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菊花白 竹叶青 酒海
作者: 玫瑰灰   来源: 三角洲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京杂记》   瓷瓶   菊花酒   加工工序   酒店   叶青   勾兑    
描述: "长相思,在长安,美人如花隔云端。"在北京的一个酒店,遇见菊花白。菊花白,这名字令人惊艳。青花瓷瓶画着写意的菊花图,藏着冷香的菊花酒。据说这菊花白曾是明清两代宫廷御制密藏的酒。《西京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九月九日
薄加梵歌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界(城乡致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雕   瓷瓶   生活   DIY   艺术   手工   摆件   品茶  
描述: 所有展现在您面前的.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手——这是薄加梵歌的广告.也是它的诺言。店里的画是原创丙烯画、摆件是手工木雕、灯是青花瓷瓶灯.还有定制图案的竹制屏风、泰国的手工金鹿和山西的推光漆柜。原来
山东济宁出土元代青花玉壶春瓶
作者: 武健   来源: 考古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郊区   博物馆   青花瓷   瓷瓶   石棺墓   山东济宁   元代   济宁市   腹径   出土  
描述: 1984年秋,济宁市郊区廿里铺刘大门口村民秋善实在菜园整地时,于距地表0.5米处发现一座被盗的石棺墓,出土一件青花瓷瓶,随即送交文物部门。墓为南北向,未见其它器物。据墓石测量,该墓长约210、宽深各70厘米,其中一长壁石浮雕连弧纹。瓷瓶现藏济宁市博物馆。瓷瓶侈口,长颈,肩以下渐广,最大腹径
碎瓷青花梦
作者: 麦子   来源: 少年文艺(1953)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瓷瓶   发光   天鹅绒   日本人   声音   宝贝   楼梯   瓷片   梦游  
描述: (1)快睡着的时候,爷爷来到我床前。"爷爷,是你吗?"我坐起来,奇怪地问道。"当然是我啊。"爷爷笑着说。"你不是已经……"我停住了,没有继续说下去,因为我发现一件更奇怪的事———一道微微的白色
我与《少年文艺》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少年文艺(1953)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瓷瓶   发光   天鹅绒   日本人   声音   宝贝   楼梯   瓷片   梦游  
描述: 三年级的时候,我沉迷在《少年文艺》五彩缤纷的花园中。一篇篇充滿幻想的童话让我身临其境,一首首清新的小诗让我心旷神怡,一章章奇幻的小说让我也萌发了冒险猎奇的激情。每次看到新奇的故事,我便手舞足蹈地讲给爸爸妈妈听,于是越来越喜欢讲故事,也爱上了朗诵,还被老师推荐去参加朗诵比赛。 慢慢地,我看了一期又一期,写文章的水平节节攀升。
吹泡泡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少年文艺(1953)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瓷瓶   发光   天鹅绒   日本人   声音   宝贝   楼梯   瓷片   梦游  
描述: 我吹了一只泡泡, 又大又圆, 太阳怜爱它, 将它打扮得五彩斑斓。 一会儿,它就破灭了, 我没有留下遗憾, 第二只、第三只…… 依然被太阳怜爱、打扮。
冬雨
作者: 唐池子   来源: 少年文艺(1953)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瓷瓶   发光   天鹅绒   日本人   声音   宝贝   楼梯   瓷片   梦游  
描述: 冬雨,闪着冰冷、透亮、晶莹的光,咚咚,咚咚,敲打着我的窗。因为冷的感触,冬天的雨似乎比哪个季节的雨都更加短促、果断、有力。冰冷、透亮、晶莹的光,那些破碎的雨滴形成了一个个雨的扇面,慢慢绵延成一道玲珑剔透的雨帘,无边际的雨面仍然在不断向远方扩展,渐渐地,窗玻璃就像一个水帘洞口了。 这水晶珠帘能掀开么?背后又会有什么?这个世界总是有太多秘密我们猜不透…… 曲肱而枕的我,本来只想一阵短暂的午憩,不料却又做了那个熟悉的梦,梦没做完,被冬雨敲醒,于是索性坐起来,倚靠床头,边思念那个梦,边听着雨滴痴想一阵。
追踪圣诞老人
作者: 宝琴   来源: 少年文艺(1953)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瓷瓶   发光   天鹅绒   日本人   声音   宝贝   楼梯   瓷片   梦游  
描述: “这个装饰不错。”安德烈对我说,“我们可以把它挂在圣诞树顶上。” 安德烈是我的表哥。还有几天就到圣诞节了,我像尾巴一样紧紧粘在他身后,跟着他一起装饰圣诞树。大多数时候我都在帮倒忙。比如几分钟之前,我自告奋勇要把外婆的天使雕塑挂在圣诞树最顶端。我拖着两条胖胖的小短腿,费力地爬到梯子上,结果一个趔趄摔了下来。
王成之:粉彩瓷瓶
作者: 王成之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瓷瓶   工艺美术师   中国   王成   1940年   国画家   美术家   粉彩  
描述: 王成之,1940年出生于江西浮梁.中国一级美术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书斋名:得禅居;号:禅翁、半醉老人;艺名:浮粱王。
住·居者有其屋
作者: 刘托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瓷瓶   工艺美术师   中国   王成   1940年   国画家   美术家   粉彩  
描述: 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要素之一。我们祖先的建筑活动从营造简单的住所(如中国北方的穴居和南方的巢居)开始,最终演化成为中国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基本格局和样式。 因生活习惯、思想文化、建筑材料、构造方式、地理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居住建筑千变万化,特色各具,如北京四合院、浙江“十三间头”、藏羌碉楼、内蒙古的蒙古包、维族平顶木架土拱房、陕西与河南的窑洞、傣家干栏式竹楼、云南“一颗印”等等。同时,由于历史文化、地方审美情趣以及工匠的习惯做法不同,营造技法传统迥异,形成不同的流派,如苏州香山帮技艺、徽派技艺、闽南技艺、婺州技艺等流派,即便一省之内,有时也会形成差异,如赣北、赣中、赣南的营造技艺就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在传统社会礼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居所倾向封闭、内向式的院落布局,满足以家族为单元的居住要求,注意分户分室,每户住所或居住单元尽可能独立安全,同时兼顾独立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分隔与联系,考虑到家族内部交流、生产、祭祀的需要。合院式民居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居形式,而北京的四合院则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庭院式住宅。一般有前、中、后三院或内、外两院,大门设于外院或前院的东南角,进入大门迎面为影壁,尘嚣为之一扫;入门西折即为前院,前院与内院隔以中门和院墙,前院通常进深较浅,院中布置门房、客厅、客房,并在隅角设杂物小院;中门常为垂花门,位于中轴线上,界分内外;内院由正房、厢房以及正房两侧的耳房组成,正房为长辈的起居处,厢房为晚辈的住房。院内栽花植树,陈设鱼缸、盆景、鸟笼,上纳天光,下接地气,隔绝中又获得无限的开放。随着四季更替,人们于院内春天观花,夏日纳凉,秋来赏果,冬至踏雪,皆成妙趣。此外,也可扩地经营宅园,布置山池花木。北京传统营造技艺顺应本地特点和民俗习惯,产生了一些独特的做法和风格,如四合院方正开阔,厢房不遮正房,以多接纳阳光;院子对外封闭,以隔风尘;屋顶及墙壁厚重以防寒隔热,支摘窗、帘架门、门帘、苇帘、天棚、火炕等,都是适应北京气候条件而采用的办法。此外,碎砖砌墙、四白落地的裱糊顶棚等,均为旧时北京工匠特有的营造技艺。 徽派民居虽同属合院式,却独具特色,在营造界形成了“徽州帮”,木匠又以婺源县“浮梁帮”为佳。徽州民居高墙围绕,通常用磨砖或墨色的青石雕砌成各种形状的漏窗,点缀在粉墙之上;山墙多为阶梯形式的马头墙,大门框多以青石砌筑,上有磨砖砌成门罩或门楼;院内多开辟有小型的庭园或天井,房屋多两层至三层:楼下的明间作为堂屋,左右间作为居室;楼上多是“跑马楼”,四角围以雕刻精细的木栏杆,牛腿、槅扇、梁头等处纹饰各异。浙江“东阳帮”与“徽州帮”同样出名,建筑木雕更胜出一筹。 如果说苏、浙、赣等江南建筑有相近的风格特征和营建技法,那么沿海闽粤地区的建筑可谓另树一帜。典型的闽南建筑为“宫殿式”大厝(庭院),以红砖白石砌墙垒院,即“出砖入石”,色彩和谐。红砖以稻田中的泥土作砖坯,入窑后以松枝烧制而成,因表面通常留有两三道紫黑色纹路,故称“烟炙砖”,丰富了单调的墙面。屋顶或墙壁上的灰塑与陶作是闽南传统建筑上特有的装饰手法。灰塑的主要材料灰泥由石灰、麻丝、煮熟的海菜、糯米浆、红糖水搅拌捶打而成,工匠可在灰泥中直接调入矿物质色粉捏塑成形,也可在半干的泥塑表面彩绘。陶塑则融合绘画、雕塑、烧陶于一体,是一种低温彩釉软陶,釉层较软且易风化,但外观温润亲切,没有高温瓷器的冰冷感。 以前,在闽南和潮汕地区,凡大型建筑工程,如宗祠、寺庙、富人大宅院等,通常会请两班或两班以上的工匠队伍参加营建,比赛建筑水平、工程质量和手艺技术,谓之“斗工”。于是,建筑工地成了竞技场,工匠呕心沥血,穷尽妙思,各显绝技。“牛角唔尖唔过岭”,斗工习俗提高了潮汕工匠的总体技术水平,不少工匠因此或脱颖而出,或青史留名,许多知名建筑和传世杰作,都是斗工斗出来的艺术精品,潮汕民间至今还留传着诸多这方面的传说和轶闻。 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体系中,与汉族传统建筑相媲美的要数藏式建筑。藏族的居住建筑称为碉房,采用石木结构,大型建筑内部以柱梁承重,外墙毛石或土砌筑,兼作承重和围护结构,小型建筑多以石墙承重。由于外墙承重,故墙身很厚,不设台基,砌筑上有明显收分,显得十分坚实粗犷。甘、青、川、滇等地震多发地区的藏族建筑,其石砌墙体常采用四角(转角)升起的砌法,即砌筑时将横缝两头升高,中部稍低呈弧线形,加上墙体的收分,墙面和四角略向内倾,重心偏向室内,与室内隔墙、楼面的梁枋相互受力支撑,整体结构坚固稳定,同时产生了特殊的装饰效果。门窗上端用叠椽挑出门檐和窗檐,上覆石板或阿嘎土面,起遮阳和防雨作用,悬挑的檐口和深陷的窗洞产生了强烈的光影效果。讲究的大门还使用斗拱和雀替等装饰构件,施加重彩,异常华丽。藏式建筑的地面、屋面都使用一种称为阿嘎土的地方材料,阿嘎土质地轻,黏性强,夯制出来的阿嘎土屋(地)面既美观、又光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也成为显示地位尊贵的一种象征。在“阿嘎”打制过程中,人们分成两队,伴着节奏明快的歌声和手的舞动进行,形成了情绪高昂、生动活泼的劳动场景。 传统营造技艺不仅是指建造技术,亦指蕴涵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寄托。除了作为核心内容的工程做法与工艺流程外,还涉及相地选址、布局规划、尺寸权衡、结构构造、用料选配等方面,也包括建造过程中的仪式、禁忌等行业习俗和民俗。20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受到现代建筑的巨大冲击而日益萎缩,一些曾经广泛应用的技艺已至濒临失传的境地。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
< 1 2 ... 14 15 1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