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画传】搜索到相关结果 31 条
-
东西方绘画传统对当代油画创作的一点启示
-
作者:
司思
来源:
大舞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传统
油画创作
油画
-
描述:
在时时处处强调创新的今天,我们不应忘记创新的根基在于对传统的传承。特别是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在进行油画艺术创作时,不但需要继承西方绘画的传统,更不能,忽视中国传统对于我们深入骨髓的影响。
-
写意性:未来中国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接点
-
作者:
潘公凯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笺
似与不似之间
杜尚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现代绘画
绘画传统
中西方绘画
中国绘画
中国油画
写意性
-
描述:
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我觉得他说的倒还不是"像""不像"的事情。其实古人对似与不似的问题早有定性,明代屠隆说:"非高于画者不能以似不似第其高远。"(《画笺》)那么,这个"高于画者"是什么呢?就是画至化境。这一点还得从"自然"说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自然"可不是指艺术所模
-
神采为上的魏晋南北朝美术
-
作者:
陆云达
来源:
半月选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艺术实践
民族大融合
造型基础
外来艺术
洛神赋图
绘画题材
绘画传统
女史箴图
画中
-
描述: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学艺术获得巨大成就的时代。佛教的发展和魏晋玄学的兴起,对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绘画题材范围扩大,艺术家们对绘画功能的认识有了新的转变。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上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予以充分的肯定。工艺美术和雕塑在民族传统式样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艺术形式,呈现出一种承上启下具有融合性特征的新气象。
-
文人画传统中的工笔因素
-
作者:
麻元彬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人画家
中国文化
工笔画
文人画传统
审美情趣
宋元文人画
中国绘画
人生理想
墨戏画
中国文人
-
描述: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种文化和它诸多艺术现象的产生、发展和继承,必需从它广阔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中寻找答案,从艺术家的生命哲学、人生理想、价值判断取向以及审美趣味研究中去寻求答案。中国绘画,一开始都是为了表现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审美精神,审美理想,以及审美情趣。而后,在具体的画体、画题、画风中表现出它的特殊性所在。 “天下有道而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和“内圣外王”等等,作为最初中国文人的人生理想,并希望在短暂的生命岁月中,使
-
深水区的流淌写实
-
作者:
王基宇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厂
叙事时间
罗中立
沿海地区
靳尚谊
黄敏
文化园
绘画传统
南皋
中国油画
-
描述:
展览:黄敏个展黑桥村:一种微观叙事时间:2014/10/25-2014/12/3地点:在三画廊(北京·南皋路塑料三厂文化园)油画被正式作为一种革命资源引入中国自康有为始,此前无论宫廷洋画师还是沿海地区外销画,都没有带来撕裂古今的革命意义。而康有为所强调的油画品质即是"写实",在清末知识人看来,引入油画,并非中国画缺美、缺善或缺真,而是缺作为一种政治感性的"实"。今天看来这或许是对西方绘画传统的简化或误读,但所谓西学中取,中国油画以自身对西画之理解为用,而以中国历史前途为体,这本就是正当。
-
感觉的形象
-
作者:
汪民安
来源:
缤纷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机构
布面油画
外在现实
四川美术学院
文力
绘画传统
可见性
画中
私人收藏
油画系
-
描述:
赵能智1968年生于四川199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异常活跃的四川画派艺术家之一作品被海内外美术馆艺术机构私人收藏现工作、生活在北京、成都这些脸,这些身体,都剥去了皮,它们暴露出来的是肉。赵能智全力以赴地在画肉。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对身体的表达层出不穷。怎样表达身体?人们有时候画肢体,画动作,画表情,画器官(尤其要画眼睛),画身体的可见性部分,画身体的外在现实,画身体的表面性。只有赵能智在画肉,画皮
-
微媒体时代的中国油画及其传播——以要力勇“拟象”油画传播为例
-
作者:
李华秀
来源:
中外文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传播
要力勇
微媒体时代
“拟象”油画
-
描述:
微信为非官方艺术家带来福音,使它们突破艺术品传播的陈旧模式以最低成本获得观者赏鉴,为自己也为艺术找到一条生路。要力勇“拟象”油画因适恰于微媒体传播的各种条件、满足了观者的审美需求而在短时间内得到中外微友的大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微媒体时代是“拟象”油画的时代,“拟象”油画是微媒体时代的幸运儿。微媒体与“拟象”油画合谋正在掀起一场美学“革命”。
-
邓枫
-
作者:
邓枫
来源:
艺术沙龙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风格
表现空间
绘画语言
工笔重彩
艺术沙龙
多因素决定
绘画传统
风格定位
绘画色彩
敦煌壁画
-
描述:
风格随着创作进程在变化,有新的尝试,更要不断进步。《艺术沙龙》:个人创作风格的形成往往是诸多因素决定的,也是个人审美的综合体现。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邓枫:是的,我同意这个观点。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绘画语言的方向是工笔重彩,至今仍在不断地探索中。我们都知道,现代工笔重彩画是由中国传统工笔重彩发展而来的,是传承中国绘画传统并在现代文化和审美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新画种,它与敦煌壁画一脉相承,并从敦煌壁画中汲取了色彩的营养,拓展了重彩艺术的表现空间,使得重彩画在当今时代大放异彩。我由宋画入手,工笔画深受宋画启发,从绘画色彩、风格定位与
-
中国工笔画的写意性思考
-
作者:
江溶
来源:
艺术沙龙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风格
表现空间
绘画语言
工笔重彩
艺术沙龙
多因素决定
绘画传统
风格定位
绘画色彩
敦煌壁画
-
描述:
工笔画的"意"在四个层次:一是"写其意蕴";二是重视"象外之意";三是强调主观抒发;四是善于将意象与笔墨的审美性完美结合,讲究笔意与空白的有机结合、虚实相生,讲究意蕴含蓄的传递。对于中国工笔画的写意性这一问题,在创作之初,工笔画作者对其考虑得较少,更多地是关注描绘对象的准确与否,也就是形似的问题,还无法顾及到形神兼备。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审美取向的提高,形似已无法解决创作中多元素需求,这就自然把目光转向了中国画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写意画,企图从中发掘并利用其精华。其实,中国工笔画的写意性一直伴随着中国绘画历史进程而发展。"写意"是相对"工笔"而言的。虽然"工笔画"这个概念与称谓在中国绘画史上出现较晚,是对应"写意画"而产生的专用名词,此前也无写意画之说,但在中国画发展历史中,工笔画扮演着
-
王大濛:雕塑笔记
-
作者:
大濛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工活
似与不似
笔断意连
艺术理念
行草书
绘画传统
中国写意画
艺术创作
艺术语言
艺术元素
-
描述:
我的雕塑创作,来自早年学习木工的经历,木工的工作是与空间、体积相联系。制作一件条案,首先考虑构架、木料的粗细、线脚的处理、材料的选择。训练眼力是木工的基本功。木雕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