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80后,你能炫出点什么
作者: 希洛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描述: 经过三个月的作品征集与评选,由刘海粟美术馆等主办的“炫·2011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日前揭幕。一个月内,展览将分别在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和明圆文化艺术中心展出。 上海青年美展两年一度,办到今年已是第七届。本次大展共收到2570件来自全国各地区的候选作品,最终202件作品入围,42件作品获奖,一等奖3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5件。十位评委商讨后一致认为,得票数最高的3件获奖作品平分秋色,大奖,略带遗憾地付之阙如。 大展的主题是“炫”,一个字的定义相当酷,旨在引起青年人的共鸣。总策展人陈履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炫”概念的提出,并不仅指本届展览的作品,更多的是想树立一种青春的时尚的海派潮流文化,这也将会是青年美展以后的艺术方向。 本届作品整体水准超过上届,但由于作品缺乏对当下生活的关怀而深度不够,平庸之作也不少。油画方面,写实、表现、抽象等各种风格多元并举,部分作品技法成熟且富有表现力。国画虽无上乘之作,而有些作品颇能见出功力与对传统水墨画图式的探索突破精神。版画作品数量不多,却在本届大展上脱颖而出。雕塑作品与综合材料作品也有上佳表现,但鱼目混珠的也不少。 21世纪像春风扑面,转眼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这个充满不可预知的时代之炫,是多元化的结构所表现出的时代特色。
尤伦斯“撒娇”?
作者: 金姬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描述: 出货成功 中国当代艺术品在4月3日晚迎来一场盛宴。 在香港苏富比2011春拍专场“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现场,张晓刚的油画《生生息息之爱》(三联作)以7906万港元(约合人民币6655.3万元)成交,创下当代中国艺术品的世界最高拍卖纪录。另外还有11件拍品以超过100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841.8万元)的价格成交。而张培力、王广义、耿建翌、余友涵、丁乙、关伟和刘炜等艺术家的作品也拍出个人世界纪录。 策展人顾振清当晚发微博说:“谁是苏富比尤伦斯专场拍卖会最大赢家?热爱当代艺术的忠诚藏家不是,价格狂飙了,他们很多人太理性,于是根本没买到什么;新藏家不是,他们不知深浅,怕忽悠,举了半天拿不到,价过高时只好放下;画廊不是,所有两岸画廊人作壁上观,只觉得拍卖行太激情、生意太火,画廊被挤兑得落落寡欢。” 顾振清可能忘了一个人,那就是此次拍品的提供者——77岁的比利时男爵尤伦斯(Baron Guy Ullens)。他此次拿出的105件拍品(原本是106件,855号拍品在拍卖前应尤伦斯要求被撤回,原因不详)全部成交,总成交额高达4.27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59亿元)。
历史长河中的那点“漆”
作者: 郎红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描述: 这是一个富有贵族气息的艺术展——沈克龙艺术展。这里所谓的“贵族气息”,指的是艺术气质上的矜贵与精神品格上的脱俗。自古以来,这两种中国诗人的基本素养,在当下钱潮汹涌的态势下,已经成为稀缺资源了。而在沈克龙身上,还被当作易碎的珍瓷那样保留着,并通过他的作品传递给公众。这个艺术展在北京大学赛克考古与艺术中心举办,展期长达整整一个暑期,这使得北大学生有机会细细品赏对他们而言还相当陌生的艺术品种——其实所谓“陌生”,又是一种天大的误会啦。大漆的光泽与温润,其实是他们的童年歌谣。 展出的作品都是漆艺家沈克龙近年来创作的以中国天然大漆为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又极富当代艺术理念与中国哲学思想的漆艺。在中国文化欲向世界产生更大影响的急切诉求中,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大目标下,沈克龙从油画创作转向大漆艺术的探索,似乎也适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但是事实上,他却想得没那么复杂,他只是孜孜以求地回归中国漆文化的本原,然后通过自己的感悟将中国漆文化的精神传承与光大。正如艺术家所言:“这些年我把所有精力都投在漆上了,希望通过对漆的意义理解来创作一批作品。因为漆不仅是福建的文化资源,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物质形态之一
碰撞“乡愁”:当刘小东遇上侯孝贤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描述: “也不是说我牛或啥的,看了就看了,没看就没看。”3月16日傍晚,当笔者追问侯孝贤是否看过《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1993)与《侯孝贤访谈录》(1997)且有何观感时,这位台湾导演表示,没有看过日本青年导演是枝裕和与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向自己致敬的这两部纪录片。可能担心别人以为自己故作清高,侯孝贤进一步解释:“他们也没寄个碟给我。”安妮宝贝主编的《大方》杂志3月的创刊号上,恰好刊出导演贾樟柯的长文《侯导,孝贤》,但侯孝贤也没看过,他希望机缘成熟时看看这些致敬之作。 这个夜晚,侯孝贤一顶帽子一双白球鞋地出现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是因为这里正播出其团队为艺术家刘小东个展《金城小子》拍摄的同名纪录片。在侯孝贤和刘小东对话时,他们共同的朋友、侯孝贤武侠新作《聂隐娘》的筹备编剧之一阿城坐在影院最后一排,默默地捧场。 3月19日至4月9日的每周六晚,72分钟的完整版《金城小子》将在UCCA轮番上映。 我们都是没有故乡的城里人 《金城小子》是刘小东近期最重要的个展,它在去年11月17日至今年2月27日的展期中共吸引了5万余名观众。展览包括刘小东的20余幅油画、200余篇生活记录以及侯孝贤监制、姚宏易执导的同名纪录片。
张培力:确切的快感
作者: 路涌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描述: 上海的民生现代美术馆于7月16日到8月14日举办张培力回顾展。作为中国录像艺术史上的关键人物,此次艺术家张培力个人回顾展,收集并展出他自1988年至今的23件作品,其中有多件是首次在学术机构展出。他的作品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电子媒体领域提供了多样化背景,并给实验艺术家中的年轻一代带来新视角。 张培力1957年生于杭州,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1984年毕业于该校油画系。他毕业之时,正处于中国大陆文艺思潮汹涌澎湃,审美观巨变的风口浪尖。被称为“85新潮美术”的这场运动延续了“星星画会”的政治热情,但却赋予了它一种严肃和宏大的哲学使命,要么参加,要么走开,这几乎是那时运动现场的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张培力是这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张培力创作的《仲夏的泳者》、《休止音符》、《今晚没有爵士》、《X?》等一批具有超现实风格的绘画作品,给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珍贵档案与真诚思想。并且作为“85”新潮美术运动的核心人物,张培力还参与筹建了“池社”等团体,是“理性绘画”学派的重要倡导者之一。1988年,他创作了中国第一件录像作品《30×30》,然后全力投入录像及相关摄影、装置艺术和电子艺术的创作中
别有意味的置换实验
作者: 晓华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描述: 自西洋画进入中国以来,贺慕群可说是中国架上艺术的一个特例。 在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美术进程中,长期于海外孤军奋斗、终成大器的华裔艺术家可谓屈指可数,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赵无极、朱德群、潘玉良等人。贺慕群出国时间比他们稍晚,虽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她的艺术就在海外获得了大面积的肯定,但大陆美术界对她还是陌生的。前几年她回上海定居,大量作品得以借国内各大美术馆、艺术空间展示而公布于众,于是,对她作品的认知正在逐渐加深。 上周上海美术馆推出了《贺慕群艺术回顾展》,是贺慕群新年里的一次白鹤亮翅,她将自己在艺术生涯各个阶段创作的150幅左右作品展示出来,包括油画、版画、素描、速写等,希望给公众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贺慕群出生于浙江宁波,后至台湾、又出国到巴西和西班牙。1965年赴法,从此在巴黎生活37年之久,60年代的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各种现代艺术思潮层出不穷,贺慕群虽然在艺术思想上受到巴黎自由艺术之风的熏染,喜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艺术表现,但她难做到静守一隅,回归心灵,深入到绘画艺术的本质,以独特而凝练的具象表现手法描绘现实生活中目光所及的各种朴实无华的事物。 在法国,她的作品明显受到“后印象派”和“巴黎画派”的影响,形式构成简洁,自觉追求平面意味,绘画语言介于书写与制作之间,色彩优雅而略带忧郁,情绪敏感而克制,具有早期“表现主义”比较温和的表现性格(通常可以把这类风格归于中国“准后期印象派”)。
油画拍卖开始起泡?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描述: 油画拍卖开始起泡?
[艺术]老油画的价值回归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描述: [艺术]老油画的价值回归
意味深长的意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描述: 撰稿/苏 南   鸥洋画了60年的画,今年73岁了,但依然像少年一样活跃而且爽朗。她是一个在画坛很有人缘的女画家,虽然一直在广东生活、创作,上海观众对她其实并不陌生。上了年纪的美术爱好者至今还记得她的代表作,比如油画《女民警》、《往事涌心头》,水彩画《金色的秋天》。还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她很有超前意识进行过水墨画创新,《雏鹰展翅》、《新课堂》等作品引起过很大反响,被誉为“将阳光带进宣纸水墨画中”。   前几天,中国美协艺委会、中国油画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美协联合主办,杨之光美术中心承办的《鸥洋意象油画学术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我特意去参观了一个下午,当时的感受真可用“山阴道上,目不暇接”来形容。   这是一个探索当代油画语言东方之路的学术性画展,展出鸥洋1986年至2009年历时24年的意象油画实验代表性作品约50幅。是的,她的创作与探索与中国当代美术在新时期的拓展与求索同步,或者说,她一直是走在这支庞大的队伍前列的。   我知道鸥洋,是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有关方面为了抢救性地以艺术的形式留下劫后余生的大师们的风采,组织了几位画家在全国范围内,为文化名人画肖像画,鸥洋被安排到上海——现在看来真是她的福分。也难怪,她的写实功夫是一流的,而且出手极快,符合“抢救性”的要求。她来了,为巴金、颜文樑、贺绿汀、汤晓丹、王西彦、吴强、俞振飞、秦怡、谢晋等十几位名人画肖像。当时,大家都非常忙,力图把被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不肯多给她时间。这个也难不倒她,她给巴金画肖像,从进门开始读秒,只有一个半小时,结果一气呵成,精准地体现出巴金历经磨难后的坚毅神情,以至巴金非常满意,欣然为作品题了词。鸥洋的这批肖像画,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留下了宝贝的财富。   鸥洋是不满足的,1985年赵无极到杭州浙江美院办了个油画训练班,她就争取到这个机会,成了他的学生。在为期不长的受训中,赵无极给了学生颠覆性的启发,鸥洋从观念到技法都深受冲击,从此画风发生了鲜明的变化,开始寻找中国当代油画语言的东方之路,一路走来,已经24年了。   鸥洋对我说:“赵无极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巨大:他说,一切艺术都是凭借。不是简单的自然描摹。我就受他的启发开始凭借了,这样一来,思路、眼界及至题材、意境大为开阔。”   1986年,她在“广州星河展”上亮相,一批赴法考察后新创作的探索作品引起了轰动。她首次提出“意象油画”这一称谓,以此作研究目标,被艺评家评论为“中国最早举起意象油画旗帜的人”。不过也因为这次画展,鸥洋受到了某些人的非难。其实在早几年有一件事更加搞笑,鸥洋的一幅裸女写生油画《青春》被广东的一本杂志《作品》作为封面刊登出来,一下子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还写了小报告给省委宣传部,要求她和杂志公开道歉,肃清流毒。但鸥洋却写了一篇《论人体画》在《作品》上发表,反击了无知诬蔑和恶意诽谤。   此外,鸥洋的水墨画也借鉴了油画的技法,被人誉为“首次将阳光照在宣纸上面”。最近几年,鸥洋的意象油画探索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这次画展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思考与实践,她将具有中国传统审美内涵的文人画笔情意趣与西方印象派色彩相结合,同时吸收西方现代画派的形式,走出一条独具个人特色的当代油画东方之路。   诚如著名艺评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美兰所言:“鸥洋油画在艺术观念、艺术语言两方面发生巨变,突破了本世纪百年油画‘中西融合’的多种图式。”
任微音:薄薄的油彩,深深的情怀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描述: 任微音的画展马上要在上海美术馆开幕了,这个画展是他的小女儿任安慈代表家属一手操办的。画展一开,所谓“任微音的画都被外国买走了”的传言不攻自破。“其实绝大多数都在我们子女手里,由我负责保管,一直放在纽约我的家里,也多次有外国收藏家想购买,但我们一张也不卖。现在要办画展,打包运回来了。我父亲希望看到的国泰民安局面就在眼前了,那么这批作品也应该有一个最好的归宿,我们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任微音的资料在上海地方志网站有介绍,不过只有寥寥四行字。一般读者可能听也没听说过,但在美术界,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一提起任微音,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   后来,任安慈女士给了记者一些资料,那是任微音留下的文字。其中包括他的自传,还有一篇颇具黑色幽默的《修鞋十七年》。记者暗想,如果任微音在世,记者的采访稿也未必会写得更好。那种好,是指贴切,那种贴切,是指许多中国人共有的切肤之痛和深深的遗憾。是的,任微音是一位天才的画家,在抗战烽火燃起时投笔从戎,此后在国民党政府机关中身居敏感职位,但是大节无亏,很快从励志社脱身出来转入教育界。特别是在天翻地覆之际,他选择留在大陆,说明他对新政权是寄予极大希望的。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像他这样有“历史问题”的人,不可避免地成了“改造对象”。而他浑然无知前路的险峻,凭一己之力组织艺校、在家里组织舞会,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现在,海晏河清之时,特别是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温暖两岸人心:“不要因为五十年的政治而丢掉五千年的文化。”而况在全国抗战的大背景下,像郭沫若、田汉、老舍、郁达夫等许多文化人一样,他们只投身抗战,而不代表政治阵营。那么,我们选择任微音的自传刊登在此,是明智的选择,相信读者读后一定有此同感。至于《修鞋十七年》,但愿在别的报刊上能读到。   还需要介绍一下任微音的作品特色。   任微音的油画作品给人以富于东方情调审美趣味的印象,这种美感来自他首推的薄彩画法。他先用流畅的笔调铺设出古朴沉郁的意境,再从中提炼出线条,勾勒以灵动的笔线,布局、结构浑然天成,令人击节赞叹。无论是静物、花卉或风景,都丰富而充满诗意。任微音的许多作品都采放射状的构图,特别是风景作品,再加上洗练的笔线,使画面显得更富动感,更见风韵。笔线的运用使得黑色成为与棕色并驾齐驱的主题,这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主要颜色,在任微音的巧妙运用下,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为整个作品注入生命力。   上海画家哈琼文说过:“任微音的薄油彩,是以大量的调色油稀释颜料,以达到能流动和互渗,的确出现一种有别于厚涂的艺术效果,使其作品不可能通过临摹再现,就是任微音自己也创作不出相同的第二幅。但是它难于长期保存,因为国产调色油日久易变黄,如用进口的,其价格十分昂贵,这也是个问题。”   更大的问题是,1949年后他屡遭磨难,到了十年浩劫,更没钱买充足的油画颜料,也没有钱买更多的画布,有时只能用装肥皂的瓦楞纸箱权当画布,所以他的作品尺幅都很小。但谁也想不到这一省,倒省出了一种“薄油彩油画”的名堂,省出了一种难以复制的风格。   1980年,任微音发表了《从油画的中国风格谈到薄油彩的效果》的论文,正式把“薄油彩油画”推向社会。1989年他在广州举办个人画展,其中多数为薄油彩作品,展览受到美术界同仁和观众的高度评价。1991年上海美术馆为他举办个人画展,有14幅作品被美术馆收藏,其中半数为薄油彩油画。1989年和1992年,任微音曾先后两次应邀在纽约的哈夫那画廊、印象派画廊举办薄油彩个人画展,有三分之一的展品被美国个人收藏。   早在10年前,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就讲过:像任微音这样有成就的油画家,在圈内是不多的。他对油画的本质和民族文化问题方面,有创造,有贡献。无疑,他的作品是第一流的。   读任微音的画,是读一个艺术家的人生,浮华、绚丽、悲壮、惨痛、惆怅、渺茫、淡泊……画的后面,或许藏着一个民族的感情与经历。
< 1 2 ...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