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最重庆】搜索到相关结果 15 条
-
多向度 重庆团山艺术中心首展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最重庆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思
艺术
社会文化
叙事手法
表现语言
自然生命
-
描述:
全资组建的民办艺术机构。团山艺术中心地处北碚区缙云山脚占地2000平米,有3个标准化展厅,6个艺术家工作室,1个艺术沙龙,1个艺术图书室,现收藏有雕塑、国画、油画、装帧等各类艺术作品100多件。 此次
-
张方震 搞艺术只是一种社会分工
-
作者:
杨艳
来源:
最重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思
艺术
社会文化
叙事手法
表现语言
自然生命
-
描述:
【人物标签】 张方震。著名画家,擅长油画、美术评论。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老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美院油画系及学报领导,四川省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油画有《藏北牧群》、《大自马》、《喀什巴札》、《百万农奴站起来》。论文有《要注重形式探索》、《我们是怎样进行油画创作教学的》、《生活、情感、艺术》等多篇。其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美展,并被国内外美术馆及收藏家收藏。 在新时期中国美术史的发展中,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艺术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扮演着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先锋角色。作为川美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张方震老先生的教学在其中功不可没,他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的油画作品,还因为他培养了罗中立、庞茂琨、张小涛等一批批在中国艺术界数得上名号的拔尖人物。 张老的画室在川美老校区原油画系教师工作室里。那是一栋墙上贴满赭红瓷砖的三层楼房,穿过一扇铝合金门,沿台阶上二楼,尽头深处一个30来平米的屋子便是张老的画室。采访当日,是张老亲自下楼迎接,这让身为晚辈的我们愧不敢当。初次相见,银白的发丝是历经岁月的印证,一脸慈祥,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眼神似一潭清水,温和亦如春风。
-
地铁时代已来临重庆地铁生活实用指南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最重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思
艺术
社会文化
叙事手法
表现语言
自然生命
-
描述:
第一站·朝天门站(暂未开通) 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原为明、清时期湖广籍官绅士商集资兴建的驻渝工商行帮机构,可说是我国现存于城市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会馆建筑群。湖广会馆前身为禹王宫、广东公所、齐安公所等,总称湖广会馆。现在在城市中,很难找到保存如此完好的古代建筑群。里面的环境很好,建筑大气,值得一去。 湖广会馆位于下望龙门处,面朝长江,见证了重庆几百年的发展史。 重庆历史名人馆 重庆历史名人馆展现了有史以来上自先秦、下至当今,对我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具有突出贡献的重庆主、客籍历史名人共200名。名人馆通过雕塑、油画、版画、多媒体影视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各位名人的生平事迹以及重庆3000多年来的风云际会、历史变迁。 历史名人馆位于朝天门广场入口处,开放时间:9:30—17:30(周一闭馆)。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采用先进的展示理念、宽泛的展示内容,演绎了重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微缩了重庆的地理、生态和人文,展示内容丰富、设计手法精湛、展示手段先进、智能化水平高超、公众参与面广、功能配套齐全、以人为本理念突出。
-
钟灵毓秀葡萄图
-
作者:
陶昌罄
来源:
最重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思
艺术
社会文化
叙事手法
表现语言
自然生命
-
描述:
苏葆桢(1916-1990)简介 著名的花鸟画家、艺术教育家。1939年考入国民政府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张书旗、黄君碧、傅报石、陈之佛、吕斯白、吴作人等名家。1944年中央大学毕业后,进入江津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担任教职,此间辗转成都、重庆、泸州等地举办画展,声名鹊起。1956年进入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曾任西南大学美术教授,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国画院副院长。 艺术长存的生命在于创新,绘画艺术亦是如此。创新之所以不易,在于其必须“丘壑内营”,而不能机械地描绘实物,而要以心接物,借物写心。“幼年时期我家门外就栽葡萄树,从春到秋发芽、开花、结实到成熟,它的生长姿态和一串串淡黄色或紫红色的葡萄,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苏葆桢如是说。 葡萄因其甘甜味美之实受人喜欢,而在苏北乡间,还寓有多子多福之意,所以苏先生对这种水果珍爱有加。传统画葡萄之法,有工笔和写意两种,工笔往往采用勾勒添色和没骨晕染,而写意则体现于藤子之上,采用书法笔法,像写篆书、行书、草书,追求笔力的纵横与挥洒自如。徐渭、张书旗所画葡萄,重在展示藤叶的疏放与潇洒,或是借此表露个人落拓不拘的性格,对累累果实关注较少。
-
与古灯对坐犹如与古人对话
-
作者:
韩品荫
来源:
最重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思
艺术
社会文化
叙事手法
表现语言
自然生命
-
描述:
有人类以来,似乎一直就与黑夜奋力抵抗着。从原始人的钻木取火到篝火,从古代的油灯到近代电灯……一点一点到今天五光十色的彩灯。时而我们还能回忆起童年使用的煤油灯、蜡烛、白炽灯。一烛一芯释放出微弱的光线,照亮因黑夜侵袭而略显不安的表情。这些夜晚,都因微弱的灯光而变得安全和温暖。 在重庆,有一位叫吴世友的藏灯人,他利用数十年的时间,收藏了超过500盏灯。小小的灯台,给了他无尽的想象,他常常说,其实这些灯都是有灵性的,点亮灯芯,就像在与古人对话。 走进吴世友的家中,加上阳台差不多三百平米的房子,很有一种亲近自然的开阔感。室内的各种点缀充满异域风情。他的几百盏藏灯就放置在这个屋子里面。其中,他在客厅开辟了一片区域专门摆放古灯,成为他的私人灯馆,有时候还有许多朋友专门前来拜访参观。 吴世友年轻时的志向是读美院当画家,命运却让他进了医学院,后来就成了一名拿手术刀的大夫。早年的美术基础让他有着比较好的艺术鉴赏力,特别是对中国民俗文化,他有着特别的爱好。虽然曾自己动手做过泥人、陶罐等自娱自乐的作品,但更多的是在旧货市场上闲逛,在青花古瓷堆里度过悠闲的时光。 因为吴世友的职业是医生,常常会接触很多病人,而且很多病人是来自偏远农村的,为了感谢吴世友为他们治好病,得知吴世友喜欢藏灯,他们就会从偏远地方帮忙打听民居用灯,这使得吴世友的收藏途径更广了,所以,很多散落民间的灯台都让他找到了。
-
吴景娅文学是向上帝借的“盗梦空间”
-
作者:
杨艳
来源:
最重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思
艺术
社会文化
叙事手法
表现语言
自然生命
-
描述:
采访当日,她一身剪裁别致的长袍,是鲜活的桃红色,脱掉外套就好似进入一个五彩绚丽的世界,一层层中国风的装束,她的服饰总是让人印象深刻。我和吴景娅面对面地坐在江边一酒店的房间里,交谈时除了认真地思考,最多的表情就是微笑,她说话的语速不快。真诚的态度令人心安。 这不是我第一次见她。第一次见她,是在一个饭局上,坐在她身旁。碰巧电话响起,传来荣获冰心奖的消息。我们看到笑逐颜开的她,淡定得如一面平静的湖面泛起点点涟漪,显露的是一种纯朴、沉静的喜悦。我疑惑,她怎么能够这么从容,这是需要多少年的历练才能冶炼而成的功力。 文学路上的一波三折 都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处于40与50岁之间的吴景娅说,面对将来数十载的生活她心里已大抵有了谱。回想从前,是踏实的满意,不是表面浮华的名誉,而是上天待她不薄,她一直遵循着自己的意愿而活到现在。 “在人生的大方向上,我一直是一个活得很清醒的人,得失之间知晓取舍,我很少委屈自己,我是个内心活得很风光的人,驾驭着自己的人生航线,听从自己内心召唤而活着。” “我爸爸喜欢文学,书法写得好,因为他的影响。我想成为一个记者和作家。
-
陈朝玉 半世纪的“草莽”生涯
-
作者:
彭光瑞
来源:
最重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思
艺术
社会文化
叙事手法
表现语言
自然生命
-
描述:
夏日炎阳透过山坳中的百年老树,将斑驳的阴影投射到南山老君洞山门外的青石板上,树荫深处,一处狭小的杂货摊前,面色黝黑的农村妇女手执两捆风干的稻草,手指上下飞舞。她用左手挽起一个草圈,右手麻利地捻住一根草丝,穿过圈中央,双手用力一系,手中的枯草瞬间变成一只栩栩如生的蚱蜢。 在妇女面前,还擺放着威武大气的中国龙、张牙舞爪的恐龙、小巧灵动的昆虫以及别致的草帽、草包、草席,蒲扇。这位名叫陈朝玉的草编手艺人用双手赋予了玉米皮、竹条、藤条、青草以生命与灵气,叹为观止的栩栩如生与精巧玲珑便由此“变”出来了。 路过的香客感叹草编制品的神奇,憨厚的陈朝玉露出了笑容:“没有诀窍,全靠手眼配合与想象,看到的东西,我都能编。” 草编手艺 民间传承千年 草编工艺是一门民间传统手艺,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文化中,便有草编工艺品的存在,据《礼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汉唐年代,草编越发盛行,草鞋、草帽甚至是蒲草编制的蒲衣、蒲鞋在民间极为常见。 “草编手艺是祖传的,从我祖父的祖父算起,到我这一代家里已有五代人从事草编。
-
再游川西
-
作者:
李尤
来源:
最重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思
艺术
社会文化
叙事手法
表现语言
自然生命
-
描述:
小长假,远了时间不够,不如就往川西走走。回首间,那些屹立千百年的文化古镇依然活跃在我们面前,黄龙溪、安仁、洛带、平乐,古镇并不遥远,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分享。 平乐南方丝绸之路重镇 看点:乡土民俗 邛崃市十大旅游景点平乐占其二,就是金华山旅游区和四川绿宝石庄园。金华山摩崖大佛石刻群始于隋,盛于唐,浮雕石刻栩栩如生,在国内都很罕见。另外,镇内有两棵千年古树巍然卓立,吊脚楼则凸现出川西风情,江畔绿树成荫,33条街道极规整地沿白沫江东西排列,几条南北走向的横街则贯穿其间。还有极具佛教文化氛围的观音院。此外,保存完好的古驿道和倒石桥、倒马坎、落凭寺、五通碑等一批名胜古迹,还有水上风景张飞滩、狮子滩及两条充满奇峰怪石、峰回路转的金鸡沟、芦沟,雄奇的狮子山,错落有致的二十四个金龟山等让人流连忘返。 和其他古镇一样。平乐也有自己的很多特色小吃,包括碗碗羊肉、碗碗香、钵钵鸡、奶汤面、羊肉火锅、泡黄豆叉海椒、特色茶、卤菜系列、烧血旺、烩豆腐、竹笋烧鸡、石磨豆花、野菜、老腊肉等,都是绿色天然食品,味美肉鲜。 自驾线路:从重庆到成都后,再到邛崃有两条路线:走成温邛高速直达邛崃,全程约70公里。
-
开始真正长大的黄桷坪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最重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思
艺术
社会文化
叙事手法
表现语言
自然生命
-
描述:
四川美术学院(简称川美)对于黄桷坪的作用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川美改变了这条街道最初的原始形态,与艺术产生了化合作用;川美也给这条街道带来了非主流的生活感知,这样的生活逐渐形成一种固态,曾几何时,某些重庆人提及黄桷坪,首先想到的多是“消极”、“堕落”、“懒散”等带有贬义色彩的字眼。 虎溪大学城建成,重庆众多高校在此设立新校区,川美也不例外。2005年,川美的搬迁无疑打破了黄桷坪的固定模式——有人说:“黄桷坪被伤筋动骨”;但也有人说:“黄桷坪开始真正长大”。 一群人的撤离 黄桷花园位于川美旁边,这个小区里的居民清晰地记得,六年前仿佛是一夜之间,街上少了许多“背着画板、拿着画笔”的人。这种改变是很直观的,甚至让当地人有点不适应,“看惯了那些年轻人乱七八糟地生活,有一天突然见不到了,觉得很奇怪”,一位居住在黄桷花园里的住户说。 上个世纪40年代川美的进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黄桷坪,但这个阶段顶多只能称其为这条街道的“苏醒时间”,而且时间跨度大,用几十年才逐渐形成“黄漂”为主体的生活模式。然而,川美搬迁,带来的改变,却是“短平快”。 出租车停在黄桷坪街道的路边,王敬东拉开车门,把简单的行囊扔了进去,他没有急切地钻进车里,反而是从兜里抽出一支烟,点燃,静静地观望着一切:501艺术基地的线条仍然兀自坚硬,涂鸦墙上的大怪物继续张着大嘴巴,远处电厂的两根大烟囱一如既往地冒着青烟,川美教学楼墙上的几个人像雕塑,还在执著地向上行走……一切似乎都还和以前一样,一切似乎又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
-
城市活动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最重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思
艺术
社会文化
叙事手法
表现语言
自然生命
-
描述:
“川美·创谷”6月开谷奉上创意盛宴 经过半年多的辛勤浇灌,“川美·创谷”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川美·创谷”于6月3日开谷,“开放的六月——川美·创谷艺术游”同期举行。与其他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同,黄桷坪在70多年的时间里,孕育了四川美术学院特有的艺术细胞,为原创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川美·创谷” 吸引了许多外地艺术家,从事的文化产业涵盖了雕塑、绘画、动漫等。 2011年“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完美谢幕 今年,由重庆市考古所主办的为期一月(从5月18日到6月18日)的重庆2011年“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完美谢幕。本次活动主题为“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博物馆与记忆”。中间举行了座谈会、专题研讨会;走进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现场、三峡博物馆库房;文物市场开街仪式与文物拍卖活动等。本次活动先后走进了合川钓鱼城遗址、渝北龙兴古镇、渝中区嘉陵江纱帽石现场_和博物馆库房,均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借此让社会各界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新时代:中澳新媒体艺术国际巡展》在重庆举行 6月3日在四川美术学院犬学城校区开幕的《新时代:中澳新媒体艺术国际巡展》上,12位来自中、澳两国的知名艺术家以一种灵活的表现形式把观众带进一个魔幻虚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