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浅谈滩头年画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应用与拓展
作者: 王婷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   滩头年画   继承   民间   创新  
描述: 工笔人物画创作离不开继承和创新,优秀的民族绘画是中国人民才能和智慧的结晶,滩头年画作为湖南本土的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点,如能将民间喜闻乐见的东西融入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当中,是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另一种延伸和拓展。
简谈对中国画的认识
作者: 缪希梅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国传统绘画   文化素养   审美意识   思维方式   中国画   民族风格   文化土壤  
描述: 中国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六法论”、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括着学养、立意、意境、气韵、经营、笔墨、程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较之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好,而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赏。但是,我们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对中国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文化艺术范畴转换为当代概念时,当我们面对今天面对世界时,在一个交换互动的新时空中,“一以贯之”的“从一而终”于国画的“桃花源”已然不可能。中国画它应在新时代表现出灵活性和适应性,它作为艺术的生长,必须也一样要面对今天和面对世界,真正与时代、与世界对话。所以,我们应该以相对的宽泛的态度来理解和对待“国画”作为艺术的存在,给“国画”一个更可能生长的广阔空间,从而使之有新的可能性。 一、传统的中国画 中国传统绘画的门类很多,形式风格多样,不但有人物、山水、花鸟之分,而且有工笔、写意、重彩、金碧之别,还包括书法、篆刻、壁画和民间绘画。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者: 吴曙光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文   对症下药   学生   语文教学   教学效率   写作兴趣   激发   头痛  
描述: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描绘了晚霞的情态。 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挖掘生活中自己熟悉的,最能打动自己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