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北朝时期麦积山雕塑造型研究
作者: 董书兵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文化   艺术理性   麦积山石窟   雕塑造型   北朝时期   流变过程   图像分析   石窟造像  
描述: 研究麦积山石窟文化的学者一般是从史学、考古学、文化学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期所刊清华美院董书兵的文章《北朝时期麦积山雕塑造型研究》之突出特点是,他以一个雕塑家的角度对麦积山石窟不同时期的造像进行了图像分析,使之更有利于深度了解麦积山石窟造像的风格流变过程,因而,有助于对我国古代艺术理性地学习与借鉴。
以大足为中心的四川宋代道教雕塑: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六
作者: 李凇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   述略   中国道教   大足   四川   重庆   佛教造像   雕塑  
描述: 有无代佛道混合造像窟(图1),三壁造像,天尊居中,老君居左,佛像居右.大足是后来居上,北宋后期开始,至南宋时规模更大.两地的道教雕刻主要遗存如下:安岳老君岩(狮子岩)、安岳三仙洞、大足石篆山、大足妙
东魏 背屏式佛三尊造像
作者: 吴萌   来源: 四川文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背光   北魏   袈裟   东魏   苏黎世   图像   高浮雕   佛像   造像  
描述: 石灰石质,高135.5厘米,宽67厘米,厚30厘米,现藏于苏黎世瑞特堡博物馆高浮雕三尊像。主佛像高肉髻,修眉细目,眼略向下视,双唇紧闭,嘴角略微上扬,双耳垂肩。面容清秀,表情和悦。内穿僧祗支,胸前系带,身著袈裟,袈裟在两腿间呈弧形下垂,长裙曳地,衣裙下摆外撇,较北魏时期明显收敛。
著名雕塑家王福臻辞世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人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塑像   辞世   闻一多   雕塑家  
描述: 曾创作屈原、闻一多、陈毅等塑像的著名雕塑家王福臻,因病于7月6日晚与世长辞,享年83岁。
南京独龙阜东出土南朝石塔构件的初步研究
作者: 贺云翱   来源: 华夏考古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朝石塔构件   南朝建筑图像   人字形叉手   木结构佛塔  
描述: 南京独龙阜东出土的南朝石塔构件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南朝石塔构件,构件上雕刻的仿木结构高浮雕图案生动反映了南朝时期方形木塔的结构特点,对研究南北朝时期中国及约同一时期韩国、日本境内的木塔形态、结构和文化源流关系都有重要价值。
混搭的图像 2010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画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策展人   笔画排序   宋玉   姓氏   西安   主办单位   图像   中国当代   美术馆   油画  
描述: 混搭的图像 2010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我们时代的“肖像”:张晨初的油画创作
作者: 周爱民   来源: 画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边缘人   时代   肖像作品   形象   自然形态   消费文化   城市生活   艺术创作   油画创作   肖像画  
描述: 肖像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宗教时代,作为信仰和偶像崇拜的对象,肖像具有神圣性。耶稣受难的肖像象征着原罪、救赎与彼岸世界;圣母肖像则让人看到了纯洁、无私与大爱;宗教肖像有着穿透心灵的力量,它剥离
砍掉双手的巴尔扎克雕像——结构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作者: 王夫来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灵魂   文学作品   祥林嫂   旧民主主义革命   巴尔扎克   雕像   创作意图   罗丹   结构   小说  
描述: 在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艺术大师罗丹的一尊巴尔扎克雕像雕像身披宽袖长袍,头部微仰,双唇轻闭,额纹紧蹙,目光深邃,仿佛正在构思一部新作,酝酿一个细节,捕捉一个确切的词语。可是,如果看得再仔细些,你会发
美文小札 沙之聚
作者: 张抗抗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灵魂   文学作品   祥林嫂   旧民主主义革命   巴尔扎克   雕像   创作意图   罗丹   结构   小说  
描述: 张抗抗 去敦煌为的是心里惦念了很久的,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血红的夕阳隐去后,天空纯金一样烁亮。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城。 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焊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胸膛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是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我读不懂鸣沙山。 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浮起。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己的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 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 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方式。它从来没有外衣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没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有几分柔韧,野性中尚有几分羞怯,从春到冬,永远敞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我惊异我惶惑。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 夕阳已完全沉落。月亮从沙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之中的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瑕。回望沙峰之顶,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山上还有用木头和竹片做成的滑板,人坐在上面,可以从沙坡上溜溜地滑下来,如同离弦之箭,只要几秒钟的时间就滑到了山下。只见每个游客滑到山脚,都削下一层沙子。 前来膜拜沙山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要从沙山上带走些许沙子,带到山下,带回他来的那个地方。可是,这鸣沙山它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每日里流失的沙子,为什么竟没有使它低矮下去呢?我仍然读不懂鸣沙山。 是月牙泉的神女,在黑夜里辛劳而奇巧的创作吗?也许是来去无踪的风。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又将沙子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整合、磨砺。每日每夜,风都在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它手中的雕塑,所以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而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修复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 于是我再次仰视再次攀登鸣沙山。在这西域的吉祥宝地,风,已成为聚合物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来去随缘,挥洒自如,从不刻意而为,却能移沙搬山,还能潇洒地在沙山上拨响它的琴弦。 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 (本栏目由山东栖霞桃村一中王艳荐稿)
偶像就是偶尔崇拜的对象
作者: 曾凡菊   来源: 语文天地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代   盲目   偶像   对象   三毛   层面   韩寒   组合   明星   崇拜  
描述: "偶像"二字,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如下:"原指宗教或迷信的人敬奉的用泥、木头雕塑出来的各种神像,后泛指盲目崇拜的对象。"在我看来,偶像不仅仅如此。通过它,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社会的走向
< 1 2 3 ... 40 41 42 4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