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戏曲舞台色彩观
作者: 丁道希   来源: 戏剧艺术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曲舞台   人物造型   色彩美   舞台美术   艺术哲学   舞台演出   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   色彩观   中国戏曲  
描述: 色彩在人类的蒙昧时期,就被用来装饰,山顶洞人戴的“项练”是用赤铁矿染过的。尸体旁洒一圈红粉,都是一种原始的色彩美的追求。作为人的生理机能:婴儿喜光、幼童爱艳,都对色彩有强烈反应。据调查,盲人在他们失明初期,对色彩有着不可遏止的渴求,本来面前五彩斑烂的有形有色的世界,忽然一下漆黑。正因为曾在彩色世界里生活,所以失明后,对色彩的回忆就特别清晰、亲切。五颜六色的万花筒为儿童所喜爱、艳丽多彩的服饰被少女所追求、“有声有色”,当作了生动的代称、“目迷五色”则极言色彩之威力。这是因为,所有的视觉现象都是由色彩和明度造成的。同时,“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R·阿恩海姆《色彩论》)。“色彩在表情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泰纳《艺术哲学》)。这一切又在昭示我们:色彩,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反映生活的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弋阳旧调喜新弹
作者: 程耘平   来源: 戏剧报 年份: 195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曲舞台   剧团   昆腔   观众   江西省   古典戏曲   解放初期   演员   弋阳腔   剧种  
描述: 弋阳腔创自明代,出于江西。它流传甚广,经过艺术上的不断创造与发展,对于各地剧种的影响也很大。据传它自明代嘉靖以来,以江西东北部的乐平县为中心,万历以后,在江西的北部都昌、湖口一带,南部赣州、吉安一带,都广泛流传。但是近几十年来,就在江西境内,弋阳腔也几乎成为绝响了。解放初期,景德镇有一个饶河戏班,弋、昆、乱弹诸调,还能演唱;上饶地方有一个广信班,只能唱乱弹,昆腔戏保存不多,弋阳腔久已不唱。江西南部的赣河戏,本是饶河、广信班的一个支派,早年以前有弋阳腔,近几十年以来,也已后继无人。这祥,景德镇的那个饶河班,就成了能唱弋阳腔的“硕果仅存”的班社,而且也只有老艺人才能演唱《江边会友》《合珍珠》等单折戏;年轻子弟因为弋阳腔的曲牌太多,不容易学,
简洁而不简单——赣剧现代戏《那杆枰》舞美赏析
作者: 邓忠庆   来源: 影剧新作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曲舞台   舞台美术设计   传统戏曲   声光电   上饶县   话剧舞台   舞美设计   运输成本   赫然在目   令人  
描述: 上饶县赣剧演艺有限公司打造的赣剧现代戏《那杆秤》舞美设计,荣获第五届江西艺术节舞美设计一等奖,是意料之中,也是非它莫属的。戏剧,尤其是戏曲舞台美术设计、制作近些年来颇受争议的行业。豪华版的大制作不仅耗费财力、物力,也给演出的运输造成诸多不便,运输成本增加,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还浪费资源。其舞美材料演出了一定场次以后,材料被白白浪费了。也有的戏曲舞台,为了时尚、华丽、抢眼,声光电一齐上,其结果不知是看戏还是看舞台科技。但看了《那杆枰》的舞美制作,不得令人佩服有加。
倾心彩墨开新意 融汇中西自成格:记著名画家、舞台美术设计师孟中华
作者: 赵德明   来源: 天津政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曲舞台   舞台美术设计   自成   俄罗斯   中华   绘画艺术   天津市   表现特点   戏曲艺术   彩墨画  
描述: 【孟中华艺术简历】1957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天津工艺美院,天津工业大学在职研究生。自幼师从马翰章、赵松涛、韩乐基、张胜、张树德等。1973年创办天津"红草地画会",并于1974年在天津市师范专科学院主办"‘红草地’油画风景展"。第一届天津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舞台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河西区美协理事,天津市河西区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毕业后多年从事电影电视及戏曲舞台美术工作。多部作品获全国和省市奖项。现任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舞美设计师。2005年赴俄罗斯艺术交流访问,出版个人画册"俄罗斯印象"。
倾心彩墨开新意 融汇中西自成格——记著名画家、舞台美术设计师孟中华
作者: 赵德明   来源: 天津政协公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舞台美术设计   美术工作   油画艺术   彩墨   油画风景   戏曲舞   专科学院   艺术简历   俄罗斯艺术   在职研究生  
描述: 【孟中华艺术简历】1957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天津工艺美院,天津工业大学在职研究生。自幼师从马翰章、赵松涛、韩乐基、张胜、张树德等。1973年创办天津"红草地画会",并于1974年在天津市师范专科学院主办"‘红草地’油画风景展"。第一届天津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舞台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河西区美协理事,天津市河西区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毕业后多年从事电影电视及戏曲舞台美术工作。多部作品获全国和省市奖项。现任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舞美设计师。2005年赴俄罗斯艺术交流访问,出版个人画册"俄罗斯印象"。
论戏曲灯光的运用
作者: 牛永社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曲舞台   剧中人物   舞台灯光   灯光设计   论戏曲   二度创作   戏曲表演   五彩斑斓   掌上珠   铿锵顿挫  
描述: 说起演戏,就会让人想起五彩斑斓的戏装,想起娇艳靓丽的脸谱,想起铿锵顿挫的锣鼓······最容易被忽视的却是戏曲舞台的灯光。戏曲的灯光在50年代之前只是照明而已,随着时代进步,灯光有了设计理念,开始有了内在的思想,它通过与导演、编剧、舞美等部门进行二度创作,将剧本立体、形象的、流动的、具体地展现给观众,从而形成戏曲所特有的氛围,使观众在欣赏戏曲表演的同时,进一步同剧中人物的情感相交流。
戏画的精神内涵
作者: 巴菁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曲舞台   艺术表现力   艺术理想   戏曲演员   《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   性格特征   艺术形式   戏曲人物   中国戏曲  
描述: 中国戏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戏曲舞台上的表演往往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提炼和升华,它要表现的意蕴主要在于演员与情景交融的唱、念、做、打之中。戏曲演员程式化的妆容、脸谱、头饰、服饰,以鲜艳的色彩、带有夸张性质和一定寓意的图案以及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征,而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戏曲最能
文雅与艳俗同体:谈黄晖的戏曲人物画
作者: 刘骁纯   来源: 中国油画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曲舞台   趣味   人物造型   色彩   写实绘画   作品   同体   戏曲人物画   意象   油画  
描述: 引写意趣味入戏曲人物画,关良开其先河,响应者有之,惜大多难脱关良窠臼。引速写趣味入戏曲人物画,叶浅予开其先河,响应者有之,惜大多难出叶浅予阴影。黄晖画戏曲人物,以速写趣味入,以写意趣味出,初具个人面貌,自然可喜。关良和叶浅予都是戏迷,反映在作品中,两人都对某戏、某折、某一亮相的具体性极有兴趣。黄晖对戏曲好而不迷,戏曲人物不过是她依恋东方文化的载体,因此,剧目、曲目在她那里往往被泛化,出现了《生》系列、《旦》系列。甚至《苏三起
用泥土塑造生命的艺术家
作者: 张琪   来源: 今日四川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曲舞台   人物异化   艺术界   艺术感染力   泥土   艺术魁力   戏曲艺术   人物形象   宗白华   雕塑  
描述: 艺术的震撼力是无穷的,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欣赏罗丹的雕塑,与作者同深思、同哀乐,可以为作品的艺术魁力陶醉终日。看黄银成多姿多彩的戏曲泥塑,我获得了同样的感受。银成没有喧赫的声名,许多人并不熟知他,包括他的故乡内江。凭着对戏曲艺术的痴情,凭着30余年从事戏曲舞台美术的扎实根抵,他潜心创作的戏曲泥塑,却以独特的舞台戏曲人物形象,呈现独具个性的艺术感染力,而逐渐为海内外艺术界所赏识。
戏曲舞台的记忆文明历史的再现—一“福建戏曲大观”巡礼
作者: 唐莉   来源: 中国博物馆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曲舞台   地方戏曲   戏曲文化   高科技手段   福建   专题陈列   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艺术   传统文化  
描述: 唐 莉(福建博物院) 福建素有“戏曲大省”之美称,至2006年,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等主要戏曲剧种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戏曲大观”是福建博物院2002年新馆落成后的基本陈列之一,把地方戏曲作为专题陈列在全国综合性博物馆中尚属首次。该陈列通过文物及相关资料的展示,并融入戏曲艺术的舞台、服饰、道具、乐器、脸谱等基本要素,突出表现浓郁的地方色彩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精心营造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完美结合的艺术氛围,并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把动态的戏曲表演程式与静态的橱柜陈列有机结合,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独具特色的福建戏曲 福建素有“戏曲大省”之美称,戏曲剧种繁多,剧目丰富,表演艺术独特精湛,而且深深植根于民间,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诸如莆仙戏、梨园戏、闽剧、高甲戏、芗剧(歌仔戏)等一些主要剧种,至今依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不仅活跃在全省各地的舞台上,而且走出国门,远扬海外。至2006年,这些主要剧种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和传承载体,具有特殊的地位,迫切需要保护下来、传承下去。为了展示、保护、传承和研究独具特色的福建地方戏曲,丰富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由福建博物院组织院内外文物界、戏曲界相关专家及学者历经两年多的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戏曲文物征集,并对陈列大纲进行反复论证、多次修改调整, “福建戏曲大观”终于在2002年10月以其独特的构思设计、精美的陈列布置、浓郁的地方特色、丰厚的文化底蕴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专家、学者及策展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文物界与戏曲界密切合作的产物,并于2005年在众多的参评陈列展览中脱颖而出,被评为第六届( 2003~2004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福建戏曲大观”作为福建博物院新馆落成后的一个基本陈列长期对外展出,为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提供了宣传的载体,为保护和传承福建地方戏曲营造了展示的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海西文化的构建,促进了福建戏曲艺术的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 创意新颖的展陈理念 “福建戏曲大观”把地方戏曲作为专题陈列在全国综合性博物馆中尚属首次,其意义非同一般。它不仅要与其他专题陈列一样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启迪智慧,而且还要与众不同地突出戏曲文化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为此需要创新展陈理念,丰富展陈手段,把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起来。对一个专题陈列来说,展示的空间再大也是有限的,而跨越千余年时空的福建地方戏曲的深厚历史积淀却是无限的。福建地方戏曲内容丰富多彩,仅各具特色的剧种就有30余个,不同题材的剧目更是多达10000多出。欲在有限的陈列展示空间中涵盖如此丰富的内容,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就需要对陈列内容所蕴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认真进行梳理,对展示的物品精心进行选择。陈列的主题内容确定后,如何以文物陈列的形式,精确地向观众展示地方戏曲艺术的历史风貌、发展现状以及文化内涵,是一道新的课题,需要以创新的理念和独特的视角在构思、设计、制作等方面探索新的展示艺术和表现手法,力求有所突破、有所超越。“福建戏曲大观”除了运用一般陈列中以历史文物为主体,配以绘画、雕塑、模型等艺术手法外,还精心营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融为一体的艺术氛围。静态与动态完美结合的展示效果使展示物品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生动而逼真地把福建戏曲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渐入角色,从视觉感官到心灵深处去感受戏曲文化的无穷魅力。 特点鲜明的专题陈列 “福建戏曲大观”作为以展现戏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陈列,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有自身的独到之处。“福建戏曲大观”将陈列的内容浓缩为“艺苑奇葩”、“剧苑百花”、“木偶艺术”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艺苑奇葩”,重点介绍福建地方戏曲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概况。展示的重点文物有:青铜时代福建闽侯黄土仑文化的代表“印纹硬陶鼓形器”,唐宋时期飞天乐伎纹样画像砖,寿山石雕舞俑,具有远古先民歌舞遗风、至今仍在福建流传的滩舞面具,具有重要戏曲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剧本以及表现古代戏曲故事的金漆木雕等,这些经过精选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物,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福建地方戏曲漫长的发展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第二部分“剧苑百花”,以福建众多地方戏曲剧种的主要特征及其千姿百态的风貌和各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引起观众的喜爱和兴趣。首先在显著的位置介绍了对福建一些古老剧种的音乐声腔产生重要影响的南音,突现其在福建戏曲音乐中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在展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南戏剧种——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和梨园戏时,着力突出剧种的南戏遗风及其古老的独一无二的表演程式。对于福建第一大剧种闽剧的介绍则以演出海报和演出服装及众多各具特色的乐器,展现了闽剧发展进程中的兼容并蓄和不断创新。展橱中一幅毛主席接见闽剧大师郑奕奏的黑白照片格外引入注目,充分表现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福建戏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在展示至今仍拥有广泛观众的高甲戏时,最具代表性的丑角表演堪称一绝,其诙谐风趣、丑中见美的艺术特色令人过目难忘。而在介绍我国360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源于大陆,诞生于台湾,折射出闽台两地乡音、乡情的歌仔戏(芗剧)时,采用大量的历史图片反映闽台两岸歌仔戏(芗剧)交流的情景,充分表明闽台两岸“史缘久、地缘近、人缘亲、文缘同、语缘通”的历史事实。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打城戏、四平戏等是相对较小的剧种,但也都是福建戏曲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样需要在有限的展示空间里突出它们最鲜明的乡土特征和艺术特色。 第三部分“木偶艺术”,作为福建戏曲重要组成部分的木偶戏,诸如提线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幔帐木偶等种类,都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高超的制作水平享誉海内外。这部分重点通过实物陈列展示福建两位木偶头制作大师江加走和徐竹初的艺术生涯及其各具特色的作品,把观众带进色彩斑斓、妙趣横生的木偶世界。为了丰富展示内容,还绘制了《福建戏曲剧种分布图》、《福建戏曲赴潜、澳、台及国外演出图表》、《福建重点古戏台分布图》、《福建戏曲剧种分布地区及现存情况表》等相关图表,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福建戏曲剧种的分布、生存以及演出的现状。 为了充分展示丰富而独特的主题内容,需要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一段。在场景的布置和制作等方面,注重选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用时尚元素表现古老的传统文化,并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为了强化文物展品的展示效果,独具创意地设计了具有福建民居特点的壁龛式展橱、展桓,使文物展品的展示更贴近生活,也更具有地方色彩。同时在陈列展示中融入戏曲作为综合性艺术的舞台、表演、唱腔、脸谱、布景、服饰、道具、乐器等基本要素,如把戏曲舞台上的幕布演变成为一种特定的艺术符号,在展厅内频频出现。这些幕布与陈列展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对装点整体的戏曲艺术氛围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序厅的意念幕布自如运用、直切主题,让观众一走进展厅就犹如登上拉开帷幕的戏曲舞台,亲身去感受台前幕后演绎的精彩故事。展厅内造型多变、神态各异的脸谱形象,突现出戏曲艺术虚拟写意的丰富想象力。而独具匠心的是在展厅中央划出了近一百平方米的场地,仿建了一个古戏台,台下摆放着若干仿古桌椅。古戏台是以福建最具代表性的古田临水宫古戏台为摹本按比例缩小而制成,它不仅是一件陈列品,还是一个精美的小舞台,与台下的仿古桌椅连成一片,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戏曲文化环境。在现代的陈列展示中,几乎都用上了声、光、电高科技手段, “福建戏曲大观”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如果不分场合,不讲分寸,远离了陈列展示内容的主题而滥用、乱用,效果必然适得其反。“福建戏曲大观”注重合理运用高科技手段,准确把握一个“度”字,为渲染弘扬戏曲文化的主题发挥了其闪现亮点的特殊作用,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再则戏曲表演又是动态的艺术形式,完全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使它“动”起来,“活”起来。为此,在整个展厅中,设置有三个电视柜,播放福建戏曲发展的历史风貌。在“剧苑百花”展区和“木偶艺术”展区,各设一个影视立体合成景箱,利用这种新奇的梦幻般的表现形式,选取了一些莆仙戏的蹀步表演,梨园戏的旦角科介、高甲戏的丑角表演以及闽剧、芗剧的折子戏表演等富有艺术特色的舞台表演,以吸引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兴趣和关注。在“木偶艺术”展区,还特别设计了一个由电脑数码合成的提线木偶实体表演《钟馗醉酒》,生动地展现了木偶实体表演的艺术形象,大大增强了可看性和趣味性。中心舞台上采用了投影放映形式。电脑储存了大量优秀的戏曲节目,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选择所需要观赏的节目,为与观众互动和吸引观众参与创造了条件。动态的影像播映与静态的橱柜陈列有机结合,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福建戏曲大观”特色鲜明的主题内容和创意新颖的表现形式,不仅让观众进入展厅后从整体气氛上感受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还让观众在参观后流连忘返,有沉思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