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红高粱】搜索到相关结果 12 条
-
为她擦去眼泪吧 (外一首)
-
作者:
李瑛
来源:
诗选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字提示
陶埙
外一首
红高粱
采桑
给你
慰安所
相信你
利济
侵华日军
-
描述:
报载:在南京利济巷一处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上建立的“慰安妇”主题纪念馆A展厅内,有一块女性面容的浮雕,旁刻有一行中英文字提示:“请您为她擦去眼泪吧!”许多参访者来此,都拿起毛巾为她擦拭流下的泪水——我的头巾上洒满红高粱花的北方锄草的姐妹我的被露水打湿蓝围腰的南方采桑的姐妹一百个春天也唤不回千万受辱的冤魂
-
找回纯真的记忆:谈蒋世国的工笔人物画
-
作者:
易英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传统工笔
人物造型
人生经验
工笔画
童年生活
红高粱
水墨画
新文人画
向日葵
-
描述:
找回纯真的记忆──谈蒋世国的工笔人物画易英第一次看蒋世国的画是在河北师大美术系的画室里,画室总是那么凌乱,画是裱在画板上的,他把画板一块一块地搬出来给我们看。在暗淡的灯光下,他的画显得有些朦胧,仔细看来却现出一片清新。少年、少女、小村庄、高粱地,犹是...
-
彰显与衰微:张艺谋电影创作中女性意识的蜕变
-
作者:
李金梅
来源:
美与时代(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视觉快感
裸露癖
秋菊打官司
女性命运
张艺谋电影
全景镜头
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豆
男性中心
-
描述:
张艺谋电影的女性意识是显而易见的,女性形象在张艺谋的电影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艺谋不同阶段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类女性形象,表现出张艺谋电影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彰显、中和和衰微。张艺谋对被逐女性命运的关注,实质上还是体现着父权意识形态的询唤,在五彩缤纷的影像呈示中,女性主体的历史性缺席依然清晰可见,女性终归没有逃出男性视野。
-
色彩这件小事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数码摄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底总动员》
红高粱
色彩
影片
视觉艺术
-
描述:
,小清新还是深沉前卫,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色彩心理学,这堂课还是不能缺,纵然我们空有高超的PS功夫,也不能出空拳吧? 行摄路上,还是要擦亮双眼,不能被熟知的东西所蒙蔽。 1 《简约也可以时尚》—Ross
-
秦枣女
-
作者:
于香菊
来源:
飞天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往前走
踩压
就这样
活着
枣林
给你
我爱
红布
腰支
-
描述:
一苏成功被青花嫂第一次领到凌水湾枣园来收枣,秦枣女愣愣地看了他半天。那衣裳穿得实在提里镗啷。格子衬衫是扎在裤腰里面,但没扎平整,里一半,外一半,后腰支起一个包;前开门的裤口褶皱着,系错了一个扣;一大嘟噜钥匙,大圈套着小圈,小钥匙连着大钥匙,用一个破旧的红布绳系在裤腰上。腰带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似乎折过,被发黑的红色尼龙丝绳缀上了,针脚横七竖八。脚上是破旧的懒汉黑布鞋,后跟没提,踩压
-
中年的愿望(外一题)
-
作者:
粟子
来源:
飞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往前走
踩压
就这样
活着
枣林
给你
我爱
红布
腰支
-
描述:
栗子 人到中年,最怕花开,因此喜欢早春。准确地说,是喜欢从草泛绿到花未开的这段时间。在北方,就是从惊蛰到清明的一个月的时光,中间跨过叫春分的被忽略的节气。在这段时间里,植物的力量见乎隐,显乎微,在不经意间,万物生长有序。在田野、森林变得拥挤之前,在清凉到燥热之间,有一段适合人心的缓慢过度,最能安慰中年人的空虚。 中年人走在人生的中间,就像站在半山上,上下左右都能看到。中年人已经没有大红大紫的故事,像早春的花,孤零零地、纤纤细细地开着,只要有几片绿叶相伴,就是一片难忘的风景。在中年,早年那些不曾落地的故事,早已是明月前身,不思量,自难忘,不影响中年人一年年从头再来,对下养儿育女,对上养老送终。 中年人抒情的时候,只在酒后;中年人想起自己的时候,只在失眠的夜晚。想起来的,也像是早春的故事,很冷很凉,由思念和伤感构成,就像花还没有全开,经风一吹,就纷纷扬扬地掉下来。 中年人对父母的衰老和死亡已经有心理准备,对子女的前程没有任何把握。又因为承上启下,担着三代人的责任,所以凡事都委曲求全,方圆并用,以守为攻,每天都像在打一场无声的仗。 中年人最自尊,吃得了苦,受不了气,没有拍别人肩膀教训人的资格,也不想让别人拍自己的肩膀。 中年人不知道周杰伦,以为《菊花台》是酒;中年人没有小资情调,从不会自己去咖啡馆喝什么卡布其诺,也不买哈根达斯。 中年女人花叶失色,不化妆也敢出门,偏爱红衣服,听到别人说自己看上去很年轻时很矜持,不再猜测是爱慕还是怜悯,像春花庄严凋落,没有风韵,有风度。中年男人省吃俭用,存钱就想买车买房娶儿媳妇,和年轻女子说话,声音会温柔许多,如果有女孩子过分接近,马上又会很警惕。中年人性别模糊,开始向色即是空过度。 中年人倦看风月,却没有倦看名利。人到中年,童年青年时受过的所有教养都已经体现出来。教养决定人生,中年正是决定人生成败的时候。官场得意的人最忌贪赃枉法,想想现实人生背后天道忌满的大原理,应该早做功成身退的打算。平民百姓,最忌心灰意冷,要知道,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也还是玫瑰。如果穷得只能插一支玫瑰花,就让这支花开在有阳光的窗口,在小景象里一样能找到人生的乐趣。 中年人的梦想,是想补此生缺少的课程。比如说,最想有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而不一定是和自己一起承担责任的人。最浪漫的事,是和这个人一起躺在向阳的山坡上晒太阳,听鸟鸣,观山景,关闭手机,让自己暂时不在服务区。中年,最想和这样一个人,在一个农家院子里,燃柴引火,不像马致远“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那样风雅,只做一碗素面,再用粗瓷蓝花老碗盛上,调上红红的辣子,蹲在晌午阳光下的墙角,稀里糊涂旁若无人地吃,吃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会心。中年时,最想有一块田,不大,一分足矣,只种菜,不种花,茄子辣子西红柿,想种什么种什么,想吃什么自己摘,种出来的油菜有香菇的味道,种出来的黄瓜,在裤子上蹭蹭就能吃,不卖,不施农药,也不管收成丰俭,够自己吃就行。 中年人由儒及道,不再轻信经典,最想成为田园诗人,心中唱着陶渊明守拙归园田的歌,人生向晚,向桃花源,向白云流水,向禅。 中年人的人生,很像是老子理解的人生,经历了曲折迷离之后,如梦初醒。老子微笑着说了五千句话,我只记得一句: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这正好说的是中年人站在人生的半坡上,上不去,下不来,身居事中,不能原地休息,正是进退两难的时候。 中年人喜欢早春不仅仅是因为怀旧,怀念青春年华,也是因为草未绿花未开时,有如人之初的憧憬。 树的意义 春风从树梢上吹来,树从灰白中走进路人的视野。与浓艳的花相比,有句话最适合写树: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土耳其作家奥尔良·帕慕克的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实际上是一部哲学著作,包含对哲学所有问题的思考。其中有一句话说树:我不想成为一棵树本身,而想成为它的意义。陈丹燕的一篇散文《来世我愿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中,说来世想长在托斯卡纳的绿色山坡上,俯瞰人间过往,不动声色。因为树没有责任,没有感情,不会伤心。与帕幕克不想成为一棵树,而想成为它的意义相比,陈丹燕的智慧比较平易近人。在这些文字里,树非树,而成了一个哲学要点。成为一棵树的意义,这句话会让每个人都心照不宣,却也很难说明白。 站在山下时,满山遍野的高低不同的树,会让人感觉山迎面倒下,让人生出想往后退的恐惧;踏在岁月积累成毯的枯叶上,那种又腐又香的气味,让人不由得小心翼翼;即使坐在林中一棵倒地的枯树上时,也不能悠然地点一支烟,喘一口气。对于树,我一直怀着一种畏惧,特别是古老的树,山中的树。那些看上去自由地生死、无意识的生命群体,绝对有自己的规则。树集中到一起时,就像城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聚集在一起,突然就有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任何生命都是有内心的,表里是否一致,就像鱼与庄子的关系一样难以确定。树本身并不能总结自己的精神,它的意义是人类赋予的,而人类又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释大自然的。在城市中生活得疲于奔命的人类,很希望自己能成为大自然中的一棵树,像树那样站在那里风吹不动,视而不见,像树那样自然而然地活着。 印度《奥义书》中这样写树:其生命由自我弥渗,明亮滋润,敷荣华,挺然而立。 这应该就是树的真实,是树的内在意义和审美意义。 只是,自然永远也不能成为人类复杂矛盾的精神的归宿,就像人和树并不拥有共同的内心。从潘多拉的手打开盒子起,人类用欲望把自己填充得太满,不是一下就能倒空的。而对于一棵树的赞美和向往,也只能停留在艺术的境界,就像现实与理想之间隔山听歌。 很多人想成为树的意义,不是指成为每一棵树,而是有目标指向的。比如我,如果来世一定要成为一棵树,我不想成为一棵遗老般的银杏,不想成为一棵风雪中的灵松,不想成为蓄着千行泪的斑竹,不想成为果实累累的任何一种果树。成为这些树都太辛苦,我不想有年轮、风霜、情感、果实之累,我就想成为故乡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我喜欢槐树的枝、叶,还有槐花,花的形和香。枝桠曲折,叶子圆润,大小适中,花不红,不大,是那种中国古瓷器的白,有一点青花的淡青,永远守着泥土的院子,青砖的平房,人字形房顶上青色的瓦,还有我和祖母在一起的童年阴凉,花一年叶一年地过日子。故乡院子里的那棵槐树,已经成为我心中的一个神。我知道人们为什么把槐树叫国槐,因为槐树最像中国人,朴素,中和,最怀土,最自然。 我就是这样理解树的意义的。杜甫诗云: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我想,流浪多年的人都想成为家乡的一棵树吧。静守家园,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不再做多余的梦。尽管居家的日子会消磨时光,但在我们这一生中,又想走多远?想做什么? 我现在住在城市边缘的一个小院里。在二十年前,这里还是典型的田园风光,阡陌纵横的苹果园,苹果树下长着青青的麦子,我曾和大学的男女同学一起在树下捡拾掉在草丛里的青苹果。从学校步行到这里,大约半小时的路程。没有课的下午,我们在这棵树下走走,那棵树下坐坐,说着那个年龄的爱怨故事,看着西山的晚霞落尽,然后起身回去。那时候,身后的城市没有现在这么喧闹,这里的宁静也不觉得难得。二十年过去了,这里已经没有果园和田地、菜畦,新开辟的工业园区和名字时尚的居民小区将大片的绿地覆盖。我就住在一个小院里,离地面有五层楼高,从窗户里望出去,看不到一棵树。所以,我常常惊异路边的树叶是什么时候掉光的,来年的春天树又是何时泛青的。 所以,能成为一棵故乡的树,对于失去故乡的我们来说,也是很难实现的梦想。 最终,我想,成为树的意义,对我们来说,只是提供了一个开悟的机会,一个参照体。要真正懂得树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是很难达到的境界。而我们只要像树一样,守住自己脚下的土地,守住根,守住本分,在看上去最平凡的意境中,也许就有某种意义掩映其中。 责任编辑 子矜
-
诞生诗歌的心灵故乡(外一题)
-
作者:
申林
来源:
飞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往前走
踩压
就这样
活着
枣林
给你
我爱
红布
腰支
-
描述:
申林 因为曲折,所以坚定。因为艰难,所以坚守。因为苦涩,所以珍惜。因为感恩,所以有诗。 年轻的心长着翅膀,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漂泊。扎着马尾的脑袋,总是颠簸着太多的蓝天梦想,挥发着无尽的青春活力。唯一缺少的,是对生之俱来的马尾根部的留意和关爱。就像曾经的少不更事,肆意挥霍着青春,而很少认真审视她叶脉上那一线经络,一道流痕,一丝绿意,以及那一份薄愁。来不及喁喁私语,淡淡回忆,就在行色匆匆中把她夹进可能此生再也不会翻看的旧书里,以珍藏的名义,永远尘封于书楼一隅。然后,以生命的名义出发,寻找下一个出口。 然而,悲伤还是从长满裂痕的青花瓷里悄然溢出。 幸而这片异乡土地,多次不经意间洗涤着我的灵魂。 那个夏夜,晚风凉爽。在友人的陪同下,驻足这座城市广场的音乐喷泉。喷泉并非没看过,依然是万千姿态,和乐起舞。不同的是喷泉边驻足的人们,三五为群,对影成双,或注目仰望,或惊喜雀跃。那水幕之下的流连,那流连下的放松,放松下的笑语,笑语里的放浪,在久违的感动中顿生出闹中取静、静中有闹的冥冥向往。那种闹,是一种市井的真实,是心跳和脉搏的回响,是人生之俱来的焦虑的释放;那种静,或许别人没有在意,而我听到了。 突然间,多年拼搏和劳碌郁积于胸的憋屈和烦恼,在孩子们恣意、无邪的爽朗笑声中,在情侣携手尘缘的甜蜜里,在喷泉的迭宕起伏间,烟消云散!心底陡生一份柔软,随这喷泉,化作千道秋水一弯新月……呵,多美的一首诗…… 朋友也常约我去这座城市的大夫山森林公园漫步。这里不收门票,不分贵贱,任何人都可随意进出,自在流连。自由徜徉在数百种植物和花草之间,与120多种鸟类闲庭碎步。就着碧绿如玉的千亩水面,飘荡思绪;任随飘渺千仞的风筝,放飞心情;与静水深流的水草,低吟浅唱。不知不觉中,仿佛闯进静养灵魂的牧场。“随意挥写,得大自在。”是的,让生命像河水一样,随风雨波澜起伏娴静自在地流淌成一种静美、一种舒展。你会发现,生活狭小的暗流在自然的疏通中逐渐敞亮开阔,以致因悟而通,美之鱼就是这样慢慢在并不清澈的河水里,畅游…… 俨然回到故乡写就的诗篇。 所谓故乡,是否就是无论你与她的距离多远,而心从未偏离?抑或是茫茫大海中那若隐若现的精神桅杆?而事实上,所有的故乡原本不都是异乡吗?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驿站,而现实中的故乡,应该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栖居情感的地方吧。就像你心甘情愿地跟着相恋很久的人,一起走入的那个家,无论是豪宅还是蜗居,都是你最依恋的地方。 于是,常常在假日的黄昏里,让飘逸的秀发飞扬,和着音乐的节拍,用眼角的细纹弹奏起平凡日子的琴弦。在“回家”的萨克斯声中,抚平心灵的疲惫;在熟悉的水乐舞中,唤醒麻木的神经。我知道,这是一道家常的晚餐,一杯清淡的茶水,但,让心有了回家的温暖。纵无拈花一笑的观音圣水的神秘和神奇,却能医治来自浮华世界的暗疾。 记得有一则故事,一位国王在巡视国家粮仓时,将最宠爱的王妃送的结婚钻石金表丢失了。国王下令随从必须在自己的结婚周年纪念日酒会的凌晨之前找到。找到者受到重赏,并将他心爱而美丽的小女儿相嫁。否则全部处以极刑。悬于头上的利剑和巨大的诱惑,让国王身边的随从们疯狂地找寻,他们找遍了角角落落,甚至连粮食都翻了一遍,始终没有找到。粮仓主管的儿子得知这个消息,偷偷溜进粮仓。他静心谛听,忽然听见细微而清脆的滴答滴答声,原来那只金表就藏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小男孩不仅救了父亲和大家,还成为国王未来的新驸马。 人心就像气球,被不断吹入的欲望与名利充斥扩张着,让我们忘了可以用耳朵聆听,用心感受。和故事里这个孩子相比,我们的心灵,缺少的正是这种单一和宁静。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面前,我们会因找不到成功的出口,而盘旋于欲望的碾盘周而复始地转圈,像热锅上的蚂蚁。日复一日,最后不但失去方向、趣味,甚至连自我也不复存在。此时,我们多么需要重新找回曾经丢失的“天眼”——简单的心、平常的心… 曾深深感动于欧洲旅行时,“蓝天的蓝/多像母亲凝望的眼神……”是的。当蓝回归于蓝天,当云朵舒展成云朵,简单回归到简单,幸福回归到幸福,当心回归到爱,那是多么单纯的美好,多么醉人的快乐!而我们,总是脚踩两只船,一只载着欲望,随波逐流;一只驶向内心,于矛盾和彷徨中挣扎,终难破茧化蝶。 空既是色,色既是空。简单的回归,才能心底无私,了无羁绊,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生命其实就是一而再的轮回,像北美落矶山脉粉红色的三文鱼,无论如何,都要历经大江大河,搏命向家的方向回游,出发的目的,是为了无憾地归来!为了这一回归,我曾经舍弃了华丽的光环和丰厚的待遇,而毅然转身。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哪个乡呢?“此心安处是吾乡”。番禺,或许就是这样的地方。 南国番禺,改革的前沿,火热的土地。走在路上,惊鸿一瞥,日新月异。我不排斥这种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和与时代融合的接口。没有了这些,我们或许根本没有资格和底气谈论形而上的精神和灵魂的故乡。 置身其间,可以体验分秒必争的现代感,感受着时代的发展,聆听着心跳的频率,领悟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可贵,以及必须前行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无疑是一种隐喻,一种启迪,更是一个座标。它仿佛在用自身的方式真实地告诉你,人生如登山,童年的你是从山脚开始爬山,成年后的你是在向山脊跋涉。我们每个人都是攀登者,必须兼备足够的勇敢、坚毅、小心、敏捷,否则,你就不可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人生需要这样的智慧,活在路上,就必须在山路上前行。只是有一点,我们应当时时观照心灵,叩问自我,适时适当放飞心灵,活出自我。 去过许多以赌名世的城市。那里灯红酒绿,挥金如土;而当地的百姓熟视无睹,安分守己,安居乐业。许多人正因为深受嗜赌而倾家荡产的前车之鉴,透悟“不赌即赢”的朴素道理,因而主动远离赌场,过好自己的日子。这样的心安,是比归隐田园更可贵的“随遇而安”,是超脱现实的“心安理得”,是相安无事的“安步当车”。是的,生活在都市,无法远离水泥、工地、倾轧、算计、虚假、冷暖。但是,“君子不器”,我们同样可以在喧嚣与芜杂中找到静谧的空间——“不赌即赢”。喧嚣名利之上,还有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詹姆斯·希尔顿在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香格里拉”:人与大自然和谐相生,多种宗教并存,多种民族共处;那里的寺庙金碧辉煌,寺内园林典雅,中外藏书丰富,早晚乐声悠扬……显然,这不仅仅是一个景观,也是一种意境,更是一亩心田,西方行者心中的桃花源。 我无疑也是一个幸运者。在我所选择的这座城市,深闺里藏着这样的静地——远离工作场,这里一座又一座花园般的小区居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他们早出晚归,但珍惜生活;这里的花草并不归整,但生长自由;这里的楼房并不高耸,但是环行跑道人车分离;这里的车辆并不高档,但是人们的脸上挂满微笑。忘记打伞,邻居会主动借给你;钥匙忘带了,隔壁人家会请你到家小坐……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我所理解的“香格里拉”,更多的或许是寻找一片安心立命的“道场”。我选择了异乡都市,首先接受了这里的纷繁,而在纷繁背后, 也努力和这座城市一起经营着“一个景观,也是一种意境,一亩心田”,“迷时师渡,悟时自渡”,无师自通,这大概也是我多年偏居番禺的彻悟吧。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佛日: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是的,我问佛,佛说:人生就是一种修炼。很多的很多,不需要明白。修炼也似乎就是静静的微绽,听风,看雨,醉月,寻诗。槛外心情槛内家。绝望之为虚妄,勾勒一线希望。这就是诗,是完成了物质之外的诗,或许,也是一种力量。 感谢生命。 感谢过程。 感谢这个诞生诗歌的异地故乡。 重庆雾疗 雨雪霜雾,独不喜雾,盖因曾经患过“恐雾症”。 少时,怕雾就像怕黑。因为它总阻隔我的视线,让我无端产生被围困的压抑,被隔绝的孤独。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清晨,在漫天浓雾中爸爸送我上学。我在顽皮的蹦跳中不知怎地一个闪失,松开了爸爸的手,跌入漫无边际的白纱帐里。弥天的迷雾,欲拨无影,欲推无形,无可依托的我不禁惶然恸哭。结果还是爸爸伸出大手穿过雾,安抚了我的惊慌和迷惶。由此落下“恐雾症”。因此,在我的脑海里,
-
服装色彩与影片情节表达的关系
-
作者:
杨洋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侯孝贤
情节内容
《红高粱》
服装色彩
视觉冲击
历史文明
艺术形式
人物形象
艺术元素
《卧虎藏龙》
-
描述: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本身涵盖了多样且复杂的艺术元素,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戏曲、文学、服装等,这些元素之间相互配合最后通过影片的画面并在声音的烘托下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一部成功的电影离不开各种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服装是电影作品必不可少的艺术元素和表现手段,它既是电影画面艺术效果的展现,同时也是展示影片中历史文明、社会风俗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
-
顾长卫的电影世界
-
作者:
暂无
来源:
电影艺术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电影学院
《黄土地》
张艺谋
绘画基础
边走边唱
外国电影
冷暖关系
《霸王别姬》
国际电影节
-
描述:
顾长卫的电影世界受访/顾长卫访问/李尔葳《中国银幕》记者时间/1994年3目地点/北京亚运村顾长卫寓所素描·油画·光线·色彩顾长卫和他的绘画李时下你是中国电影摄影界的大腕人物,最近你又入围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你作为摄影师或摄影指导拍摄的电影屡屡在国际影...
-
创新,还是退守——关于张艺谋新片《我的父亲母亲》的另一种声音
-
作者:
孔朝蓬
来源: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伪浪漫主义
《我的父亲母亲》
张艺谋
叙事方式
电影风格
张艺谋电影
爱情绝唱
艺术形式
电影艺术
-
描述:
一只青花瓷碗、一口古老的水井、一匹织进爱慕的房梁红、一种明媚、清纯的笑……演绎了一段山村女孩招娣和城里来的骆老师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并因其无言的质朴和执著的坚贞,被誉为“世纪末的爱情绝唱”,这就是著名导演张艺谋在世纪末推出的新片《我的父亲母亲》。影片刚刚上映便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富有东方温情的神韵获得了一片掌声,并且被称为是张艺谋艺术成就的又一个飞跃,艺术风格走向成熟的又一标志。但如果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本片,就会发现在如诗如梦的精彩画面和那个如诉如歌的爱情故事背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