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碑】搜索到相关结果 1034 条
-
“祖国—母亲”雕塑
-
作者:
杨黎炜
来源:
集邮博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亲形象
纪念碑
学生
前苏联
雕像
祖国
比喻
卫国战争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雕塑
-
描述:
人们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用她全部心血哺育着她的儿女,用她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心时时刻刻关爱着她的儿女。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最无私、最深厚的,同样,每个人对母亲的感情也是最诚挚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们更喜欢把伟大的祖国比喻为母亲,学生读书求学,为的是将来学成以后报效祖国母亲;海外游
-
慈祥和悦巧捷万端长安出土的北魏石佛造像
-
作者:
王长启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造像
北魏
造像碑
传入中国
弥勒
长安
佛教造像
菩萨
出土
供养人
-
描述:
王长启,曾在西安市文物管理处、西安市文物商店、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工作,从事文物工作近40年。现为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艺术品司法鉴定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兼职副教授、《收藏》杂志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古称长安,佛教自传入中国后,长安就成为佛教中心,历代留存下来的石雕像极其丰富,西安博物院收藏的就为数不少,现选择数件北魏时期造像介绍如下: 佛教来自外域,佛教造像直接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到了北魏时期,佛教造像艺术得到发展,与立体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中国传统艺术手段相结合,艺术风格鲜明。从长安出土的造像与周围地区的石窟造像看,北魏时期的佛教造像特征以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为线,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晚期至西魏末期。
-
系列从军纪念章:部日本侵华史(下)
-
作者:
张新知
关心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造像
北魏
造像碑
传入中国
弥勒
长安
佛教造像
菩萨
出土
供养人
-
描述:
十七、海军版支那事变纪念章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八一三”事变,也称“第二次上海事变”。日军以租界和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八一三”事变是以日本海军为主力,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又调集陆军主力部队增援为主。事变发生后,日本政府为激励侵华日军士气,特意由日本造币局泉友会设计铸造了一种海军版支那事变纪念章,以“褒奖”参加“八一三”事变的日本海军官兵,并与前面陆军版纪念章配套,盛放在方形盒中。 海军版支那事变纪念章材质分银、铜两种。纪念章正面是一名高浮雕全身侧像的日本军官,挎着一把指挥刀,身后背着钢盔,双手持望远镜向前方远望,背景是炮火硝烟中的上海,其身旁是三个头戴钢盔、手握机枪的日本士兵在掩体中。背面中心为一枚标有“支那事变记念”的巨型炸弹从空中投下的图案,并有三架三菱轰炸机编队正向下俯冲的图景,背景为简明地图,但东三省、台湾、海南省未在其中。图上标示出长城、黄河、长江和当时中国的北平、青岛、济南、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的位置,下面还有“昭和十二年”“造币局制”字样。海军版纪念章配有日文说明书,其内容为:“谨以此表彰我海军将土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战斗中所表现的勇猛和果敢精神。
-
石刻渊薮 翰墨津梁 走近西安碑林
-
作者:
潇父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残石
熹平石经
汉灵帝
石刻
于右任
碑林
西安
陈列
碑石
墓志
-
描述:
朋友,当你徜徉在云南石林,为着阿诗玛故乡千岩竞秀的大自然鬼斧神工所陶醉时,你是否知道,在华夏文明的摇篮、十三朝帝都的西安,也有这么一片神奇之地,这里丰碑如林,翰香远溢;佛道造像,庄严清虚;墓虎村牛,威猛驯良。这就是被称为翰海奇观、雕塑宝库
-
油画《灶头·1961》赏析
-
作者:
刘兴国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纪念碑
人的活动
创作
历史画
油画
-
描述:
上。历史画的创作立意取向是丰富的,它可以将人赋予纪念碑式的雄浑伟岸,也可以将人塑造成钢铁般的坚毅不朽,但无论如何,人最终都要具备有血有肉的真切感。这让我想到了艾玛神父在评
-
清王澍铭玫瑰紫澄泥灵芝砚欣赏
-
作者:
黄海涛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进士
常山
吏部
员外
玫瑰紫
灵芝
古碑刻
康熙
无锡
给事中
-
描述:
砚长21.5厘米,宽13.5厘米砚铭:咀无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六情。韩冬郎句。王澍。钤印:若林砚为玫瑰紫澄泥,泥质细嫩,抚之生津,呵气研磨。砚面俏雕两朵茵芝为砚池,大小搭配,活灵活现。砚背平底起浮雕采芝图,人物形象生动。手持灵芝与砚面双菌芝砚池相呼应。设计巧妙,刀法精致。
-
浅析叶毓山纪念碑雕塑的构筑性
-
作者:
罗彪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碑
美院
雕塑
-
描述:
我于2003年考入四川美院,当时教师、学生之间流传着叶毓山院长时期的很多故事,比如:美院足球纪念碑、寝室不熄灯制度等等,讲的人总是津津乐道,听的人往往入神。2009年我因为写《叶毓山雕塑研究》一文
-
走进他心灵的雕塑
-
作者:
朱明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碑
美院
雕塑
-
描述:
雕塑创作,是雕塑家一生的快事,证明雕塑家并非受困于环境,亦是雕塑家对世界的一种态度,彰显他向上、向前、向善的意愿。然而,雕塑家有幸“创作”与“实物”之间,更是雕塑家一生精彩创作的心灵体验!王梁益是潜心于雕塑创作的雕塑家,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冷静与热烈的矛盾综合体。表现有二:一方面,王梁益从雕塑创作第一天开始,处理好点线面的节奏感、构图的严谨性、形体的饱满感和完整性,便在这位搞了
-
6个男孩13只手
-
作者:
迈克尔·鲍威斯
冯振国
来源:
意林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硫磺
士兵
纪念碑
学生
父亲
英雄
战争
詹姆士
照片
雕塑
-
描述:
每年,我都会带着学生们去华盛顿旅游。我非常喜欢那里的名胜古迹,但那年秋天的出行却让我久久难忘。旅行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们来到硫磺岛战役纪念碑。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雕像,取材于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照片——
-
纪念碑、偶像、符号与公共艺术: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城市雕塑反映的社会意识形态
-
作者:
季峰
来源: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碑
偶像
社会意识形态
城市雕塑
符号
公共艺术
-
描述:
中国城市雕塑的建设发展经历了殊为重要的几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建设面貌都对应着其存在的特定历史时段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本文中,作者试图通过对各历史时段的城市雕塑形态及创作环境分析,勾画出影响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城市雕塑发展面貌的社会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