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变】搜索到相关结果 3547 条
-
姜晓春的铅笔世界:访艺术家姜晓春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受访者:艺术家 姜晓春 采访者:世界艺术杂志 秦德宝(简称WorldArt) 采访地点:北京798艺术区 采访时间:2012年6月9日 World Art:即将在韵画廊开幕的展览命名为“7”这个名字给人一种摸不到头的感觉,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名称? 姜晓春:“七”或“十”都和是《圣经》里经常出现的。在这里我用的是阿拉伯数字“7”,《圣经》里经常提到的一些数据经常会有“7”。 World Art:从四川来到北京一直在画画吗? 姜晓春:对。我也就有这么个技能了,别的也干不了,就只能画画了。一般是呆在屋里自己画自己的。有点像那种与世隔绝的状态,周围有很多朋友也是偶尔才见见面。我的生活有点不太规律,生物钟倒不过来,因为通常都是在晚上画画,晚上不画画也要干点别的,然后白天睡一点觉,白天睡觉晚上就精神了,这种状态从上大学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我也是赶上机会了,碰上韵画廊这边也挺好的。 World Art:用铅笔做作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受到过哪些人的影响? 姜晓春:大概从上大学开始。我在大学里读的是油画系。老师是从国外回来的,我们那个班是试验班,大学四年一直带我们这个班,他允许你自己选择材料,选择什么材料都可以,我四年基本上画的全部都是铅笔。
-
第九届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回眸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以中国宋代郭熙经典作品《早春图》为摹本,加以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演绎四季变化的多媒体作品《早春图-四季》, 朴荣德画廊艺术家在铝板上创作的油画作品《脸》 ,常青画廊艺术家利用火柴制成的作品
-
南来北往东寻西找:韩金宝的艺术历程
-
作者:
贾方舟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洛杉矶坡道艺术中心展出。 我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分别为韩金宝写过两篇短评,在90年代初他的一本画集序言中曾这样谈论他那一时期的作品:“在画风的演变中,画家并没有走纯抽象的路。他还是习惯于
-
山水幻象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受访音:张杰 采访人:韩晶 采访地点:张杰工作室 采访时间:2011年4月20日 如果说,我们对于张杰的艺术理解,还停留在山脉纵横、细水涓流的自然景观,以及他抽象朦胧的美学思维的话,那么,2011年5月在重庆美术馆拉开帷幕的“山水幻象——张杰个展”,则势必打破我们过往对于他的认知。尽管画面的载体,依然还是艺术家最钟爱的山水,但是,张杰在这里所要表达的,已远远超越了山水本身,而是一幅幅熔铸了他个人体验与思考的“视觉景观”。对于此,或许我们可以在以下艺术家的只言片语中,去获得最真实的答案: 韩晶(以下简称“韩”):在您的艺术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那就是“山水”,并且在对其的描绘中,十分注重油画本体语言的研究。能谈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一对象感兴趣的吗? 张杰(以下简称“张”):实际上,我从早期学生时代直到后来留校任教的整个过程当中,对于油画本体语言的关注,都从来没有间断过。我研究生期间的论文就是探讨的油画语言,后来在《美术》上发表。我始终对于油画本身的色彩、肌理、笔触、构成效果……很关注。在我的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这种风格逐渐得以形成,最初是源于附中时代天天出去画写生,后来,面对风景展开的技艺训练持续不断。
-
东方意味 时代风华
-
作者:
杨维民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阳光的色彩与画面又渐渐为海内外美术界所熟知。 张希华先生1939年出生于抗战烽火里中国东北的辽宁省彰武县,他这一代的中国艺术家学画、作画虽常常被动荡变革的年代影响,但亦磨练出他们这一代艺术家不同于前人
-
东方意味时代风华
-
作者:
杨维民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的色彩与画面又渐渐为海内外美术界所熟知。 张希华先生1939年出生于抗战烽火里中国东北的辽宁省彰武县,他这一代的中国艺术家学画、作画虽常常被动荡变革的年代影响,但亦磨练出他们这一代艺术家不同于前人
-
“物”的转译
-
作者:
盛葳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唐承华是一位在油画、版画、彩墨、综合材料、装置、摄影等多个艺术门类间辛勤创作,高产且游刃有余的艺术家。唐承华的“本行”是油画,但却对版画情有独钟。在他以抽象风格为主的绘画作品中,版画的本体观念、审美特征、制作技法皆或多或少地体现于其中,与油画的强烈效果相融合,点线间见出节奏,块面间相辅相承,激情奔放又收放自如、恰到好处。以抽象艺术自身的形式标准而言,亦可谓难得。 近年来,中国的抽象绘画兴起一轮新的发展高潮,然而由于其针对现实主义再现的逆反性,普遍缺乏对形式语言自身的深入探究。抽象绘画不是艺术创作、艺术史逻辑的简单异议者,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唐承华恰当地把握到这一点,这或许同时也受惠于他海外游学经历带来的严谨创作态度、对版画精巧语言的探索与运用。而且,也正是因为广泛的兴趣,使得他的创作在类型、形式、效果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其近作《唐丝》系列,同样如此。 《唐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绘画”或“装置”,而是蕴“过程”于其中的完整创作项目。“丝”本是一种具有悠长历史的物质和深厚传统的文化,但除绢帛等软质载体以外,它并未被用作纸张的制造。艺术家唐承华专赴四川夹江,在山区的一家造纸作坊中不断试验,通过桑蚕丝和植物纤维的混合使用,造出“丝纸”若干。
-
当世界碰撞在一起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今年坐落在纽约第六大道43街1133号的美国国际摄影中心首次给中国最有创新精神的当代艺术家王庆松举办题为《王庆松:当世界碰撞在一起》的个展,展期从2011年1月21日至5月8日。展览包括十多
-
每个人心中的罂粟花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的变化,但我内在的风格和主线没有变,只是更外化更当下更阴柔了一些,仍然是对生命、死亡、人性和自然的探究和发问。
-
媒体大哼倪再沁特展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世界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宝顶山
大足县
石刻艺术
道教
摩崖造像
发展变化
公元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
-
描述:
倪再沁的创作从水墨到油画、装置、观念艺术等等,早期还做过环境艺术,企图藉由艺术的承载,传达他对于社会乱象或某些约定成俗的反讽;而中西合璧的创作风格,形成一种自成一路的创作者形象符号。对此各方评论两极,但对倪再沁而言,诚实且直接地表达对不平之事的感触及反省才是创作概念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在观赏其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挪用的创作技法不时地出现于作品之中,让人一眼就能发现其轨迹而会心一笑,透过精心安排的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创作概念,藉元素的运用批判元素母体本身,如沁报、爱系列作品便可略知端倪。倪再沁的作品就如同都市重划一般,将我们习以为常甚至理所当然的尝试透过其技巧而发展出反讽意味浓厚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