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清】搜索到相关结果 1441 条
-
从宫廷绘画及相关文献论清代御窑瓷瓶
-
作者:
黎淑仪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郎世宁
宫廷绘画
相关文献
瓷瓶
耶稣会士
清代
意大利
御窑
-
描述:
景德镇陶工按照成型过程将瓷器分为圆器及琢器两大类。圆器指碗、盘、碟类制品,用轮车拉坯成型。琢器指瓶、尊等造型较复杂的制品,有时分段在轮车上拉坯成型,有时需用镶接方法
-
景德镇:千年不灭的窑火
-
作者:
朱浩云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德镇
清代
考古
瓷器
-
描述:
景德镇:千年不灭的窑火
-
官窖崇拜和创新精神
-
作者:
沈嘉禄
来源:
中国拍卖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官窑
艺术陶瓷
景德镇
陶艺家
元明清
北方游牧民族
陶瓷艺术
崇拜
瓷器
制作工艺
-
描述:
袭扰中原,使得北方各窑口的工匠不得离家南下谋生,最后都汇集在景德镇。客观上将各地的陶瓷制作工艺带到了江南,大大促进了元明清陶瓷艺术的发展。北
-
中国窑业技术史上别具一格的窑炉:镇窑及其特色
-
作者:
黄风雷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陶瓷窑炉
松木
生产技术
景德镇市
中国
技术史
别具一格
-
描述:
镇窑为我国传统陶瓷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窑,是宋以来发展而成的最具特色窑炉之一,定型于明末清初。历史上景德镇烧窑的主要燃料是松木,另外还有蕨棘、松枝、槎柴等。以松木为燃料的称为柴窑,松木经久耐烧、温度高而均
-
“炉钧釉”瓷喜获新生
-
作者:
慈元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钧釉
纹理
清朝末年
新生
品种
传统名
鱼子
景德镇市
深蓝色
颜色釉
-
描述:
景德镇市新华瓷厂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于去年年底成功地研制出“炉钧釉”瓷,使景瓷这一濒于失传的色釉品种喜获新生。“炉钧釉”是景德镇的传统名贵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名扬中外,后来一度失传
-
清乾隆八仙纹彩瓷
-
作者:
范金燕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案
乾隆
清代
八仙
铁拐李
景德镇瓷器
曹国舅
吕洞宾
-
描述:
清代,以八仙为主题图案的瓷器、绘画、雕刻比比皆是,八仙纹是一种典型的宗教纹样,也是清代景德镇瓷器中的常见纹饰。在传统的绘画、漆器、瓷器、玉器、木器、装饰、挂件中,常以“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
-
王安维陶瓷艺术
-
作者:
暂无
来源:
景德镇高专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协会
2001年
高等专科学校
2004年
江西省
2005年
景德镇市
清华大学
研究所
人大代表
副主任
中国政府
学者
学院
会员
专业技术
陶瓷艺术
工艺美术
人才工程
-
描述:
中国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青联常委,政协江西省委委员,景德镇市人大代表。景德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004年至2005年在清华大学作访问学者。
-
清宣统时期新兴的釉下五彩瓷器
-
作者:
叶佩兰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篇章
生产
开拓
中国
清代末期
明清
精品
发展时期
内容
瓷器
-
描述:
明清两代是中国彩瓷高度发展时期,彩瓷的迅猛发展为中国的瓷业史增添了新的篇章。这一时期单是景德镇的彩瓷就达数十种,其中著名的有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和斗彩,以及各种色地彩、素三彩等。瓷器品种和装饰
-
清末瓷刻山水画赏析
-
作者:
郭亮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借鉴与创新
景德镇
故宫博物院
技法
艺术创作
清末
中国山水画
文人画
中国瓷器
-
描述:
中国瓷器的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剔花、画花、印花多种。故宫博物院吴仲超院长在1980年撰写的《谈现代瓷器生产中的借鉴与创新》一文中提到:"刻瓷(笔者注:即本文称之的瓷刻)工艺19世纪在景德镇风行一时,出现了一些刻瓷名手,可惜只是昙
-
介绍我系馆藏宋元明清的几件瓷器
-
作者:
李立新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话传说
景德镇
宋元明清
牡丹
馆藏
胎骨
釉色
我国古代
弦纹
瓷器
-
描述:
一、宋景德镇窑影青荷花暗花碗碗口径19.4,高7厘米。葵口,矮圈足。碗心牡丹纹。内壁牡丹纹三朵。叶纹系用篾齿工具划作,笔划流畅,花却娇嫩肥硕可爱。外壁无纹。底部露胎,胎骨釉均较薄。釉色白中显青,莹润光洁。二、宋景德镇湖田窑影青暗花碗(一式二件) 碗口径20.3,高7厘米。喇叭口,斜腹壁。矮足,圈内呈凹突状,平涩无釉,系烧造时,陈放垫饼处。碗心划花叶纹。碗内壁划神话传说:吴刚伐月中桂纹两组。我国古代人民传说月中有桂,树下有一人叫吴刚,常时砍之,树创随合,至今仍传说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