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碑】搜索到相关结果 60 条
-
1500年前的魏碑榜书之最:郑道昭《白驹谷题名》
-
作者:
相益利
来源:
东方收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魏碑
题刻
玲珑
中岳先生
北魏
石刻
题名
书法艺术
山东青州
郑道昭
-
描述:
魏碑石刻在我国书法艺术和文字研究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北魏时期任山东青州刺史的郑道昭题刻在玲珑山上的《白驹谷题名》,则堪称魏碑榜书之最。全文共19字,字径约一尺,整个题名气势博大,结构宽博,沉着端庄。
-
美国\加拿大墓葬文化一瞥
-
作者:
王万里
来源:
档案春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碑
草坪
美国人
肯尼迪
殡仪馆
华盛顿
美国历史
宗教信仰
加拿大
公墓
-
描述:
眼前是一片大树参天、芳草茵茵的绿地,其间喷泉飞溅、雕塑矗立,还有小鹿、松鼠等动物不时出没;草坪上有嬉戏的少男少女奔跑追逐,林荫下有年迈的老人悠然漫步;一对妙龄青年正在亲友的簇拥下举行婚礼,洁白的婚纱衬映着两张容光焕发的甜蜜笑脸;不远处,成片的别墅群影姿绰约、迤逦起伏……的确,倘若不是事先得知,谁又能想到呢,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竟然是美国的墓地。
-
李立三庐山忆旧
-
作者:
贺伟
来源:
党史文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瞿秋白
人民英雄纪念碑
南昌起义
领导者
庐山
天安门广场
张太雷
李立三
-
描述:
在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的8幅浮雕中,就有一幅浮雕——南昌起义,与李立三有密切关系。李立三不仅是安源大罢工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也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南昌起义就是李立三与瞿秋白、张太雷等人在庐山具体策划布署的。从1927年
-
内在/外在:阿纳尔多·波莫多罗
-
作者:
萨姆·亨特
吴雪莲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纪念碑
现代生活
卡夫卡
世界末日
意大利
艺术家
布朗库西
作品
雕塑
世界观
-
描述:
半个多世纪以来,阿纳尔多·波莫多罗(Arnaldo Pomodoro)一直在用他的雕塑深入洞悉现代生活,表达战后意大利内在的征兆、紧张以及脆弱且稍纵即逝的快乐,并将他对全球世界末日之后的关注用雕塑的形式表现出来。他50年代中期开始制作的系列作品,如此与众
-
英国的十大怪
-
作者:
韩小蕙
来源:
心理咨询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碑
大城市
墓地
居民区
石棺
中小城市
十大
英国
-
描述:
一是墓地设在居民区中:无论是首都伦敦那样的大城市,还是在卡迪夫、布里斯托、雷丁、巴斯等等中小城市,你在大街上、小巷旁,就经常可以看到某个教堂周围,环绕着大大小小的墓地,里面不规则地放置着石棺和石碑
-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
作者:
欧阳杰
李若梦
来源:
西南民兵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人民公园
纪念碑
交通建设
抗日战争
川军
成都市
社会团体
中国人民
-
描述:
7日立于成都市老东门城门内,后在1965年因交通建设而拆毁。1 989年8月1 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在万年场二环路口重建了"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2007年8月15日,纪念碑又再次迁址到成都市
-
政治图像与社会记忆:纪念性雕塑的毁坏与改变
-
作者:
殷双喜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图像特征
毁坏
民族
社会记忆
集体记忆
纪念碑性
雕塑家
美术作品
纪念性雕塑
-
描述:
纪念性雕塑不仅仅有出生的辉煌,也有属于它的中老年的这种疾病和消失的问题。雕塑在传统上是被看作一个纪念碑的逻辑,雕塑家的作品一般都会具有一种永恒的愿望和企图,因为他采用的材质大部分都是具有永恒性的材质
-
作为历史事物的纪念碑:从沈阳《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群雕》到长沙《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看历史语境的变迁
-
作者:
皮道坚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风格
橘子洲
时代气息
沈阳
组织形式
雕像
青年毛泽东
纪念碑性
毛泽东思想
雕塑
-
描述:
首先我说一下,纪念碑和纪念碑性的雕塑显然不是一个概念,我认为长沙《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像》不是纪念碑,而是一个纪念性的雕像。沈阳的《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这样一个纪念碑,碑座正面
-
华宁陶
-
作者:
陈泰敏
王庆久
汪大伟
来源: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器
陶瓷造型
洪武年间
景德镇
华宁
云南省
功德碑
滇中地区
民国后期
工艺
-
描述:
华宁陶
-
奇特的墓碑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墓碑
艺术作品
艺术家
展览馆
雕塑家
领导人
评论家
赫鲁晓夫
-
描述:
1962年12月1日,马涅什展览馆内,一片肃静。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正在漫不经心地观看艺术作品。当他看到一位雕塑家的作品时,便讥讽道:“一头毛驴用尾巴也能画得比这好。”侮辱顿时像座大山一样,压着雕塑家的心。他终于忍不住,发出了质问:“你既不是艺术家也不是评论家,凭什么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