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侮被自己的指纹救了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3

【类型】期刊

【刊名】新民周刊

【关键词】 刘海粟 市场 上海青 艺术家 时代特色 青年人 美术创作 精神气质 获奖作品 美术馆

【摘要】撰稿·耿 龙   3年前,台湾著名陶艺大师刘铭侮的陶艺作品展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美术和陶艺界引起轰动。8月14日,他又带着这两年构思新颖、精心烧制的、在台湾还没有揭开面纱、刚出炉的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   这次带来的展品中,表现意境的《补天》、《人类的故乡》、《龙飞凤舞》构思上十分耐人寻味,表现手法上更让人啧啧称奇。还有那些嵌在画框里的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走兽、鱼虫,远远看去有的酷似色彩丰富的油画,有的酷似中国的水墨画,但仔细揣摩又似而不是,有的运用中国画以散点透视结构创作理念,有的则用西画焦点透视布局。展厅射灯开启后,画框里和陈列架上的作品釉色熠熠,犹如晶莹剔透的天然宝石。专家认为,刘铭侮作品的艺术构思、艺术表现手法,以及烧制技巧都要比3年前老到许多。刘铭侮的作品无疑是陶瓷艺术中一朵光彩照人的奇葩。   天赋和勤奋使刘铭侮从一个造庙工匠成为陶瓷艺术家。15岁他拜在台湾寺庙建筑业首屈一指的林文贤大师门下,潜心学习古典土木工程设计、木刻、石雕、油画、剪粘艺术、交趾陶工艺等6种技术。他每天早起夜归,苦苦滚爬3年,到独立门户时,已是小有名气造庙师了。但真正使他名声大作的,还是“活国宝”。那是源于他传承“交趾陶”的烧制。“交趾陶”是清朝道光年间一位叫刘构思的广东交趾镇人(今佛山)跨海到台湾,烧制一种人物或动物造型的陶偶,用来装饰庙宇、神坛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制作的陶偶,称作“交趾陶”。在失传50多年后,刘铭侮找回了秘方,经过百余次的试验,造出了和300多年前真假难辨的“交趾陶”。原本造这些“交趾陶”是为应付修庙补旧用,后来投放市场,在社会上兴起了一阵“交趾陶”热,连上海城隍庙和七宝古镇都有的卖。这样一来,在所谓“古董”附加值的幻觉中,有人居然跑到庙里去偷。于是台湾当局中有几位不懂文化的官员轻率公布:“交趾陶”属于国宝级文物,不准离境。1982年一位侨居美国的朋友向他买了8件陶偶,在离境时被海关扣押。经过台北故宫博物院鉴定:刘铭侮向境外盗卖国宝罪成立。闹出了大笑话!媒体铺天盖地追踪报道了几个月,刘铭侮坦然应诉,提出:在陶偶未上釉的部位留有他在捏制过程的指纹,以此证明是自己的作品,并要求法院鉴定。鉴定后,证实是他的亲手所为,专家、海关相顾哑然。然后,媒体将他称作“活国宝”又折腾了一阵子,他算是看透了,闭门谢客,再做“交趾陶”时心态大有不同。   当然这次在艺术上的成功,激活他更多艺术细胞,刘铭侮决心提炼更高一级或高两级的彩釉,控制烧制各个形状物品的火温。又是百余次的试验,又是许多个不眠之夜,形成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宝石陶”。现在,他的“交趾陶”已经不是往日的面目,而融入了新的观念与体验。许多国家邀请他的作品去展览,在巴黎展览时,当地的艺术家说:全世界最高档的艺术属于油画,陶瓷艺术美是美,但有工艺色彩。这话对他刺激很大,他回家后就开始试验将陶瓷与油画结合起来。又经过5年的磨练,刘铭侮又来上海办展,他说上海人才济济,陶艺也是领先全国的,此刻又逢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来观展人群中陶艺高手肯定也不少,是他探讨、切磋、学习的好机会。 世博会意大利馆举办“意大利的遗产和艺术”影像展   8月8日至9月4日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意大利馆,举办一场以意大利境内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遗址为主题的多媒体展览。这次展览命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遗址:意大利的遗产和艺术”,由意大利外交部、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大利国家委员会等机构主办。观众可通过新型的三维影像,沉浸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遗产的迷人景观中。意大利馆的书店中将出售展览的画册,其中有14位摄影家有关意大利世界遗产的作品。

【年份】2010

【期号】第32期

【全文挂接】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