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散开来的现代意识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6

【类型】期刊

【刊名】新民周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摘要】撰稿·管一阁   余家乐的个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35度以上的高温天也挡不住络绎不绝的观展者,其中不少是陌生人,他们是为了享受余家乐的艺术而来。也许他们觉得一个久居国外的画家,表现出来的水墨画还是那么传统,却分明融进了现代精神,这或许是中国画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很好范例吧。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天才而勤奋的余家乐便以扎实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传统功力,成为中国画坛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又于1989年赴加拿大McGill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西方的现代艺术。在不少人的推想中,认为他也像许多同时代走出国门的画家一样,已经放弃了对艺术的神圣的追求,而仅仅把它当作了一个谋生的技术。其实余家乐一直在探索现代化的问题。   中国画在建国后,无数前辈画家就开始探索这个难题,但几十年里其实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传统的观念常常回潮,大众的,特别是市场的趣味常常干扰或诱拐这种探索。但这次回国办展,余家乐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近作,作品所呈现的美感与达到的境界,无论水墨还是油画,昭示出绘画的广阔空间和形式上的美意。   我们知道,在最近二十年间,长期困扰着画家们,尤其是中国画家们的,大概有三个问题,所谓“绘画死亡”的惊呼,便是因此而起。一是观念与技术的问题, 一是中国与西方的问题, 一是古典与现代的问题。把这三组概念对立起来看,摒弃技术的观念创新,或者单纯锻炼技术,排斥西方的,坚守国粹,或者守护古典,或者颠覆古典的娱乐现代,“绘画死亡”尤其是“中国画死亡”,就成为难以挽回的宿命。   余家乐并不是把这三组概念对立起来看。他的作品,既有侧重于观念的,浑浑沌沌,也有侧重于技术的,扎扎实实,更有将观念与技术熔于一炉的,浑浑沌沌中自有扎扎实实。既有侧重于中国画的笔墨的,笔精墨妙,也有侧重于西方油画的结构的,气象恢宏,更有将中国画的笔墨与西方油画的结构融会贯通的,笔精墨妙中别见气象恢宏。既有侧重于古典具象的,形神兼备,也有侧重于现代抽象的,恍惚莫名,更有将古典具象与现代抽象融为一体的,形神兼备中兼具恍惚莫名。具体来说,他描绘唐代仕女,在形象、意境中体现出高贵典雅之美,但眉宇之间的表情,又感觉到现代都市美女的气质。他描绘非洲的、西藏的女性,这些所谓“落后部族”的普通劳动者,竟然也在原始、质朴、憨厚的表象中透露出仙女般的高贵典雅,给人惊心动魄的震撼。   余家乐的探索是成功的,但远没有结束,为了更美,也为了更加现代,他将继续前行。

【年份】2010

【期号】第34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