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论唐五代宋元的画僧及其对绘画史之贡献
作者: 思嘉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水画   《图绘宝鉴》   绘画史   唐五代   江苏省   人物画  
描述: 在中国美术史上,凡论及唐、五代十国、宋、元的绘画成就时,人们往往对吴道子、米芾、赵子昂等津津乐道,很少谈到画僧的成就;而在区分画家身份时,学界仅有“文人士大夫画家”、“民间画工”、“宫廷画师”三种类别,画僧亦遭到忽视。只是在讨论明末清初的绘画时,人们才注意八大、弘仁、石谿、石涛、无可等画僧群体的成就,似乎在此之前画僧并无一席之地。 然而,素有“像教”之称的佛教,向以注重美术图象、艺术修养而出名,如梵刹所在,书法以匾额,绘画以补壁,雕塑以楷模,装饰以悦心,建筑以增雄,植物以添雅,佛家的庄严妙相,令人目睹而神往,可亲可敬。人们既沐浴佛光之温馨,又获得艺术之享受,即为一斑。
徐悲鸿先生在贵阳
作者: 陈恒安   来源: 贵州文史天地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任伯年   现实主义   艺术馆   抗战时期   贵州   康有为   人物画   中国画   《石门铭》   徐悲鸿  
描述: 抗日战争期间,徐悲鸿先生来贵阳先后凡三次:首次是在香港举办赈济战区难民的画展之后,取道长沙、桂林将返重庆中央大学任教,中途经过贵阳,时间在1937年冬天;其次是由昆明、保山举办捐赈画展,攀登鸡足山写景归来,于1942年秋冬到贵阳小住;后一次是1943—44的的冬春之交,由桂林而贵阳,转徙西南,仍回重庆。记得先生第一次来到贵阳,留住时间颇为短暂。我恰在病中,不能与先生见面,仅闻在原中山公园门前的省民众教育馆(含中山西路市委大楼附近),举行过较小型的个展。当时与本地人士往还甚少,据知,只有张鹤龄笔店曾以贵州特产的“双管玉屏名萧”相赠,先生画《柳枝独鹊》立福为报,题款有是年十月“薄游贵阳”之语。因为没有安现设席的地方和余暇,所以这时的画作也寥寥无几。第二次是举办包括素描、油画、国画等画种,有人物(兼肖像)、山水、花岛及骏马等内容的一个较大型的展览。地点在市中心大十字南头的大兴寺佛殿内。这时贵阳遭受过日批.的“二四”大轰炸①,时阅三年,市面建筑尚未恢复。在这疮度满目,同仇敌汽的情景中,先生暂憩山城,旅居在今中华中路(新华书店门市部附近)一家商营餐馆的临街平房里面。人行道就在窗外,车尘飞扬,市声嚣杂,先生却能静处人海波...
力求再现与超越再现——中国现代工笔重彩画发展断想
作者: 洪再新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绘画   视觉信息   形式语言   工笔画   教学与创作   工笔重彩画   题材   中国画   年画   工笔重彩人物画  
描述: 讨论一种传统绘画体裁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际遇,可以从两个互动的层面着眼:一是看其负载现代生活的视觉信息量的多少;二是看其自身作为视觉信息的衍化过程。工笔重彩画在中国现代的发展历程,亦可作如是观。 从历史上看,正是工笔重彩这一传统绘画体裁开启了中国古典绘画再现进程的序幕,西汉马王堆的“魂幡”曾使多少人为之怦然心动。这个肇端于人物题材的进程,随着其描绘范围向山水、花鸟诸多方面的拓展,并在两宋达到完满的境地后,便从中国的主流文化圈中游离出去,而通过大众文化圈在民间得以传承。中国近现代的画家,就是在这样的艺术史格局下接受这份古典的遗产的。
美术系“教师备课展”述评
作者: 杨春华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现性   美术系   教学意义   教研室   述评   创造性思维   教师备课   人物画   中国画教学   美术作品  
描述: 美术系举办教师备课展,引起了不少人的关切,我认为反映是积极的。国画、油画、版画、壁画四个教研室相继按计划举办了备课展,以研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开展学术讨论。展出的作品显示了教师的整体实力,它展示的视觉效应成为教学的新课程,为教学增添了新内容。备课展已不是单纯意义的教学前的准备工作的考查,而是课堂与展厅,学生与教师有了直接的沟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反复强调的绘画意义有了直接参照。不同的参观者都愿把视觉映象联系到教学中去,教以多种方法,学有实质的内容,传授有了针对的形式。我相信这别开生面的展览证实了意料中的收获。 这是美术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备课展。采取什么样的形式?确实议论了一番,通常意义的备课该是讲义和备课笔记之类,也许应该是课徒画稿,再或者是习作等。每一种形式都有一定的教学意义,对教师也都是一种教学工作的检查。但纵观这几年教与学
“工”中求“写”——关于工笔人物画的思考
作者: 尚可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制作过程   中国传统绘画   工笔画   “味”   “十八描”   整体效果   艺术表现手法   以写为本   表现对象  
描述: 工笔人物画虽求工致、精到,但也要在“工”中求“写”.中国传统绘画以写为本,善于灵变,随机生发,每每透出一定的灵性与机巧.
执著的追求 成功的探索——读侯烽民的“宣纸油画”
作者: 吴景同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远缘杂交   九十年代   人物造型   中国传统绘画   油画民族化   美术学院   人物画   中国画   作品   宣纸  
描述: 近日,许荣初老师来深圳,看到侯烽民的油画作品,觉得面目一新。拟在学院的院刊予以介绍,需记一短文,烽民嘱我执笔,我与烽民是同行又是老同学,自难推脱。1955年我与烽民同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南、北二地工作,九十年代初,我俩先后来到深圳,又能经常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切磋艺术。 烽民自九十年代初,开始在上海与几位同道,经过反复摸索、试验,终于成功地创造了画在宣纸上的油画这一新的绘画样式。像中国画一样,“宣纸油画”经过装裱可成卷轴悬挂,也可装入镜框。画家来了灵感,像国画家一样,随手将宣纸平铺于案上,即可尽兴挥毫。既免去了油画家钉内框、绷画布的繁琐程序,又可解决油画家无处存放大量作品的苦恼。
瓷都艺坛上的十八名“精英”
作者: 吴海云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装饰   陶瓷艺术创作   陶瓷雕塑   瓷都   人物画   中国画   精英   陶瓷美术   工艺美术   景德镇陶瓷  
描述: 一代风流抒壮志, 瓷都精英写春秋。 今年成为江西省政府首批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的,瓷都景德镇占了十八名之多,这十八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都是我比较熟悉的,我为他们赢得世人赞誉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并向他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他们之中,有一半人出生在三十年代,又有一半人出生在四十年代,年龄都在我这个老叟之下。但是,他们大多均属年过半百之人,也有少数人已过“花甲”之年。以景德画院院长王隆夫的年龄为最大,今年六十有五;最小的为“中国陶瓷名人精萃》画集总策划王怀俊,今年五十有二,他们的平均年龄达
人体艺术与中国画教学
作者: 崔谷平   来源: 新疆艺术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体画   工笔画   工笔重彩画   人体美术   中国画   人体艺术   工笔重彩人物画   艺术个性   基本功训练   油画  
描述: 人体艺术与中国画教学
找回纯真的记忆:谈蒋世国的工笔人物画
作者: 易英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传统工笔   人物造型   人生经验   工笔画   童年生活   红高粱   水墨画   新文人画   向日葵  
描述: 找回纯真的记忆──谈蒋世国的工笔人物画易英第一次看蒋世国的画是在河北师大美术系的画室里,画室总是那么凌乱,画是裱在画板上的,他把画板一块一块地搬出来给我们看。在暗淡的灯光下,他的画显得有些朦胧,仔细看来却现出一片清新。少年、少女、小村庄、高粱地,犹是...
粉彩传统人物意匠美初探
作者: 吴萍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法   传统人物   工艺技术   现实与浪漫   传统人物画   象征手法   意匠美   工艺美术   粉彩   景德镇陶瓷  
描述: 所谓意匠美,就是依据客观对象,又不为它束缚,抓住其主要特征。运用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大胆地设计提炼,而产生的一种形式美感! 粉彩产生于清代康熙末年,成熟于雍正时期(1723年至1735年)。由于,经历了大明五彩和康熙五彩等陶瓷彩绘工艺技术经验的积累,吸收了中国工笔重彩从线描到设色的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