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市场经纪人呼之欲出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0

【类型】期刊

【刊名】新民周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摘要】撰稿·阿 蒙   11月5日,上海2010第二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开幕,借着世博会的东风,今年的收藏家与参与者比第一届多得多,而且北京、上海的拍卖公司都选择在这个时候摩拳擦掌地在上海办预展,所以上周的上海是收藏家的节日。   主题论坛上出现了一批海内外重量级的收藏家,他们通过发表演讲阐述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刚刚冲进收藏界的富人提出了忠告,希望多从文化层面考量藏品,而不纯粹着眼于经济价值。专家当中出现了张五常和丁绍光,这个我觉得比较好笑,张五常,前几年大洋彼岸曝出新闻,说他在纽约开出的古董店里卖出假货,后来好像还打了官司,这些当地报纸上有篇幅很大的报道。丁绍光呢,曾经买过一批画,后来给专家验证,结果多半是赝品,看来丁绍光的眼光也不行。当然,这两位专家如果着重谈谈自己的教训,倒不失为一件好事。   为了捧场,北京和上海的收藏家拿出自己的藏品,联手搞了个《京沪收藏家藏品邀请展》,展品包括书画、瓷器、古玩、家具、杯角、文房、铜镜、印章等十余种品类、计400多件。第一天我就去看过,质量真是不错。经过历次浩劫,中国内地还能拿出如此精品,真让人感到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是何等的顽强!   台湾收藏家曹仲英在会上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收藏古董和艺术品既需高雅的“口味”,还要有眼光、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修养,而内地很多暴发户收藏家缺的就是修养和知识。因此,必须有经纪人为他们掌眼。   经纪人的提法,在内地颇感新鲜,当代艺术有经纪人似乎习以为常,难道古董买卖也要有个中间人吗?其实这也是中国古董行业的行规,早在清末的老北京就形成了,而且运转得相当稔熟,有些包袱斋主,经过几年盘下来也成了老板啦。   上海陶瓷收藏家高阿申对我说,现在有不少企业家,有了钱后就想高雅一把,这不是坏事,但要想做一个“快乐的收藏家”,自己知识准备不足,拿了钱往里砸,往往吃药,他就看到有富人买了一房间的古董请他鉴定,结果全部都是假货。所以他认为建立一支诚信的收藏经纪人队伍刻不容缓。他还说:“老板玩藏家,自己不懂不要紧,可以指出收藏方向,交由收藏经纪人去办,同样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然,高阿申还认为,古董经纪人应该事先制定一个制度,有约束才能将此事做得长、做得好。比如可以经过考核,核准收藏经纪人并发证,如有违法行为,马上吊销执业证书。还有一个前提是,应该有一个专家委员会来审定。   不少收藏家敏感地看到,2008年国内外艺术市场一片萧条,好多古董都卖不出价钱,但进入2009年后市场强力复苏,大批老板藏家怀揣着丰厚的游资相拥而入,古董收藏成了继房产、股票之后的第三大投资项目。2009年内地6家大规模的拍卖行,总成交额近92亿。现在还出现了一些私募基金将某位画家的作品打包,或者将某类古董打包,折合成资产,拆细成数十股,让朋友圈内的人认购,“捂”一两年后出售,相信所获不少于股票。但如此操作,风险是明显的,套现也比较慢,那么经纪人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否则吃进假货,再发布虚假信息,或借用媒体的公信力来忽悠人,最终以假乱真地抛出获利,最终会伤害到市场的良性发展。 北京匡时2010五周年秋拍全国预展      北京匡时2010五周年秋拍将于12月4日至6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开槌,本次五周年秋拍荟萃了珍品佳作1400余件,涵盖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古董珍玩、油画等多个种类的重量级拍品共150余件,重点推出清代“四僧”作品专题、“渡海三家”专场 、“海外重要私人收藏”专场和“王世襄藏炉”、“胡若思藏琴”两个重点专场。上海站精品展为巡展的第一站,将于11月6日至7日在上海商城举行。随后还将在杭州新侨饭店、厦门谦记古美术馆分别举办两场巡展。

【年份】2010

【期号】第44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