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沙之聚
作者: 张抗抗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声   山脚   莫高窟   月牙泉   沙漠   游戏   敦煌   沙子   雕塑   音乐  
描述: 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我明白,却不能说。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人说在清朗干爽的风天,傍晚时分,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之城。
《三国演义》作者雕像在山西落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场   三国演义   中国古典小说   清徐   铜雕塑   山西大学   罗贯中   县政府   仪式   山西省  
描述: 据中新社消息,2010年1月7日,山西清徐县政府在市区贯中广场举行罗贯中铜像揭幕仪式。中国古典小说大家罗贯中的后人与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大学等学者、专家在此迎接一代大师的"回家"。据悉,刚刚落成的罗贯中雕塑通体为
观察力培养例谈
作者: 韦启金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力   青年农民   福建漳州   兴趣   目的性   引导学生   佛像   观察力   雕塑   观察生活  
描述: 平时我们叫学生观察生活,大多也是停留在口号式,没有给予观察的钥匙。真正的观察必须有个条件:观察要有目的性。引导学生观察要有目的,还要持久。另外,要有兴趣。有这么一个传说:福建漳州有座古庙,庙里有座佛像。雕塑这座佛像的艺人雕塑好后,大人竟没有谁能挑出毛病来,可是一个小孩无意看了一下,就立即指出佛像鼻孔小,手指头粗,挖鼻孔时手指头伸不进去。为什么这个小孩能很快看出这个毛病呢?是因为他平时有挖鼻
手:思想的延续
作者: 王传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美   身份   高潮时   古希腊   描写   性格特征   雕像   思想   维纳斯   雕塑艺术  
描述: 举世闻名的古希腊美神维纳斯雕像,是古希腊雕塑艺术高潮时期最成熟的完美杰作。她以健美、匀称、圆润的身姿,自然、柔和、流畅的线条,典立凝视,充分体现了女性美,被人们赞誉为美
花季是多雨的
作者: 汪炜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遗忘   花瓣   灵魂   风景   花朵   多雨   散落   绿叶   意韵   雕塑  
描述: ~~
把握事物特征寄托合理寓意
作者: 林国清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体事物   思想感情   艺术家   寓意   事物特征   中心意思   相似点   寄托   写景状物   白杨树  
描述: 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都是为了表现怍者的某种志向,抒发某种感情和表现某种特定的主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艺术家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塑,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写物寓意”也正是这个意思。这类文章,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抓住它的特征,表现出与之相似或相近的中心意思和思想感情,阐发其中深刻的道理。
雕塑完美自我
作者: 何玉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迟疑不决   转化为   王寿昌   金刚石   浙江诸暨   雕塑家   关键区   摩擦力   偏向力   本质区别  
描述: 雕塑完美自我
造型艺术的悲壮美与悲剧教育
作者: 白秀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段   悲剧冲突   心理准备   悲壮美   审美教育   塑造艺术   人格教育   拉奥孔   造型艺术   应试教育  
描述: 由应试教育向人格教育、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虽然这一转变具体实施起来会遇到许多困难,其过程也必然是长期的曲折的,但又是非转变不可的。在人格教育、素质教育中,美育是一个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方面。本文讨论造型艺术的悲壮美及其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以期为教育观念的转变贡献绵薄之力。 造型艺术主要是指雕塑、绘画、建筑等作用于枧觉的艺术,它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在造型艺术中,悲壮美具有独特的、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父爱如山
作者: 许舒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卷   向着天空   黑发   湖北荆门   小时候   期待着   有过失   小不点   性格   雕塑  
描述: 父爱如山
从『喻之多边』谈喻体的选择
作者: 彭启廷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选择   成语   喻体   多边   气涌   比喻修辞   相似之处   本体   泰山   相似点  
描述: 我在中学任教时,有位学生拿着“有眼不识泰山”、“气涌如山”、“恩重如山”、“稳于泰山”、“铁证如山”、“寿比南山”和“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等七个带“山”字的成语问我:“老师,你在讲比喻修辞格时,反复强调喻体和本体之间一定要有相似的地方,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否则就不贴切。而这七个成语中,都用“山”做喻体,这个喻体和七个本体是不是都有相似之处?比喻是不是都很贴切呢?”“都有相似之处,而且都很贴
< 1 2 3 ... 29 30 31 ... 92 93 9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