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粟】搜索到相关结果 18 条
-
刘海粟:热情与才情的个体表达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与投资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体
刘海粟
美术教育
上海
图画
拍卖公司
作品
西画
美术馆
油画
-
描述:
刘海粟,(1896-1994)生于江苏。擅长油画、中国画、美术教育。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在上海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52年任华东艺专校长。刘海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
-
论油画作品中有意味的“留白”
-
作者:
王炳根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刘海粟
宇宙观
中国传统绘画
油画民族化
中国画家
画面节奏
艺术创作
作品
中国油画
-
描述:
中国油画这个舶来的画种有着从来没有停止过的困惑,即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传统价值与创新意义之间的矛盾。首先,我们对待传统与创新要用辩证的观点来思维,脱离了传统就谈不上创新,没有创新,传统也就失去了意义。作为当代从事油画艺术的工作者,我们应该对传统有新的理解和发现。在当代多元艺术创作的环境中,看多了光怪陆离,听多了哗众取宠,见多了标新立异,却偏偏缺少了宁静致远来洗涤心灵。如何把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
-
意味深长的意象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
描述:
撰稿/苏 南 鸥洋画了60年的画,今年73岁了,但依然像少年一样活跃而且爽朗。她是一个在画坛很有人缘的女画家,虽然一直在广东生活、创作,上海观众对她其实并不陌生。上了年纪的美术爱好者至今还记得她的代表作,比如油画《女民警》、《往事涌心头》,水彩画《金色的秋天》。还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她很有超前意识进行过水墨画创新,《雏鹰展翅》、《新课堂》等作品引起过很大反响,被誉为“将阳光带进宣纸水墨画中”。 前几天,中国美协艺委会、中国油画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美协联合主办,杨之光美术中心承办的《鸥洋意象油画学术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我特意去参观了一个下午,当时的感受真可用“山阴道上,目不暇接”来形容。 这是一个探索当代油画语言东方之路的学术性画展,展出鸥洋1986年至2009年历时24年的意象油画实验代表性作品约50幅。是的,她的创作与探索与中国当代美术在新时期的拓展与求索同步,或者说,她一直是走在这支庞大的队伍前列的。 我知道鸥洋,是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有关方面为了抢救性地以艺术的形式留下劫后余生的大师们的风采,组织了几位画家在全国范围内,为文化名人画肖像画,鸥洋被安排到上海——现在看来真是她的福分。也难怪,她的写实功夫是一流的,而且出手极快,符合“抢救性”的要求。她来了,为巴金、颜文樑、贺绿汀、汤晓丹、王西彦、吴强、俞振飞、秦怡、谢晋等十几位名人画肖像。当时,大家都非常忙,力图把被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不肯多给她时间。这个也难不倒她,她给巴金画肖像,从进门开始读秒,只有一个半小时,结果一气呵成,精准地体现出巴金历经磨难后的坚毅神情,以至巴金非常满意,欣然为作品题了词。鸥洋的这批肖像画,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留下了宝贝的财富。 鸥洋是不满足的,1985年赵无极到杭州浙江美院办了个油画训练班,她就争取到这个机会,成了他的学生。在为期不长的受训中,赵无极给了学生颠覆性的启发,鸥洋从观念到技法都深受冲击,从此画风发生了鲜明的变化,开始寻找中国当代油画语言的东方之路,一路走来,已经24年了。 鸥洋对我说:“赵无极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巨大:他说,一切艺术都是凭借。不是简单的自然描摹。我就受他的启发开始凭借了,这样一来,思路、眼界及至题材、意境大为开阔。” 1986年,她在“广州星河展”上亮相,一批赴法考察后新创作的探索作品引起了轰动。她首次提出“意象油画”这一称谓,以此作研究目标,被艺评家评论为“中国最早举起意象油画旗帜的人”。不过也因为这次画展,鸥洋受到了某些人的非难。其实在早几年有一件事更加搞笑,鸥洋的一幅裸女写生油画《青春》被广东的一本杂志《作品》作为封面刊登出来,一下子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还写了小报告给省委宣传部,要求她和杂志公开道歉,肃清流毒。但鸥洋却写了一篇《论人体画》在《作品》上发表,反击了无知诬蔑和恶意诽谤。 此外,鸥洋的水墨画也借鉴了油画的技法,被人誉为“首次将阳光照在宣纸上面”。最近几年,鸥洋的意象油画探索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这次画展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思考与实践,她将具有中国传统审美内涵的文人画笔情意趣与西方印象派色彩相结合,同时吸收西方现代画派的形式,走出一条独具个人特色的当代油画东方之路。 诚如著名艺评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美兰所言:“鸥洋油画在艺术观念、艺术语言两方面发生巨变,突破了本世纪百年油画‘中西融合’的多种图式。”
-
任微音:薄薄的油彩,深深的情怀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
描述:
任微音的画展马上要在上海美术馆开幕了,这个画展是他的小女儿任安慈代表家属一手操办的。画展一开,所谓“任微音的画都被外国买走了”的传言不攻自破。“其实绝大多数都在我们子女手里,由我负责保管,一直放在纽约我的家里,也多次有外国收藏家想购买,但我们一张也不卖。现在要办画展,打包运回来了。我父亲希望看到的国泰民安局面就在眼前了,那么这批作品也应该有一个最好的归宿,我们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任微音的资料在上海地方志网站有介绍,不过只有寥寥四行字。一般读者可能听也没听说过,但在美术界,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一提起任微音,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 后来,任安慈女士给了记者一些资料,那是任微音留下的文字。其中包括他的自传,还有一篇颇具黑色幽默的《修鞋十七年》。记者暗想,如果任微音在世,记者的采访稿也未必会写得更好。那种好,是指贴切,那种贴切,是指许多中国人共有的切肤之痛和深深的遗憾。是的,任微音是一位天才的画家,在抗战烽火燃起时投笔从戎,此后在国民党政府机关中身居敏感职位,但是大节无亏,很快从励志社脱身出来转入教育界。特别是在天翻地覆之际,他选择留在大陆,说明他对新政权是寄予极大希望的。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像他这样有“历史问题”的人,不可避免地成了“改造对象”。而他浑然无知前路的险峻,凭一己之力组织艺校、在家里组织舞会,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现在,海晏河清之时,特别是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温暖两岸人心:“不要因为五十年的政治而丢掉五千年的文化。”而况在全国抗战的大背景下,像郭沫若、田汉、老舍、郁达夫等许多文化人一样,他们只投身抗战,而不代表政治阵营。那么,我们选择任微音的自传刊登在此,是明智的选择,相信读者读后一定有此同感。至于《修鞋十七年》,但愿在别的报刊上能读到。 还需要介绍一下任微音的作品特色。 任微音的油画作品给人以富于东方情调审美趣味的印象,这种美感来自他首推的薄彩画法。他先用流畅的笔调铺设出古朴沉郁的意境,再从中提炼出线条,勾勒以灵动的笔线,布局、结构浑然天成,令人击节赞叹。无论是静物、花卉或风景,都丰富而充满诗意。任微音的许多作品都采放射状的构图,特别是风景作品,再加上洗练的笔线,使画面显得更富动感,更见风韵。笔线的运用使得黑色成为与棕色并驾齐驱的主题,这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主要颜色,在任微音的巧妙运用下,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为整个作品注入生命力。 上海画家哈琼文说过:“任微音的薄油彩,是以大量的调色油稀释颜料,以达到能流动和互渗,的确出现一种有别于厚涂的艺术效果,使其作品不可能通过临摹再现,就是任微音自己也创作不出相同的第二幅。但是它难于长期保存,因为国产调色油日久易变黄,如用进口的,其价格十分昂贵,这也是个问题。” 更大的问题是,1949年后他屡遭磨难,到了十年浩劫,更没钱买充足的油画颜料,也没有钱买更多的画布,有时只能用装肥皂的瓦楞纸箱权当画布,所以他的作品尺幅都很小。但谁也想不到这一省,倒省出了一种“薄油彩油画”的名堂,省出了一种难以复制的风格。 1980年,任微音发表了《从油画的中国风格谈到薄油彩的效果》的论文,正式把“薄油彩油画”推向社会。1989年他在广州举办个人画展,其中多数为薄油彩作品,展览受到美术界同仁和观众的高度评价。1991年上海美术馆为他举办个人画展,有14幅作品被美术馆收藏,其中半数为薄油彩油画。1989年和1992年,任微音曾先后两次应邀在纽约的哈夫那画廊、印象派画廊举办薄油彩个人画展,有三分之一的展品被美国个人收藏。 早在10年前,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就讲过:像任微音这样有成就的油画家,在圈内是不多的。他对油画的本质和民族文化问题方面,有创造,有贡献。无疑,他的作品是第一流的。 读任微音的画,是读一个艺术家的人生,浮华、绚丽、悲壮、惨痛、惆怅、渺茫、淡泊……画的后面,或许藏着一个民族的感情与经历。
-
晕散开来的现代意识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
描述:
撰稿·管一阁 余家乐的个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35度以上的高温天也挡不住络绎不绝的观展者,其中不少是陌生人,他们是为了享受余家乐的艺术而来。也许他们觉得一个久居国外的画家,表现出来的水墨画还是那么传统,却分明融进了现代精神,这或许是中国画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很好范例吧。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天才而勤奋的余家乐便以扎实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传统功力,成为中国画坛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又于1989年赴加拿大McGill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西方的现代艺术。在不少人的推想中,认为他也像许多同时代走出国门的画家一样,已经放弃了对艺术的神圣的追求,而仅仅把它当作了一个谋生的技术。其实余家乐一直在探索现代化的问题。 中国画在建国后,无数前辈画家就开始探索这个难题,但几十年里其实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传统的观念常常回潮,大众的,特别是市场的趣味常常干扰或诱拐这种探索。但这次回国办展,余家乐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近作,作品所呈现的美感与达到的境界,无论水墨还是油画,昭示出绘画的广阔空间和形式上的美意。 我们知道,在最近二十年间,长期困扰着画家们,尤其是中国画家们的,大概有三个问题,所谓“绘画死亡”的惊呼,便是因此而起。一是观念与技术的问题, 一是中国与西方的问题, 一是古典与现代的问题。把这三组概念对立起来看,摒弃技术的观念创新,或者单纯锻炼技术,排斥西方的,坚守国粹,或者守护古典,或者颠覆古典的娱乐现代,“绘画死亡”尤其是“中国画死亡”,就成为难以挽回的宿命。 余家乐并不是把这三组概念对立起来看。他的作品,既有侧重于观念的,浑浑沌沌,也有侧重于技术的,扎扎实实,更有将观念与技术熔于一炉的,浑浑沌沌中自有扎扎实实。既有侧重于中国画的笔墨的,笔精墨妙,也有侧重于西方油画的结构的,气象恢宏,更有将中国画的笔墨与西方油画的结构融会贯通的,笔精墨妙中别见气象恢宏。既有侧重于古典具象的,形神兼备,也有侧重于现代抽象的,恍惚莫名,更有将古典具象与现代抽象融为一体的,形神兼备中兼具恍惚莫名。具体来说,他描绘唐代仕女,在形象、意境中体现出高贵典雅之美,但眉宇之间的表情,又感觉到现代都市美女的气质。他描绘非洲的、西藏的女性,这些所谓“落后部族”的普通劳动者,竟然也在原始、质朴、憨厚的表象中透露出仙女般的高贵典雅,给人惊心动魄的震撼。 余家乐的探索是成功的,但远没有结束,为了更美,也为了更加现代,他将继续前行。
-
张永旭:灼痛灵魂的深蓝
-
作者:
沈嘉禄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
描述:
他从不以纯粹的、典雅的贵族画家自居,而责令自己锁定这片熊熊燃烧的土地,为社会底层的民众与生存环境而挥洒激情。他的画笔有如一柄粗壮的薪火,照亮了通向故乡的山路,更探照着自己的灵魂黑洞,同时也点燃了观众的泪光。 唤醒观众,唤醒自我 香山在枫叶凋尽后归于沉寂,北京城里的今日美术馆则迎来了张永旭的个人画展,题目叫作《唤醒》,有一种担当或期待在里面。画展上,差不多在北京的艺术圈朋友都赶来捧场并给出慷慨的评价。更让张永旭意外的是,许多民众涌进展厅,在40多幅硕大的油画前浏览过来,表情各异,情绪起伏,但都表示读懂了,也满足了。 有“中国当代艺术教父”之称的美术评论家栗宪庭这样说:“我以为,色彩的明亮和单纯,造型处理上孩子般的想象,是看张永旭作品的一把钥匙。”一个名叫伊丽莎白的女老外的观感也许更加直截了当:“永旭作为一位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多重含义。他的色彩使画面笼罩在神秘的氛围中从而引发观者探寻的好奇。我们可以在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他对中国传统的继承和中国元素的表达,但同时也感受到从西方社会和文化中汲取的知识和灵感源泉的闪光。他的作品描述了对人类,性,焦虑,生与死等具有共同根本诉求的不同的形象。
-
刘铭侮被自己的指纹救了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
描述:
。 世博会意大利馆举办“意大利的遗产和艺术”影像展 8月8日至9月4日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意大利馆,举办一场以意大利境内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遗址为主题的多媒体展览。这次展览命名为“联合国
-
[艺术]汉宫秋与百达翡丽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
描述:
撰稿·静水 汉宫秋,这是中国人熟悉的诗词意象,在当下的消费时代,却不及名表百达翡丽的名声深入人心。但此刻,它们搭配成两种文化的交融,构成了即将拉开帷幕的今年秋拍的象征。也就是说,在古代书画进一步得到收藏家追捧的同时,新锐收藏家对名表、名酒、雪茄以及代表西方生活品质的奢侈品更加钟情,也许是后一类收藏品更容易鉴赏或更有保值升值的空间吧。 近日,北京保利精选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古董珍玩、油画等百余件拍品,在上海延安饭店二楼兴会厅举办精品展,成立刚好5周年的保利此次推出的古代书画,质量之高号称史无前例。“清代宫廷典藏中国古代书画”专题汇集60余件清官珍藏古代书画作品,上起宋元,下迄明清,名家巨匠之作数量众多,不仅在数量上创造宫廷绘画拍卖史之最,更无疑在质量上成为整个秋拍的重中之重。部分付拍作品曾在保利艺术博物馆9月举办的“宋元明清(二)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中展出,引发社会各界极大关注,观者如潮,此次上拍,定会引发古代书画市场的新一轮热潮。 此次“清官典藏”专题的最大亮点是著录于《石渠宝笈》诸编的12件精品力作。在历届拍卖会中:如此众多《石渠宝笈》诸编著录的书画作品汇聚一堂可谓史无前例,众美荟萃,煌煌大观,更映衬出该专题的皇家气象。 南宋宫廷画家笔下的《汉宫秋图》卷,画面上殿宇回廊,湖石苑囿,竹树纷披,池桥河汀相间,其间人物聚散动息,顾盼有态,意境古雅,其典雅工丽的风格,蕴藉沉稳的笔法,乃典型的南宋院体风格,是宫廷画家笔下的上乘之作。该卷原藏清官御书房,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后流出清官,为沪上大收藏家刘晦之所得。 此外如宋末元初张达善的《索靖出师颂后跋》、元代王蒙的《幽壑听泉图》、明代吕纪的《芦雁图》卷及文徵明《吴山秋霁》卷等,都是重量级的拍品,周之冕的《百花图》卷是其传世花卉手卷中最长的巨幅佳构。董其昌《临淳化阁帖》册为董其昌崇祯六年即1633年所书,据册后题跋可知,乾隆因喜爱董字曾照此册临摹一过。 嘉德的秋拍中,首度推出名表拍卖专场,拍品包括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卡地亚及劳力士等收藏级腕表110余件。百达翡丽被誉为名表市场的蓝筹品牌,此次征得型号5013的腕表,此表于1992年面世,内里包含515件组件,呈酒桶形,具三问、万年历、月相及逆返日历指针。另一百达翡丽经典之作,型号5102PR,此表有别于一般腕表功能,理念是按照古时观星时所包围的天文轨迹,设置夜间时刻测定器,以观测星象及月相盈亏运行。还有多件集艺术及工艺精致的彩绘珐琅腕表,代表之作亦出自百达翡丽型号5076P铂金一套四枚“帆船”图案腕表,限量生产10套:用人手古法掐丝珐琅技术制作。 嘉德秋拍当然不会仅仅以名表露一下脸,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古籍善本、中国油画及雕塑、邮品钱币铜镜、珠宝翡翠“一个也不能少”。在古代书画部分,就有5件《石渠宝笈》著录的清宫旧藏,包括:王羲之《草书平安帖》、郭熙《双松图》、文征明《行书西苑诗》册、陈栝《墨花卷》、乾隆帝《盘龙松》。其中,王羲之《草书平安帖》为国家一级文物,可称国宝。 瓷器工艺品部分将第三次推出宫廷专场“秋光万华——宫廷艺术集粹”,有清乾隆青花苍龙教子图双螭耳扁壶以及石渠宝笈录宋缂丝蟠桃献寿图等重器。“瀛海埙篪——李傅铎若藏溥心畲旅日逸品”专场值得关注,全部拍品由美国私人藏家李傅铎若女士友情提供,搜集了溥心畲1955年至1956年旅日期间的数十幅佳作。而“旧时明月——个文人的翰墨因缘”为香港学人董桥的私人书画藏品专场拍卖会,每件藏品后面都有一段文坛佳话,想必会引起内地或港澳台文化人的兴趣。
-
要奥数还是要萝卜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
描述:
撰稿·黄 祺 曾在日本短住,看到了好多新鲜事。 日本的幼儿园里,有一门课是专门教小朋友如何种菜,不是在开心网上种,而是在真正的菜园子里。老师带着一帮小朋友下地,穿统一的胶鞋,女小孩是粉红色的,男小孩是蓝色的。到了收获的季节,电视新闻里就会播出这样的镜头:小朋友们卖力地在菜园子里收菜,一个小姑娘捧着带了泥的萝卜,喘着气、愉快地对着镜头说“我很开心”之类的话。 作为一个短住的过客,只能从电视和大街上,窥探异国的稀奇,皮毛过眼后,反倒生出太多疑问,比如,这个紧邻的国家,据说深受中国影响,但他们的小朋友却以我们学奥数的热情,去种萝卜。在这个小朋友种萝卜的社会里,诺贝尔奖却层出不穷,光2008年就占了3个名额。 原本想,自己日语能力有限,读不了日文资料,可能永远难以解开这些鸡毛蒜皮的疑问。后来发现唐辛子的博客,这上面事无巨细地记录她自己的日本生活、她看到的日本社会和她的所思所想,都是点滴小事,却正好让我的疑问多多少少得到了解答。再看点击量,已经7位数,原来有这么多人,对于东洋的细枝末节如此感兴趣。复旦大学出版社整理了她的博文出版,书名叫《唐辛子IN日本》,副标题很长,叫“有关教育、饮食和男女”。 唐辛子非名人,12年前,她在上海的外资酒店里做管理,如果一直做下去,有可能变成“玫瑰”一样的女强人。有一天,她的妈妈和他的妈妈偶然认识,一路聊天。“我有个女儿在上海啊。”“我有个儿子在日本啊。”就像大家都可以想象到的场景,两位着急儿女婚事的妈妈,立即互通有无,搭桥姻缘。“高龄未嫁”的湖南姑娘,在无数通国际长途和一次见面以后,决定把自己远嫁日本,成为旅日家庭主妇。 从给女儿记成长日记开始,唐辛子爱上写字,所以,集子里很多的篇幅谈到日本从幼儿到小学生的教育。在一个充满焦虑的社会里,父母们的焦虑,往往转化为对子女前途的期待,因此,中国的父母,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关心子女教育的父母。日本也是极其重视教育的国度,每年高考期间,超市里一种五角形的盒饭会应景发售,因为“五角”在日语里与“合格”谐音,家长们都要买来给孩子讨喜。不过,日本的孩子要到初中,才开始全力以赴地迎接考试,在这之前,日本教育对小孩的要求,是让他们学会生存、生活的能力和认识社会。 一篇文章里讲到日本小学布置的题目,是让小学生观察一条比较新的街道,和一条比较旧的街道上的窨井盖。读二年级的女儿发现,新街道的窨井盖上都有笑脸花纹,而旧街道的盖子上没有。通过去图书馆和网络上查找资料,小学生会知道,有笑脸花纹窨井盖的街道,修建于1980年代,因为1979年日本大阪举办世博会,“太阳之塔”是世博会标志。而旧街道修建的时间较早,当时日本经济落后,不注重窨井盖的装饰。 这样的知识有用吗?很早以前听过一个说法,把日本孩子和中国孩子丢到原始森林里,一定是日本孩子活得更长。我本来不相信,认为未免夸张。但看了日本小学生的生活,我倾向于认同——社会必然比原始森林更加充满风险,还有什么比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更加重要的呢? 除了教育,这本集子里还有一些文章介绍日本风俗和中日社会现象的比较,比如《七夕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吗?》、《日本少女青春笑颜与成人节盛装》、《郭敬明“炫富”与日本艺人“炫贫”》、《中国式送礼与日本式送礼》。上海这地方,很多人“哈日”,上海电影节上,日本电影的票总是最先被抢完。日本料理店“和民”里,坐满了时尚的小姑娘,在日本,“和民”为居酒屋,也就是爷们下班后喝喝小酒的地方。虽然地理距离接近,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很可能远远不如欧美。造成这种陌生的原因,有历史的纠葛,也有日本民族性格的复杂。正因为如此,我们缺少的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更多的细节。 ★ 《画眼》 吴冠中先生一生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嚼透黄连,历经苦难;风骨独立,高山仰止。他的逝世令人感到无比惋惜,他留下的丰富的精神遗产可以造福后来者。文汇出版社把专栏“吴冠中画作诞生记”集结成书《画眼》,这是吴冠中书写自己画作诞生的一本书。走进《画眼》,看吴冠中所看,欣赏他优秀的画作,回味他艺术创造的激情与思想灵泉,领略他是怎样“推翻成见,探索新知”的。 《龙争虎斗》 罗伯特·陆德伦不仅以《伯恩的身份》名满全球,而且连续十多部作品名列全美年度文学类畅销总排行榜前十名,被誉为“当代国际惊悚小说之父”。他擅长描写暗潮汹涌的国际政治势力、冒险犯难的情报人员,以及出神入化的间谍行动,其严谨扎实的资料考据备受称道。上海译文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龙争虎斗》讲述两个男主人公来自两个超级大国的情报机构,肩负着各自的使命,千方百计攫取对方的军事情报。他们本是职业上的夙敌,却因同时遭到本国特工黑手的追杀,不得不暂时联手亡命天涯。这是一部包含谍战,反恐,历史悬疑以及政治揭黑等众多内容的佳作。 《中国企业家黑皮书》 百多年来,中国企业一直在官商结合的道路上徘徊。亦官亦商、钱权互动的明潮暗涌下,“政府越大,市场越小”乃注定的经济结局。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就是一颗从体制硬土中破壳的种子;而他们的经历、感悟、思想、观点,则是折射商业发展史的明镜。财经作家苏小和通过对12位顶尖企业家的终极拷问,深入挖掘了其事业、人生中的跌宕过往,揭露了其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本我世界。《中国企业家黑皮书》是一部中国企业家“精神绞刑架下的报告”。
-
古董市场经纪人呼之欲出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
描述:
撰稿·阿 蒙 11月5日,上海2010第二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开幕,借着世博会的东风,今年的收藏家与参与者比第一届多得多,而且北京、上海的拍卖公司都选择在这个时候摩拳擦掌地在上海办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