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言】搜索到相关结果 275 条
-
此木此刻 杨宏伟访谈
-
作者:
涂辛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院版画
语言
木口木刻
艺术家
当代艺术
表现形式
艺术形式
作品
现当代
油画
-
描述:
涂辛(以下简称涂):你是怎么开始接触木口木刻的?杨宏伟(以下简称杨):我是上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接触到木口木刻的。从1993年底1994年初,我在陈九如老师那里看到了一本介绍英国木口木刻的技法书,当时感觉它的表现力很强,刀痕细腻,画面整体来看收放自如,很独特。在语言方式上不像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版画。
-
谁持彩练当空舞 明镜的抽象艺术
-
作者:
殷双喜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式语言
人文
艺术生态
抽象绘画
色彩
当代艺术
抽象艺术
抽象表现主义
作品
中国油画
-
描述:
明镜艺术简历1960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油画作品曾获“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奖”,“研究与超越·中国小幅油画大展奖——学术奖”,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多次在美国、香港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出版个人画集4部。2006年12月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展”研讨会上,评论家李旭认为展览中“真正的抽象画”还是太少。如果我没有误解李旭的观点,或许是他认为展览中的许多作品蕴含了太多的人文诉求与价值判
-
内在真实与超然之"然"——魏小明雕塑艺术之略感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体
艺术经验
艺术理想
密切相关
艺术家
艺术表现
艺术观念
艺术语言
作品
雕塑艺术
-
描述:
无论如何,一个人的艺术面貌和艺术观念总是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他的艺术经验、能力以及艺术理想的追求密切相关的。当我们在现今艺术形
-
林家卫的闪光与盲点
-
作者:
宋伟光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肖像雕塑
符号语言
东方式
艺术家
名人
盲点
审美体验
作品
逆向思维
形式法则
-
描述:
艺术的形式法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规律,当一种形式趋于饱厌状态时,必然会有一种新的形式出现,风格是艺术家独特审美体验所运用的符号。在林家卫给我们提供的符号语言中,表达的是这么一种信息,对于神态的表现传达
-
形意之间——韩美林的语言方式
-
作者:
宋伟光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符号
外部形式
美林
形意
语言方式
语言系统
审美精神
艺术形式
作品
形式法则
-
描述:
对固有艺术形式之解构,一是从其观念上予以否定或调整,再者便是从其技术上予以打破、变化。在当下雕塑艺术领域中,韩美林的形式法则一直呈现的是一种外部形式不断变化,而审美精神始终不变的语言系统。
-
情系《黄河母亲》 一次与观众对话的城雕维修
-
作者:
岩石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台湾同胞
海外华侨
雕塑语言
花岗岩
观众
母亲
维修工作
黄河
心灵对话
-
描述:
世界各国的友人达二百万余人次。《黄河母亲》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她的雕塑语言与国内外观者进行心灵对话,由此蜚声海内外。
-
大家评述刘士铭等
-
作者:
邵大箴
范迪安
殷双喜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感受
艺术家
趣味性
作品主题
艺术形象
艺术语言
雕塑艺术
传统雕塑
观察力
日常生活
-
描述:
了的,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美。在生活现象与艺术形象的比较之中,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赞赏这位艺术家观察力之敏锐、构思之独特和艺术语言之奇崛。
-
艺术语境(一)
-
作者:
许正龙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途径
跨越
语言方式
艺术家
疆域
艺术创作
语汇
地标
艺术语境
标准答案
-
描述:
艺术,没有标准答案;艺术,难有唯一途径;艺术,永无终极地标;或许这就是艺术永恒的魅力所在。艺术能跨越疆域,成为人类共通的语汇。
-
呼唤文化
-
作者:
大唐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每个人
文化
民族
修养
体现
雕塑家
言语
风尚
习俗
集体无意识
-
描述: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种积淀,是一个民族优良风尚和修养的体现。文化在哪里?文化无所不在,在每个人的言语举止之中,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习俗之中。文
-
傅中望其人、其艺
-
作者:
项金国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
雕塑语言
群英会
榫卯
艺术创作
中国当代
湖北
作品
雕塑艺术
追求精神
-
描述:
与傅中望认识是很久、很久的事了。那时,我们都还只是美术道路上的"狂热青年"。记得那时还在"文革"中,就是这样的一帮"狂热青年",在物质极为匮乏的条件下,以宗教般的虔诚追求精神上
<
1
2
3
...
6
7
8
...
26
27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