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郑】搜索到相关结果 159 条
-
浅析博物馆展示中的雕塑应用
-
作者:
郑委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陈列
展示
雕塑
-
描述:
博物馆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个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现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以往的雕塑陈列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对旧的雕塑陈列方式进行创新迫在眉睫。文章从博物馆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如何利用雕塑对博物馆陈列技术进行创新。
-
论传统观念与根雕造型
-
作者:
郑影君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根雕
传统观念
造型
根艺
雕塑
-
描述:
中华上下五千年,儒、道、释多元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华夏民族传统的生命观、价值观——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这一传统的美术理论内涵极其深邃。体积和空间形是雕塑的最基本语言。回避过于真实的生态形,赋予雕塑精、气、神,也就是赋予其永恒的生命活力。
-
高职“学前色彩画”教学探析
-
作者:
郑雨田
来源:
美术界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粉画
高职院校
油画棒
刮画
剪贴画
学前美术
淡彩画
-
描述:
所谓“学前色彩画”是指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开设的有针对性的一系列的色彩画教学,内容有油画棒、铅笔淡彩、趣味水粉、剪贴、刮画、布贴布艺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色彩画形式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及色彩的运用规律。
-
论毕淑敏散文创作的美学特质——以《回家去问妈妈》为例
-
作者:
宋依洋
郑丽娜
来源: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毕淑敏
《回家去问妈妈》
美学特质
散文
-
描述:
崇高真挚的深厚情愫,浓郁淡雅的诗情画意,深湛动人的哲理意味,五彩缤纷的修辞手法,是毕淑敏散文美学追求的标高,也是她创作成功的真谛。《回家去问妈妈》充满了哲理的睿智,使人对人生、生活、世界、未来产生无尽的哲思和联想。
-
油画·船
-
作者:
郑宏
来源: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明担当
经济发展
辽宁精神
亲和给力
-
描述:
油画·船
-
意象花鸟造型研究
-
作者:
郑万明
来源:
美与时代(中)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花鸟
写意造型
意象花鸟
-
描述:
意象花鸟造型是在工笔花鸟造型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中国绘画艺术创造与发展的又一高峰,虽然工笔与写意一脉相承,但写意造型绝非时下一些人所认识的那三笔五笔的“涂抹”,需要下多年的苦功,不断提升思想境界,达到二者的自然结合,这是一个慢工夫,不可急躁。只要勤于思考,努力练就基本功夫,大多人都会有成就,就像茶道,需用好茶,还需用时间去泡制,才会沏制出香气袭人的好茶。
-
德育现代化探索 以河海大学为例
-
作者:
郑大俊 孙其昂主编
来源: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德育工作
江苏
研究
-
描述:
中央16号文件颁发十年来,河海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开创了德育工作新局面。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德育工作成果丰硕,特色明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树立水利先贤雕塑,举办金水节、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彰显水特色;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创造出了“应用式教学~辩论赛”、道德小品活动等教学新模式,《中国教育报》把我校改革称为“河海模式”;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四个一”的管理体制;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创建了“三三三”工作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形成了“一……
-
中国美术史 外一种
-
作者:
郑昶著
来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中国
美术史
研究
-
描述:
本书是郑昶研究中国美术历史的一部著作。作者善于从整体来观照中国美术史,将传统的文献资料融会贯通整合成为他解释中国美术史发展规律、发展原因的最为重要的依据,并注意吸收同时代学者的观点,萃为一编。全书
-
督陶官德新铭器考
-
作者:
郑大伟
来源:
收藏界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铭
九江关
榫卯结构
底径
官德
庆丰司员外郎
官窑瓷器
八宝纹
窑务
道光朝
-
描述:
清代,一个个督陶官的历史,为我们串联起清代官窑瓷器发展的历史,而一件有督陶官款识"弟子德新供"的青花花觚,又为我们了解道光、咸丰之间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状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我们研究督陶官文化提供了新的依据。一、德新花觚清咸丰督陶官"德新"铭青花莲托八宝纹花觚,高27.8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1.4厘米,为"座钟"式觚,器物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接口处在颈、腹部之间,有榫卯结构。大口外撇,长
-
一只元青花瓶背后的文化交融
-
作者:
郑晋鸣
来源:
南国博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融
博物馆
青花瓷
元青花
花瓶
人物故事
景德镇窑
南京市
-
描述:
青花瓷,源于唐宋、盛于元明,乃瓷器中的珍品,全国馆藏不过百件,绘有人物故事的更是难得.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就是一件举世无双的至宝.“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由景德镇窑烧制,高44.1厘米,底部直径为13厘米,口径仅为5.5厘米.小口丰肩,斜腹平底,造型优美,线条圆润,雍容华贵,给人以凝重的美感.白釉洁净莹润,青料浓艳幽雅,二者相互映衬.加之遒劲的拓抹绘瓷笔法,使画面有丹青之妙.
<
1
2
3
...
7
8
9
...
14
15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