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变】搜索到相关结果 2556 条
-
山水幻象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受访音:张杰 采访人:韩晶 采访地点:张杰工作室 采访时间:2011年4月20日 如果说,我们对于张杰的艺术理解,还停留在山脉纵横、细水涓流的自然景观,以及他抽象朦胧的美学思维的话,那么,2011年5月在重庆美术馆拉开帷幕的“山水幻象——张杰个展”,则势必打破我们过往对于他的认知。尽管画面的载体,依然还是艺术家最钟爱的山水,但是,张杰在这里所要表达的,已远远超越了山水本身,而是一幅幅熔铸了他个人体验与思考的“视觉景观”。对于此,或许我们可以在以下艺术家的只言片语中,去获得最真实的答案: 韩晶(以下简称“韩”):在您的艺术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那就是“山水”,并且在对其的描绘中,十分注重油画本体语言的研究。能谈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一对象感兴趣的吗? 张杰(以下简称“张”):实际上,我从早期学生时代直到后来留校任教的整个过程当中,对于油画本体语言的关注,都从来没有间断过。我研究生期间的论文就是探讨的油画语言,后来在《美术》上发表。我始终对于油画本身的色彩、肌理、笔触、构成效果……很关注。在我的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这种风格逐渐得以形成,最初是源于附中时代天天出去画写生,后来,面对风景展开的技艺训练持续不断。
-
东方意味 时代风华
-
作者:
杨维民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阳光的色彩与画面又渐渐为海内外美术界所熟知。 张希华先生1939年出生于抗战烽火里中国东北的辽宁省彰武县,他这一代的中国艺术家学画、作画虽常常被动荡变革的年代影响,但亦磨练出他们这一代艺术家不同于前人
-
东方意味时代风华
-
作者:
杨维民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的色彩与画面又渐渐为海内外美术界所熟知。 张希华先生1939年出生于抗战烽火里中国东北的辽宁省彰武县,他这一代的中国艺术家学画、作画虽常常被动荡变革的年代影响,但亦磨练出他们这一代艺术家不同于前人
-
“物”的转译
-
作者:
盛葳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唐承华是一位在油画、版画、彩墨、综合材料、装置、摄影等多个艺术门类间辛勤创作,高产且游刃有余的艺术家。唐承华的“本行”是油画,但却对版画情有独钟。在他以抽象风格为主的绘画作品中,版画的本体观念、审美特征、制作技法皆或多或少地体现于其中,与油画的强烈效果相融合,点线间见出节奏,块面间相辅相承,激情奔放又收放自如、恰到好处。以抽象艺术自身的形式标准而言,亦可谓难得。 近年来,中国的抽象绘画兴起一轮新的发展高潮,然而由于其针对现实主义再现的逆反性,普遍缺乏对形式语言自身的深入探究。抽象绘画不是艺术创作、艺术史逻辑的简单异议者,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唐承华恰当地把握到这一点,这或许同时也受惠于他海外游学经历带来的严谨创作态度、对版画精巧语言的探索与运用。而且,也正是因为广泛的兴趣,使得他的创作在类型、形式、效果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其近作《唐丝》系列,同样如此。 《唐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绘画”或“装置”,而是蕴“过程”于其中的完整创作项目。“丝”本是一种具有悠长历史的物质和深厚传统的文化,但除绢帛等软质载体以外,它并未被用作纸张的制造。艺术家唐承华专赴四川夹江,在山区的一家造纸作坊中不断试验,通过桑蚕丝和植物纤维的混合使用,造出“丝纸”若干。
-
当世界碰撞在一起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今年坐落在纽约第六大道43街1133号的美国国际摄影中心首次给中国最有创新精神的当代艺术家王庆松举办题为《王庆松:当世界碰撞在一起》的个展,展期从2011年1月21日至5月8日。展览包括十多
-
每个人心中的罂粟花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的变化,但我内在的风格和主线没有变,只是更外化更当下更阴柔了一些,仍然是对生命、死亡、人性和自然的探究和发问。
-
媒体大哼倪再沁特展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倪再沁的创作从水墨到油画、装置、观念艺术等等,早期还做过环境艺术,企图藉由艺术的承载,传达他对于社会乱象或某些约定成俗的反讽;而中西合璧的创作风格,形成一种自成一路的创作者形象符号。对此各方评论两极,但对倪再沁而言,诚实且直接地表达对不平之事的感触及反省才是创作概念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在观赏其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挪用的创作技法不时地出现于作品之中,让人一眼就能发现其轨迹而会心一笑,透过精心安排的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创作概念,藉元素的运用批判元素母体本身,如沁报、爱系列作品便可略知端倪。倪再沁的作品就如同都市重划一般,将我们习以为常甚至理所当然的尝试透过其技巧而发展出反讽意味浓厚的体悟。
-
媒体大哼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倪再沁的创作从水墨到油画、装置、观念艺术等等,早期还做过环境艺术,企图藉由艺术的承载,传达他对于社会乱象或某些约定成俗的反讽;而中西合璧的创作风格,形成一种自成一路的创作者形象符号。对此各方评论两极,但对倪再沁而言,诚实且直接地表达对不平之事的感触及反省才是创作概念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在观赏其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挪用”的创作技法不时地出现于作品之中,让人一眼就能发现其轨迹而会心一笑,透过精心安排的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创作概念,藉元素的运用批判元素母体本身,如沁报、爱<<ヌ′等系列作品便可略知端倪。倪再沁的作品就如同都市重划一般,将我们习以为常甚至理所当然的尝试透过其技巧而发展出反讽意味浓厚的体悟。
-
古老宫墙内见证当代艺术盛典AAC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由中国雅昌艺术网发起的“第五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2010)”及发布活动4N28日在北京古老的故宫内落下了帷幕。 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颁奖活动历时四载,广泛从全世界华人范围内进行评选,着重推出具有专业水准的艺术家,具有影响力的年度事件,鲜为人知的公益艺术事件等11大奖项,这些奖项由权威的专家评委评选得出。已形成了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奖项。评委以注重学术为基准,以创新为目标的原则,带领大众一起梳理过去一年的艺术市场。在一年一度的活动中,雅昌艺术网作为主办方,不断地坚持创新和完善自身,已经将“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树立成一面旗帜,标竿着艺术界的学术地位,倡导着艺术的慈善力量。 第五届艺术中国活动颁奖盛典落幕故宫,有意将中国的古老传统和当代艺术评选结合起来,其第一个层面表明对中国艺术在新世纪的使命和价值的清醒认识,并且在学术和传统的文化中延续对中国艺术的执着追求;本届艺术中国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水天中,长期从事近现代中国美术史论研究,对中国画与中国油画的发展史有着丰富的著术,论述精辟,学风严谨,文字生动,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美术史论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
三人行,学我者生
-
作者:
马静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2010年12月27日,邵晶坤、邵飞、邵帆绘画作品联展在美术馆开幕,共展出母子三人作品50余幅。年届八十的邵晶坤是中国第一代美术教育培养出的优秀女画家,是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董希文的学生。她在美术上的成就不仅于自己奉献了一生心力,还为中国当代美术界养育了两位优秀的年轻画家:邵飞和邵帆。诚如艺术评论家柯文辉所言:艺术家庭少见,更何况这家庭中,老树仍有新意,新花并不稚嫩。自然界中,大树下长不出大树,人类社会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状。而邵氏家庭如何能母子三人皆有建树,这“三人行”的艺术道路中,必有师焉。然而齐白石有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邵氏一门,三人风格迥异,各不相同,其作品内蕴的古典气质却以一贯之。邵晶坤在古典油画的扎实技巧基础上用印象派的手法表现画家眼中的美;邵飞回到古代原典中寻找用以寄情的神怪形象;而邵帆则走得更远,作品型态更当代,但更执着于古典主义的冷静再现。 邵晶坤作为徐悲鸿现实主义教育体系培养出的第一代佼佼者,曾和董希文、吴冠中一起深入西藏写生,基本功扎实了得,即使耄耋之年仍画得一手精彩的写实静物,无论是构图、布局、体积、光线和色彩处理上都可看出功力深厚。然而邵晶坤似乎更喜欢印象派的色彩,即使在早期的西藏写生作品中,仍然有一种跳脱现实的梦幻之感,《洗氆氇》中色块运用产生恬淡的光影感,使人想起傍晚的阳光;《麻妈族女孩》和《经堂内》则用沉稳的笔触和色彩表现出一种历史感,有着令人安静下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