"的图像中,考察出佛教中莲花题材及图像的基本内涵及象征意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本土文化
图像学
印度佛教艺术
石窟壁画
敦煌莫高窟
表现形式
题材
犍陀罗艺术
历史背景
克孜尔石窟
-
描述:
,便可发现他(她)们与古代印度(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前后)以及古代西方(主指公元1世纪前后的罗马)佛教艺术及非佛教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从根本上说,古印度佛教艺术中表现奏乐、歌舞、献花等现象
-
“泛雕塑”概念的当代意义与文化支点——及其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本科教育
扩大招生
毕业创作
毕业班
美术学院
当代艺术
全面开放
素质教育
基础教学
雕塑
-
描述:
“泛雕塑”概念的当代意义与文化支点——及其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之反观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文化内涵
艺术作品
公民社会
城市公共艺术
表现形式
制度建设
中国当代
城市雕塑
艺术批评
-
描述:
公共艺术的概念及相关实践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约十多年的路程,以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公共艺术建设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已涉及到中国大多数大中型城市乃至乡镇。尤其是在
-
精神徜徉与生活实践
-
作者:
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美学视野
表述方式
文学形式
中国传统
人间词话
绘画艺术
批评实践
王国维
词学理论
-
描述:
往昔,在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曾以宽阔的美学视野及时代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形式及观念做出了新的评论。此著与中国传统词话类作品的体例及表述方式存在着延续性,但却在词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论点与美学高度;而今,当我们举办一届
-
艺术本无疆“越界”乃自然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雕塑
越界
艺术家
当代艺术
雕塑家
年鉴
艺术观念
艺术语言
雕塑艺术
传统雕塑
-
描述:
当代艺术已超越本体,走向多元,对艺术中的越界以及继承与创新等问题,是2009年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讨论的专题,在座谈中专家们从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期《艺术无疆》《雕塑界继承
-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斯坦因
装饰图案
图像学
佛教图像
艺术题材
佛教艺术
印度
犍陀罗艺术
不同地域
-
描述:
对于佛教艺术之研究,以往一般是着重于文字性文本资料的对照、论证,以及对于作品的风格或美学涵义的阐释,较为缺乏以作品的图像源流归属及其形式内涵为核心的研究。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先生以图像学的视角和方法对中国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进行了文化及地域社会因素的分析研究,自本期起,将陆续刊登翁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
有感于雕塑中的哲学意味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语言
生命精神
古代雕塑
雕塑实体
艺术家
哲学意味
雕塑家
空间形式
雕塑艺术
马蒂斯
-
描述:
有感于雕塑中的哲学意味
-
公共艺术与信息传播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媒介
艺术作品
信息传播
传播学
文字
传播方式
研究内容
雕塑
公共艺术
艺术传播
-
描述:
的效果和作用;传者与受者的相互作用。雕塑作品作为艺术的存在具有传播功能,所以也适合用传播学的理论去研究。传播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传播的实质和目的是使传者和受者双方的认识趋于一致,利益达到平衡。雕塑
-
非纯粹艺术的艺术展望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社会
生态环境
公共生活
生态系统
生态学
社会文化
艺术文化
自然生态
文化方式
公共艺术
-
描述: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快速演进,生态环境及资源问题成为当今地球村中头等重大的问题,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种族及宗教问题而迫使全球人类对其作出优先的反应.作为当代社会公共文化方式和观念载体的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