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走近元青花绽放的背后
作者: 杨俊艳   来源: 收藏·拍卖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融会贯通   元青花   游牧文明   记忆   伊斯兰文明   成吉思汗   东西方文化交流   蒙古汗国  
描述: 803年前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汗国和738年前由其孙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为亚洲通向欧洲开辟了畅通无阻的道路,使这一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蒙古游牧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传统汉文化在此时融会贯通。
清帝王堂名款瓷器
作者: 刘伟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乾隆时期   清代   圆明园   道光皇帝   故宫博物院   文人士大夫   文献记载   粉彩   瓷器   康熙皇帝  
描述: 堂名、斋名一般是文人士大夫的居室之名,这种风气在清代尤为盛行。据《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一书记载,当时有据可查的斋名、室名就有数千个。清代帝王也常将自己居住的地方冠以书斋、堂名,以明其志、抒其怀
记一件青花五彩螭龙纹碗
作者: 赵磊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壁   龙纹   内壁   装饰效果   纹饰   明代   造型   葫芦   菽园杂记   青花  
描述: 青花五彩螭龙纹碗,口径18.6、足径7.6、高8.1厘米。敞口,弧腹,圈足,口沿呈八曲花瓣状并施以一圈酱釉。与一般盘碗不同的是,为使花瓣状造型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美观,此碗在
我与明代青花瓷
作者: 胡雁溪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收藏家   中国古代文明   纹饰   明代瓷器   新闻记者   重要内容   民窑   中华文化   中国古陶瓷  
描述: 我是个新闻记者,在国内唯一的一家全国性华侨报纸——华声报工作,业余生活中,我爱好中国古陶瓷的收藏与研究。听起来新闻记者和古陶瓷的收藏与研究似乎不相干,其实恰是新闻工作促使我和古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江西高安窖藏元青花与釉里红瓷
作者: 杨道以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花瓷   收藏家   中国古代文明   纹饰   明代瓷器   新闻记者   重要内容   民窑   中华文化   中国古陶瓷  
描述: 江西高安窖藏元青花与釉里红瓷
“到此一游”古今谈
作者: 王重旭   侯会   来源: 国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人   家长   如来佛   西游记   孙悟空   少年   涂鸦   小说家   黄鹤楼   埃及  
描述: 有个南京少年随家长出国旅游,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涂写"丁某某到此一游",引来国内广泛批评,据说孩子和家长已经道歉。孩子说,因看《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指上题写"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才有
鎏金竹节熏炉
作者: 李军   来源: 国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人   家长   如来佛   西游记   孙悟空   少年   涂鸦   小说家   黄鹤楼   埃及  
描述: 1981年5月,陕西省兴平县豆马村的村民在平整土地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器物——鎏金竹节熏炉。这个熏炉精雕细镂,通体为铜铸,外表鎏金,造型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亭亭玉立,富丽端庄。它的制造工艺之精湛,让考古专家们惊叹不已。 在鎏金竹节熏炉的底座上,镂雕着两条蟠龙,蟠龙仰头张口,恰好衔住竹节形柄。竹柄分五节,寓意为节节高升。竹节顶端刻有3条蟠龙,龙头托着炉盘,盘上浮雕着4条漫游于波涛之中的游龙。
生前身后名:明末清初徐渭传记发微
作者: 彭志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渭   编撰者   士人心态   徐渭传记   尚奇重情   笔法  
描述: 渐渐发展成一股风潮。今择选明末清初八种徐渭传记为观察窗口,研习传记文本构成及情感逻辑,着重切入点是编撰者的三类身份。八种徐渭传记有文传、史传之别,刻画传主笔法亦有工笔或白描、叙述或议论、彰显或隐匿之分
引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孩子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章   记叙   《引路人》   孩子  
描述: 有一篇题为《引路人》的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叫柯蒙的孩子.原本聪明伶俐.可3岁时因一场火灾致使眼睛失去了光明.父亲也不幸丧命。柯蒙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几年过去.从前开朗活泼的他渐渐变得沉默寡言起来.因为看不到五彩缤纷的世界.觉得自己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了负担.他忧郁、伤心.
在哪里惩罚他们
作者: 樱桃   来源: 孩子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章   记叙   《引路人》   孩子  
描述: 充满温情的隔离角 在英国做代课老师时,我走访了不计其数的学校,多数学校对孩子的惩罚手段基本是一样的,那就是“暂时隔离法”。曾经我也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只有剥夺孩子玩耍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权利,让他们感觉受挫,他们才会听话。可后来慢慢发现,实际效果和我的期望背道而驰,孩子的不良行为不但没有改观,相反还变本加厉了。为此,我很困惑。 一次,我去一个私立学校上中文课。学校小巧玲珑,却五脏俱全,每个班级布置得像家一样温暖,孩子也个个彬彬有礼。
< 1 2 3 ... 357 358 359 ... 363 364 36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