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余旭鸿作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文化交流   艺术创作活动   展览馆   学士学位   高校毕业生   抽象表现主义   作品   油画   研究生班  
描述: 余旭鸿艺术简历1975 生于浙江开化1998“中国-塞浦路斯学生三人作品连展”“中德文化交流-Appld与抽象画展”参加法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德布雷在杭艺术创作活动1999 获“台湾李仲生艺术基金会奖
环境雕塑的空间意识
作者: 班石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态   文化趋向   环境雕塑   材料   空间意识   表现形式   题材   环境艺术  
描述: 、形态、材料以及表现形式.都是由特定的空间条件和人的空间意识决定的。因此,环境雕塑的设立,必须建立在以空间意识为基础的条件上,才能有效地把握空间、表现空间,才能将雕塑融入到整体的环境中去.营造一种氛围、创造一种意境、表达一种文化趋向,使环境适应人的各种文化的精神要求。
融入·超越的二极重构——试读李象群的雕塑艺术
作者: 赵萌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品格   西藏   肖像   直面人生   外表   雕塑家   中国人民   近二十年  
描述: 的个性和本色艺术,同样留下彪炳史册的辉煌建树。历史选择的公允性,或许正在于此。作为当下中国雕塑界一位举足轻重的代表性人物,李象群的雕塑艺术所取得的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自然在中国当代雕塑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
论陶瓷艺术表现文学题材的途径
作者: 余宾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特征   文学题材   表现   陶瓷艺术   内容  
描述: 论陶瓷艺术表现文学题材的途径
理想·泡沫·消亡·涅槃——质疑中国现代公共雕塑艺术情结
作者: 周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涅槃   公共雕塑   现代性   象征性表述   表现主义   雕塑家   艺术情结   公共意识   生态美学  
描述: 艺术情结呢? 从现象上看,这种“情结”的表达方式我理解为如下几种:1表现主义情结——往往是政治欲求与商业利益的象征性表述;2、理想主义情结——以雕塑思想代替政治理想,改善城市公共物质环境和提高社会秩序及道德水平;3、纪
漫谈达利与二战后西班牙雕塑概况(下)
作者: 邢啸声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达方式   艺术风格   艺术价值   艺术事业   西班牙   价值观念   雕塑艺术   审美标准  
描述: 在二十世纪上叶,加加略、冈萨雷斯、毕卡索和达利等人,在雕塑领域大胆创新。这一势头在二战后的西班牙,得到令人想象不到的发展。 抽象雕塑获得异乎寻常的发展,成为与具象雕塑分庭抗礼的大潮,受二战后西班牙雕坛的独特现象。 作为这一独特现象的标志,便是爱德华多·奇伊达(1924年生)的出现。奇伊达是学建筑出身,却对雕塑发生强烈兴趣。初作尝试,便出手不凡,以其简约但却传神的男女人体而令人叹服。但他随即转
发展与回归——城市发展中的公共艺术理念
作者: 王中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动态表现形式   可持续发展   开放意识   文化品格   城市文化   文化底蕴   艺术化   城市设计   城市建设   公共艺术  
描述: 引言 20世纪末世界发展最快的城市都集中在东亚及东南亚,而这些地区发展最快的城市几乎都在中国。可以说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大跃进”时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状况。但是,纵观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事实:“经济充满活力的城市不等于是健康的城市”。 “大跃进”是一把双刃剑,大发展往往伴随着急功近利,
肖像雕塑创作的真实性
作者: 杭间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世纪坛   肖像雕塑   真实性   表现手法   历史文化名人   处理手法   郭沫若   雕塑家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文人  
描述: 中华世纪坛近期推出了“中华文化名人雕塑”中首尊创作完成的塑像《郭沫若》雕像,雕像的推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对雕塑的创作反映的意见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赞同意见:认为雕塑家创作的郭沫若很有民族气节、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人的骨气,
辉煌的色彩交响——《沙耆油画作品集》序
作者: 范景中   来源: 美术之友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沙耆   作品集   凡·高   艺术家   表现主义   绘画主题   强烈动人   精神疾病   精神病患者   油画  
描述: 的幕后,艺术家本人也长期孤寂地生活在精神病院和乡村农屋。这时期他的一些绘画主题表明,他经常要对付的最可怕的敌人就是始终盘旋在内心的忧郁情绪,这种情绪常常使他想到古老的时代。例如,想到神话中的特修斯和阿里阿德涅,那时高傲的英雄赢得...
雨夜,观何多苓素描
作者: 钟鸣   来源: 美术之友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素描   艺术家   现代主义   表现形式   绘画   温柔乡   作品   音乐性   事物自身   油画  
描述: 能集中何多苓先生的素描画付梓传播,足见出版者还是有眼光的。画家手里最容易失散的,便是那些蕴成大作的草图素描类。画家跟作家一样,领略了创作过程的全部激情与喜悦后,有了完美的艺术成品,感情便移到那上面去了,而曾有过的残篇断简,随手画下的支离破碎的草图,技术熟稔的素描,大都因为不太珍惜而随岁月的流失而流失。其实,这些手稿草图类很有用。一来可以作为艺术家酝酿其大作而使心灵变化万端的资据,虽不尽臻于完整,但却有着原始的真实性,极少矫饰,故能见其性灵,窥其天赋。歌德早期许多亲笔手稿都是一挥而就,他曾把幸存的《葛兹·冯·伯利欣根》初稿拿给别人看,韶秀而挥洒自如的书法,整页不见修改痕迹,让观者大为叹服。他和波德莱尔、莱蒙托夫、普希金一样,都喜欢在手稿上画些素描,既为后人提供了额外的信息,也为书籍装帧提供了有趣的材料。原稿的另一用途是弥补可能的丧失。作家艺术家完成自己的作品,有时要隔上相当长的时间,完全有可能在最后,因为草稿的丧失而改变初衷,甚至放弃,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化的一大损失。如果马克思·勃罗德真的遵嘱,把他朋友卡夫卡的手稿付之一炬,那我们今天就休想读到《城堡》和《诉讼》了。如果列奥纳多·达·芬奇不遗下一点他的札记,谁能...
< 1 2 3 ... 17 18 19 ... 20 21 2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