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时代精神 民族气派──读《中国城市雕塑50年》
作者: 李松   来源: 美术之友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碑   民族气派   雕塑作品   人民英雄   景观雕塑   雕塑家   时代精神   城市雕塑   现代雕塑   纪念性雕塑  
描述: 时代精神 民族气派──读《中国城市雕塑50年》
建设部领导俞正声、赵宝江对北京绿化工作提出要求
作者: 王修君   来源: 中国园林杂志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广场   城市中心区   绿化工作   俞正声   建设部   空气的净化   河道整治   绿化规划   精品工程   绿化隔离带  
描述: 是北京的风景线 ,旁边的道路和绿化建设要配套 ,要尽快做好 ;三是绿化精品工程 ,规划水平和设计水平要进一步提高。西单文化广场的设计赞扬的少 ,批评的多。绿化、建筑、雕塑各方面要综合考虑 ,要广泛招标
一代画风寻底蕴 钟灵毓秀青绿处:写在“一代画风”丛书出版之后
作者: 亦言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精神   中国艺术   时代气息   中青年   时代特征   表现形式   中国画   画风   艺术创作风格   山水画艺术  
描述: 当今,中国艺术家在本世纪的艺术创作风格样式上已与世界性的艺术创作风格趋同相吻合,追求个性张力的释放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含义已经与艺术本体的探索融合,体现在作为时代气息反映的艺术价值趋向,无论是油画
现实主义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作者: 汪诚一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现实   历史原因   苏联美术   政治形势   国际国内环境   西方现代艺术   输入极   现实主义精神   繁荣与发展   中国美术  
描述: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经过两次重大的冲击,一次是50年代至60年代初,俄罗斯和前苏联美术的大量输入极大地影响并推动了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历史原因,这种影响发展迅猛并一度成为一统美术界的主流派。 第二次是80年代以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国门大开,西方现代艺术以其浩大的声势大举进入中国美术领域,出现了现实主义与众多流派共存并荣的百花竞放的局面。 应该说这两次冲击对中国美术的繁荣与发展都起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我对俄罗斯美术的再认识
作者: 冯法祀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巡回画派   俄罗斯   基本功   现实主义精神   素描教学法   自然主义   美术创作   巡回展览画派   美术作品   徐悲鸿  
描述: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我和俄罗斯美术结下了不解的情缘。那是1934年夏秋之际,徐悲鸿先生从莫斯科访问展出归来后,带来一大批俄罗斯古典及巡回展览画派美术作品的印刷品,其中有伯留洛夫的《邦贝城的末日》、克拉姆斯柯依的《贵妇人》、列宾的《伏尔加船夫》、《萨波洛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伊凡杀子》、《突然归来》、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莫洛卓娃的流放》,瓦斯涅佐夫的《开国三元勋》等等世界名作的复制品,徐先生对画讲解,他谈伯留洛夫的《邦贝城的末日》是俄罗斯油画之始日,意即俄罗斯称得上世界水平的真正油画是从《邦贝城的
关于90年代中国油画的思考
作者: 孟宪文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90年代   20世纪   精神性   中国   艺术创作   油画  
描述: 本文着重关注“沉潜”状态下90年代中国油画存在的问题,并对油画创作中精神性匮乏这一十分普遍而且最为根本的问题展开讨论。就创作主体对精神性采取的几种态度及其创作状况进行探讨,揭示问题存在的原因,即精神性问题是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共谋下的主体策略造成的。
对雕刻比赛的思考
作者: 盛杨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化   精神活动   知识受众   表达   感情   艺术创作   偶然性   子曰   风化作用   通俗化  
描述: 101人参加。比赛的水平比前些年在河北省曲阳县举行的雕刻大赛有很大的提高,各项工作组织有序,整个大奖赛充满紧张、友好、敬业的活力和精神。 参加这次雕刻大奖赛的人大多是从美术
最后的艺术贵族陈丹青
作者: 林公翔   来源: 艺术.生活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状态   西藏   丹青   弄堂文化   艺术家   艺术气质   文明   文化古迹   油画   现代化  
描述: 从严格的意义而言,陈丹青是一位十分怀旧,全身充满了古典艺术气质的贵族,他总是活在自己的精神状态里面,总是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对生活着的世界的关照,并且时不时对记忆中那些挥之不去的逝去的美产生
雕塑家王临乙的艺术之路
作者: 沈吉鹏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本帝国主义   纪念碑   汪精卫   国民党   大禹治水   雕塑家   周恩来   学习成绩   孙中山   徐悲鸿  
描述: 王临乙(1908—1997),号黎然,是中国现代著名雕塑家、教育家。1908年8月25日出生于上海。1924年考入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曾从现实主义油画家李毅士学习素描和油画。1926年初,徐悲鸿第一次从欧洲回国到上海,王临乙闻讯后,经蒋梅笙先生介绍前往求教,受到徐悲鸿的鼓励和赏识。 1928年春,徐悲鸿第二次回国,先后在上海南国艺术学院和南京中央大学执教。此时王临乙遵嘱来到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兼做徐悲鸿的助手,并得到徐悲鸿的生活资助。
北京的城市雕塑
作者: 于化云   来源: 中国对外服务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城   纪念碑   群雕   弘扬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   城市的公共空间   硬质材料   公园   城市雕塑   光荣革命  
描述: 为六个方面:“一、展示时代的风采,二、弘扬民族精神,三、缅怀英杰先贤,四、启迪后生今人,五、浓郁文化氛围,六、开阔旅游资源。” 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也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
< 1 2 3 ... 6 7 8 ... 9 10 1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