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语文】搜索到相关结果 940 条
-
诗的经典
-
作者:
任晓文
来源:
语文新圃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文
《氓》
许穆夫人
实验中学
研究性
女子
背影
《诗》
《诗经》
杜十娘
-
描述:
诗的经典,当然便是那部流传千古的《诗经》。对《诗经》最好的评价,前人已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是的,无邪,朴素,欢悦,悲悯,百味杂糅却又清新曲雅,玲珑剔透,不愧“经典”二字。
-
绝唱
-
作者:
张峥
来源:
语文新圃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志摩
字里行间
层云
海宁
洋房
故居
人生
吟诵
再别康桥
光亮
-
描述:
一篇《再别康桥》使我遇见了志摩,也爱上了志摩;一部《人间四月天》令我体味了志摩,也感触了志摩。于是在假期我与好友一起拜访了徐志摩故居之海宁小洋房。光亮人生一句“他唱,直唱得旅途上到处点上光亮,层云里翻出玲珑的月和斗大的星”,在我嘴里被反复地吟诵着。这正如志摩那短暂的生命,
-
礼品
-
作者:
王苹
来源:
语文新圃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茶具
自然天成
祝贺
酒具
艺术韵味
礼品
考究
朋友
多余的
妻子
-
描述:
一个朋友准备结婚,我和妻子商量送一件礼品以示祝贺。手头有两套一模一样的酒具,我打算送去一套。妻却说:“送那套茶具吧!”这套茶具小巧玲珑,做工极为考究,透着一股自然天成的艺术韵味,是我的钟爱之物。我说“:酒具多出一套,留着也没有用处。”妻说:“把自己都感到是多余的东西,拿
-
两尊雕塑
-
作者:
刘燕敏
来源:
语文新圃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校徽
中学
苏格兰
大陆
清教徒
大理石
美洲
集资
明信片
雕塑
-
描述:
纳尔逊中学是美国最古老的一所中学,它是第一批登上美洲大陆的73名清教徒集资创办的。在这所中学的门口,有两尊用苏格兰黑色大理石雕成的雕塑,左边的是一只苍鹰,右边的是一匹奔马。300多年来,这两尊雕塑成了纳尔逊中学的标志。它们被刻在校徽上,被印在明信片
-
辞海漫笔 《喀秋莎》谁译得更好
-
作者:
盛海耕
来源:
语文新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阅读
语文学习
学习方法
《喀秋莎》
-
描述:
盛海耕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卡秋莎站在峻峭的河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这支歌,我国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人都熟悉,许多人会唱,爱唱。现在,他们已经是老人了,但听到这支歌,还会浮想联翩,引起亲切的怀旧之情。即便是现在的青年人,恐怕也会有不少人喜爱的吧? 这是支苏联歌曲。歌词是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写于1938年的一首同题诗,1939年,作曲家勃兰切尔为它配上了曲。 一开始,这支歌并没有流行。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寇长驱直入,逼近莫斯科。7月中旬的一天,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仓促开赴前线。在送行的人群里,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一群女学生唱起了这首歌:“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姑娘们用这首爱情歌曲为年轻的战士们送行。小伙子们心情的激荡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含泪向姑娘们行了庄严的军礼,在歌声中奔赴前线。几天后,在极为惨烈的第聂伯河阻击战中,这个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但他们毕竟狠狠打击了号称“飞毛腿”的德国最精锐的一支装甲部队,为苏军组建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此后,《喀秋莎》的歌声就伴着战争的硝烟,从莫斯科飞扬开去。在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在前线,在后方,在整个苏联,到处传唱着这支歌。 这支歌旋律优美、明快、流畅,洋溢着青春活力;美丽、矫健、多情的农村姑娘卡秋莎则成了苏联青年男女忠于祖国、忠于爱情的象征性形象。 一支完美的歌,曲要好,词也要好。两者缺一,就是遗憾。《喀秋莎》的曲,在苏联,在中国,都是一样的:词,却因翻译水准的差异而颇有高低得失之别,值得研究,以为借鉴。 《喀秋莎》原诗五节,首尾两节相同。我们就以这相同的一节来作个比较,看看谁的译作更好,好在哪里。 苹果花和梨花在开, 雾游泳在小河的上头, 卡秋莎向河边走来, 那河岸很高又很陡。 这是黄药眠先生(1903-1987)的译文,见之于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伊萨柯夫斯基诗选》。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卡秋莎》最早的中译?如果是的话,那就是“开拓有功”了。由于译得早,翻译艺术难免有些幼稚。“在开”,是一种静止状态,显不出果树开花的生气,读来颇觉生硬。“游泳”,也译得太拘谨。俄文“游泳”一词,有“游泳、漂浮、浮动、浮荡”多种含义,译为“雾在游泳”,缺少诗意。 苹果花和梨花已经开放, 河上的薄雾轻轻地荡漾, 在这高而峻峭的河岸上, 走来了卡秋莎姑娘。 这是蓝曼先生(1922-)的译文,见之于伊萨柯夫斯基的诗集《和平颂》,1954年由新文艺出版社印行。这样泽,诗味浓多了,基本上做到了“信、达、雅”。只是,我觉得还“雅”得不够一点,似乎尚未臻于文采斐然的境地。 本文开头所引的,是塞柏先生的译文。我以为,它把原诗的韵味创造性地传达出来了。它删去原诗的“苹果花”,只留“梨花”,使想象中的视觉形象更单纯、更集中、更鲜明。“开遍了天涯”也译得好,因为原诗中苹果树和梨树都是复数,两株是复数,千株万株也是复数,所以完全可以这样大胆地夸张。“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使人想起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恰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意境辽阔而美丽。“雾”译为“轻纱”,轻纱而又“柔曼”,神形兼备,诗意葱茏,与卡秋莎姑娘的美好形象在情调上、意境上相吻合。“峻峭”本身就有“高”的意思,所以“高而峻峭的河岸上”不如“峻峭的河岸上”简洁顺口。“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和“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一样,也是神来之笔。原作只讲卡秋莎走到河岸上,同时也带来了歌声,并未形容歌声是怎样的。译者用“好像明媚的春光”这一优美的比喻来形容卡秋莎的歌声,非常贴切地表现了姑娘的妙龄青春、蓬勃朝气、开朗性格以及对边防战士的爱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成功的翻译是“再创造”,塞柏先生的译文可以说是再创造的一个范例。 我把塞柏的译文放到黄、蓝两位先生的译文后面来欣赏,以说明我国译诗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因为我无端地觉得塞译在后,黄、蓝二译在前。但到底谁前谁后呢?手头没有资料,一直弄不清。2005年,我有幸结识了俄苏文学专家蓝英年先生。我写信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回信说:“塞柏即沙可夫,上过莫斯科中山大学,后任延安鲁艺副院长。塞在四十年代就译过《喀秋莎》,起码1949年以前我就会唱这支歌。塞译在蓝泽、黄译之前。”如此说来,在黄、蓝、塞三位先生中,塞柏即沙可夫先生(1905-1961)该是最早翻译《喀秋莎》而又译得最好的人了。 顺便谈一谈《喀秋莎》中三个词的翻译。一是“柔曼”。塞柏把“柔曼”译成“柔漫”,其实没有“柔漫”这个词。“柔曼”可解,“柔漫”则不知所云了。二是原作明明是讲喀秋莎走出家门来到河岸上,黄药眠、蓝曼都译成“走来”,塞柏却译成“站在”,这就把边走边唱、开朗活泼的姑娘的动态形象固定成一尊凝眸远眺的静态雕塑了,与全诗的意境不协调。三是这首歌第四节的第一行,说“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心中怀念纯朴的姑娘”。“姑娘”前面那个形容词(定语),原文有单纯的、简单的、朴素的,粗糙的、纯朴的、有点傻的、普通的七种含义。黄药眠译为“天真的姑娘”,显然不妥。蓝曼译为“朴素的姑娘”,接近了原作。塞柏译为“遥远的姑娘”,离原文太远。我意译为“纯朴的姑娘”最理想。 最后想问个问题:薛范先生(1934-)也译过《喀秋莎》。我手头没有薛先生的译著,只从网上看到过薛先生的译文。但薛先生的译文与塞先生的译文一模一样,对的一样对,错的一样错。网上的音乐节目,只要提到《喀秋莎》,那歌词几乎全是“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而歌词译者,有的署名薛范,有的署名塞柏。这是怎么回事?
-
大佛的鼻孔
-
作者:
林清玄
来源:
语文新圃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匠
远近驰名
小孩子
林清玄
佛寺
衣服
人人都
佛像
普度众生
雕塑
-
描述:
有一位雕塑佛像的工匠,他的手艺远近驰名。 当他为一座佛寺雕刻的佛像落成的时候,附近几里的人都跑来观礼,人人都为那座佛像的庄严伟大而赞叹不已。 只有一个穿着脏衣服的小孩,一边挖鼻孔,
-
青春不需要偶像
-
作者:
戈非
来源:
语文新圃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指引
生活
偶像
崇拜对象
少年
火焰
老年
心灵
雕塑
精神
-
描述:
偶像是什么?偶像是苍白的完美,是失去活力的雕塑。人们以为偶像可以树立在心里,成为精神的支柱,指引生活的方向。人们以为偶像总是与青春相连,总以为少年无知、中年冷漠、老年沉寂,偶像可以在青春热情上进的火焰里发出光彩。然而错了!偶像是崇拜者对自己现实的逃避,
-
精神家园 雕像
-
作者:
梅桑榆
来源:
语文新圃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像》
阅读
语文学习
学习方法
-
描述:
梅桑榆 雕像是人间一大景观。被世人制成雕像,供之廊庙、立于街头,是了不得的荣誉,非普通人所能享。 大凡被人矗立雕像,供奉瞻仰者,无不非凡卓越,有常人无法企及之处。释迦牟尼与耶稣,已成神圣,高坐于寺庙,挺立于教堂,领受大众的香火、信徒的敬仰,自不用说。许多并未成神成圣者,如领袖,如政客,如将军,如英雄,如文学艺术家……也被世人雕塑成像,或顶礼膜拜,或崇之敬之。其中有些被立雕像者,既无显赫的身份,也无杰出成就,但却有一种值得大众学习、尊崇的精神。一个国家若无雕像,无疑是一大缺憾,若无值得矗立雕像的人物,那就不仅是缺憾,而是可悲了。 雕像,虽然只是某人肉身的替代品,是其精神的体现物,但受人尊崇的程度却大不相同。且不说被立雕像者生前的身份地位、社会贡献,仅看其能否给人带来福祉,或能否让人以为可以带来福祉,便可以看出其受尊崇的程度,差别何等之大。释迦牟尼因其有赐福人间的神力,故其雕像前香火鼎盛,终年不绝:而那些虽在某一领域取得卓著成就,或为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者的雕像,若不被普罗大众认为与他们的幸福有直接的联系,或是于虔诚祈祷之后,可以受其庇荫,得其惠泽,是很难领受一柱香或一束花的敬献的,菩萨那怕立于深山高岭的寺庙之中,仍会有成千上万的香客前往跪拜:而那些立于街头或公园的雕像,人们却大多望望而过。我每观那些广场街边的雕像,想其一年四季立于露天,栉风沐雨,顶霜冒雪,不过是城市的一种点缀、一处风景,心中便升起一丝怜悯之意。有的雕像,无人维护,上面落着厚厚的灰尘,质为铜铁的,则锈迹斑斑。几年前,我参观吴敬梓纪念馆,见立于院内的吴氏铜像,头上竟有鸟的遗物,其迹灰白,一道从额上垂下,直至眉宇间,一道从额旁延伸,垂至眼角,左肩上也有一滩秽物,身上的片片绿锈,使其长衫显得肮脏不堪。室内的坐像,也满是灰尘。我不禁暗想,纪念馆如此疏于管理,不但有碍观瞻,而且是对先贤的不敬。被世人矗立雕像者,多已不在人间,即使伟大如佛祖释迦牟尼,或“至圣先师”孔子,生前也未被世人矗立雕像,遑论远不及其伟大的大师、名人。当然,也有人还活着,便被世人矗立雕像,敬之如神者。明朝奸宦魏忠贤在世时,便有许多官员为他建祠立像,敬之拜之。祠堂为祭祀亡人所建,由于魏宦仍然活着,其祠故称之为“生祠”。当时,魏忠贤生祠遍天下,各地官员,为向魏宦献媚,竞相比赛,务求豪华壮观,结果是“穷工作之巧,攘民田墓,伐人树林,……其上食飨,一如王公。像以沈香木为之,眼耳口鼻手足,宛转一如生人。腹中肺肠皆以金玉珠宝为之,衣服奇丽”,“每一祠之费,多者数十万,少者数万,剥民财,侵公帑,伐树木无算”,开封官员为了建祠,竟拆毁民房两千余间。不过,好景不长,崇祯帝朱由检即位之后,下令将魏忠贤发配凤阳,后又派人逮捕治罪,魏宦白知必死,上吊自杀,尸体被人千刀万剐。魏忠贤遍及全国的生祠尽被拆除,其雕像也全部销毁。安徽涡阳高炉酒厂老总刘俊卿,到朝鲜平壤旅游之后,见金日成的高大铜像矗立于广场,状及雄伟,陡生效仿之念,回国后,斥资70余万,在厂里为自己竖起一座两层楼高的雕像,高举巨手,面带微笑,做伟人状,向群众招手致意。不料,刘某后来竞贪贿事发,被判死缓,那座矗立四年的巨像,也被职工愤然推倒。 由此可见,一个人是否值得矗立雕像,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大凡靠暴政、欺骗或权势,而不是靠世人的敬仰与怀念矗起的雕像,一旦人亡政息或被世人看清其真面目,抑或落马垮台,其雕像便轰然倒塌,中国如魏忠贤、刘俊卿,外围如斯大林、萨达姆,可谓古今中外,概莫能免。
-
新称说语中的表情色彩
-
作者:
姚汉铭
来源:
语文研究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修辞意义
褒义
情感色彩
表情色彩
改革开放
客体
感情色彩
贬义
新词语
-
描述:
“语言的意义可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三大类”。从某种意义上说:词义是“词的语言形式与其物体内容之间的联想”。因此词义中往往缠裹有修辞意义,包括词的情感色彩。关于词语的感情色彩,传统的说法是褒义、贬义和中性。事实上,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异常丰富的。“生产的增长、科学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明的进步,整个时代脉博的跳动都在语言的词汇中得到反映。”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产生的新词语中,表情色彩更是五彩缤纷。我们从搜集的4475个新词语中摘录了具有明显感情色彩的新称说语228个,试析如下。
-
《观巴黎油画记》详析
-
作者:
文可义
廖镜进
来源:
语文园地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修辞意义
褒义
情感色彩
表情色彩
改革开放
客体
感情色彩
贬义
新词语
-
描述:
《观巴黎油画记》详析
<
1
2
3
...
83
84
85
...
92
93
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