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员】搜索到相关结果 682 条
-
他们·异画
-
作者:
林洛
虚镜游灵
来源:
今古传奇(奇幻版上半月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郑玄
丹青
内务
公安
问道
地下室
女官员
数据库
松柏
油画
-
描述:
江彬:《他们·断桥》中的主人公,因天赋画作《断桥》而家破人亡,为了报仇,开始设计种种阴谋。(详见《奇幻》2008年10B)第一章江彬走出淋浴房的时候,已经精疲力竭了。一连工作了三天三夜,他几乎都没合眼,总算是解决了"悬浮高速列车危机"。又匆匆驱车五个多小时赶回东京家中,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他随便冲了个澡,困得要命,只想倒在床上睡一大觉。
-
许还山 第三只眼里的世界
-
作者:
韩勋
来源:
金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摄影器材
摄影专业
照相机
学生
第三
表演艺术
西安电影制片厂
演员
作品
世界
-
描述:
在影视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呼之欲出。一个演员,常年在摄像机面前"被摄影"。一个演员,工作之余拿起照相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就展现在他的眼前了。许还山说,照相机就是他的第三只眼。
-
幽深清远 旁出一枝——唐苑小记
-
作者:
小可
来源:
金秋·中年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队长
煤窑
大庆
农业学
纪念
社员
革命派
大寨
小队
木板
-
描述:
的古树,头顶一大蓬鲜润的枝叶,在雨水的洗礼中变为一片浓郁的墨绿,颇有俄罗斯油画的意味。我停在树旁,小心地捏了捏一片肥厚的叶子,询问工作人员,是何树种,答日:皂角树!只知过去的人曾用皂角洗头,却不认识皂角
-
功夫在诗外一一浅说“画意摄影”
-
作者:
暂无
来源:
金秋·中年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队长
煤窑
大庆
农业学
纪念
社员
革命派
大寨
小队
木板
-
描述:
文/姚泽芊 任何体裁的艺术作品,都是以表现真、善、美为主旨的。可以作这样的比喻:“真”和“美”,就像是艺术创作战场上的两翼阵地。而就具体某一件作品来讲,却往往是偏重于某一个方面,或者以美见长,或者以真取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正像中国唐诗中的“诗仙”和“诗圣”之别,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风格全然不同,然而价值却无法相互取代。正是这种现实和浪漫的交汇,共同把中国占代的诗歌艺术推上了人类文化的巅峰。 在摄影艺术领域,仍然也是这种状况。把“真”和“美”推向极致的作品,都会以其无与伦比的震撼力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摄影是一门以记录功能见长的艺术,因而纪实摄影就理所当然地占据了这一领域的主导地位,闻名于世的纪实摄影作品,如《胜利之吻》、《饥饿的苏丹》等不胜枚举;闻名于世的纪实摄影家,如布列松、马克·吕布等,也是层出不穷。而长期以来,以“美”取胜,把“美”推向极致的摄影作品,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我国极左思潮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认为这种摄影作品形式精美而内容空虚,只是玩弄光影,搞些风花雪月之类,体现了小资产阶级的闲情逸致。 我国这类摄影最突出的代表,要数兴起于上世纪3 0年代香港的“沙龙摄影”。其特点就是在艺术上精雕细琢,达到“画面T净、色调优美、构图完善”的境界。这种类型的作品,亦被人称作“画意摄影”。其代表人物,就是蜚声于国内外的香港老摄影家简火福、陈复礼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于上世纪8 0年代首次举办《港澳艺术摄影展>,他们的艺术成就才逐渐被内地摄影家们所了解,所认识,进而受到推崇和追捧。 平心而论,香港的“沙龙摄影”或许有它的不足之处:追求唯美,闭锁于象牙塔之中,关注社会现实不够。但他们在艺术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却是不容忽视的。欣赏陈复礼和简庆福先生的摄影作品,你会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其一,他们的作品创造美感,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其二,他们的作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外来的艺术形式具有了浓厚的东方神韵。 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他们在摄影艺术上的勤奋和探索之外,与他们都具备深厚的艺术素养有关。没有文学、美术、甚至音乐、舞蹈等方面深厚的素养,要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是绝然不可能的。 简庆福先生从来就与美术有着不解之缘。他在上世纪40年代,曾跟随刘海粟、张充仁大师学习油画和雕塑,和著名画家程十发是同窗学友。他的摄影作品,自然从绘画中吸取了不少营养。1980年,他首次在上海举办影展,刘海粟先生便对他的艺术成就作了允分的肯定,赞扬他的摄影有画意,不愧于学习美术出身。刘海粟评价说:绘画像摄影死路一条,肯定画得死板;而摄影能像绘画那么美丽,就成功了。 画意摄影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陈复礼,同样有着深厚的美术功底。他自幼喜爱绘画和中国占典诗词,然而生活漂泊动荡无缘专修,因偶然的机缘拿起相机后,这种对艺术的追求从摄影中喷发了出来,一发而不可收。 然而,“画意摄影”的真髓,绝不是对绘画作品的简单模仿,而是要和美术家一样,用独特的眼光领悟自然,领悟生活,进而用自己独特的工具和技法加以表现。关于这一点,简庆福先生作了如下精辟的论述: “今天,我们讲吸取美术、绘画的营养,不是再走模仿的道路,而是从艺术处理的内在规律上借鉴适合摄影的东西。我比较喜欢西欧印象派画家,但我并不去重复他们的画面,只是从他们的画里寻得启迪、领悟神韵。如:我从马蒂斯那里学习动感的节律,从而来处理好被摄体的瞬问和影调变奏;从梵高那里我又看到了色彩、笔触和情绪表达的关系,这也就启示我在摄影色彩处理时摆脱平庸和冷漠。从莫奈和雷诺阿色彩中明白了作者的主观加工,融会贯通到摄影时,使我懂得用光用色要大胆体现自我意识…… 正像写诗功夫在诗外一样,画意摄影的底蕴,也完全在于创作者深厚、全面的艺术修养。 要创作出一幅完美的画意摄影作品,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具备较高的后期制作水平。 后期制作,从来就是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二十世纪世界最著名的摄影大师之一、美国的摄影家布莱恩·亚当斯,是从事音乐出身。他从自身的体会中总结出这样的观点:拍摄是作曲,后期是演奏。再美妙的乐曲,也得通过演奏来使之得到升华,达到完美的境界。 在过去胶片时代,要拍出完美的作品,也需要有高超的暗房技术,如局部减光调整反差、多底组合、中途曝光、色调分离等等。现在到了数字摄影和电脑处理图像的时代,强大无比的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又给这类图像的处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无限的可能。 这种变化在初始阶段,令一些老摄影人十分反感,认为这是技术冲击了艺术。再加上一些负面效应的显现,如“羚羊”、“广场鸽”等图片造假现象的出现,使一些人的认识进入了另一个误区,一提后期制作就涉嫌造假,似乎PS成了造假的代名词。 其实,传统暗房和现代的电脑制作一样,都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己,新技术的应用,只会给我们的艺术创造带来更人的方便,让我们摆脱繁琐的传统技术,集中精力搞艺术上的探索。对于这项技术,简庆福先生也作了这样的评价: “电脑的图像处理能量很人,但不可乱用。我还是那句话,要用我们的头脑指挥电脑,在美学思想指导下使用数码图像的处理技法。我不人喜欢用电脑来制作荒唐的场景、玩弄些超现实的图像游戏。我追求美和真的结合,在保持现场感的前提下利用电脑加工,尽量做到完美而不露‘马脚”’。 自从数码图像技巧加入摄影后,我们摄影创作的思维也要多样化。过去只是拍摄单幅画面,只在现场寻找构图完整的景物,放弃有缺点的瞬问画面;如今当然还要抓取一步到位的好画面,但多了一条电脑再创作的路,对于不够十全十美,但还有可取之处的被摄景象还是值得去拍摄,随后再补充拍摄某些素材,以备电脑制作时运用。这样摄影家除了有甲.一瞬间思维外,还需要建立复合再创作的思维,也就是在拍摄时发挥更人的想象力、投入更细致的观察和发现。尤其在拍摄多画面素材时,摄影家必须考虑未来画面的整体统一,对于入镜景物的透视、受光、成像虚实和色调冷暖等都应求得和谐……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数码技术的应用,给摄影艺术,尤其是以表现美为主要追求的画意摄影,带来了多么深刻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画意摄影和纪实摄影也逐渐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自上世纪60年代初,陈复礼先生提出“写实和画意结合”的艺术主张,弘扬“以写实为经、以画意为纬”的创作方法,并已受到广泛的响应。在他们的倡导下,香港的“沙龙摄影”也已经逐渐走出了象牙塔,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向着一个全新的高度攀登。 喜爱摄影的老年朋友们不妨深入了解一下这一重要的摄影流派,多多观摩一些简』火福、陈复礼等老先生的摄影作品和其他一些画意摄影作品,人家一定会感到眼前一亮。如有可能,也应该学习一下电脑处理图像的技术,在拍摄好风光照片的基础上,调动起自己的艺术积累,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图片来。
-
工笔人物仕女画法
-
作者:
暂无
来源:
金秋·中年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队长
煤窑
大庆
农业学
纪念
社员
革命派
大寨
小队
木板
-
描述:
文图/洪波 1.铅笔稿 起稿时从整体出发,抓住仕女的特征、气质,注意处理好仕女衣裙线条的疏密,以及方向感。铅笔稿是仕女画的初稿,一定下功夫整理好,尽可能做到形神兼备
-
老来收藏莫“冲动”
-
作者:
钱国宏
来源:
金秋·中年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队长
煤窑
大庆
农业学
纪念
社员
革命派
大寨
小队
木板
-
描述:
口文/辽宁·钱国宏 有句小品台词说:“冲动是魔鬼。”这句话用在老年人收藏行为上,也很有借鉴意义。 收藏是一种高雅的爱好,受儿子的影响(他在一家民间收藏协会里“高就”),退休后,我也迷上了收藏。经过几年的收藏实践,我不仅体味到了其中的乐趣,也悟出了一些“道道”一一我认为:老年人从事收藏活动一定要“理性”,切不可犯“冲动”的毛病,凭感情用事。 一是要“术业专攻”,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通吃”。收藏领域广阔,所涉及的门类众多,而且每一个门类均有其广博的学问,如国画就分水墨画、墨笔画、彩墨画、工笔重彩画、白描画等多种。作为老年人,最好不要因为“晚来收藏,时不我待”而眉毛胡子一把抓、黑白不论都收藏。这种“老虎吃天”的收藏行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会使老年收藏者陷入尴尬境地。因为老年人财力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多领域的收藏,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博古通今,钻研多个门类的收藏知识,正所谓“样样通,样样稀松”。所以,作为老年收藏爱好者,最好根据自己的喜好、财力、精力等因素去确定适合自己的收藏方向,实行“术业专攻”,“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样做,既省钱、省力,又便于深入钻研,也使老年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感知文明,享受收藏本身所赐予的无穷乐趣。 二是要摆正心态,不要因一时冲动而盲目“捡漏”。“捡漏”是藏家最盼望、最推崇的一件事,作为收藏爱好者,谁都希望自己的收藏经历中有过几次“捡漏”的幸事。有些老年人更是因为收藏多年未捡过“漏”而心存焦急。但是,随着时下收藏活动的日趋广泛,收藏队伍的不断扩大,收藏市场上出现了很多高仿品,以“捡漏”为诱饵去赚藏家的各种骗局也应运而生。因此,老年收藏爱好者一定要摆正自己的收藏心态,不可持有和抱定“搞收藏一本万利”、“捡漏一夜暴富”的侥幸心理和逐富心态,要学会理性收藏,凭着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去“捡漏”,否则,很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经济、心理的双重受伤。辽南民间收藏协会中有位于姓老年藏友,他“入行”后一直对“捡漏”耿耿于怀,在他眼里,似乎每个古玩市场、每个古玩地摊上都有漏可捡。去年三月,他在北京潘家园花3万多元“淘”回一件清乾隆时期的鎏金瓷碗,以为自己捡了天大的“漏”一一这种碗,目前市场售价在20 -25万元人民币,结果请方家一“掌眼”:10 0%的仿品。于老3万多元钱打了水漂,急火攻心住进了医院。“捡漏”虽好却远非人人可有,它需要机遇、学识等多重因素作后盾。因此,老年藏友,遇到“明漏”时一定要持审慎的态度,慧眼识别,玩味再三,方可做出决定,切不可因一时冲动“饥不择食”而冒险“捡漏”。 三是要量体裁衣,切忌一时冲动倾囊而藏。以备不时之需的养老钱、“过河钱”对于老年人的重要性无须多言。老年人在从事收藏活动时,尽量不要动用这笔“基金”。有些老年藏友往往见到心仪已久的藏品时,便脑袋一热,不管不顾地买下来,甚至是倾囊而出也在所不惜,必欲藏之而后快!动用“老本”去投资收藏,这种行为本身就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收藏到了升值空间广阔的真正藏品,倒还万幸,万一把钱押在了赝品上,那可就得不偿失了,不但自己晚年丢了“保险”,还影响了晚年生活的心境。我认识一位老年藏友,主集字画。一次他在古玩市场上看到一幅北宋画家燕肃的《春山图》,一见钟情,非要买下不可。经过与店主的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他取出自己存折上的所有“过河钱”外带一幅徐悲鸿小尺幅的《奔马图》,才换来这幅《春山图》。结果一年后请人鉴定后才知是晚清时的仿品。这位老年藏友顿足捶胸:多年的积蓄付之东流不说,还白白赔上了一件真品! “乱世藏金银,盛世兴收藏”。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队伍中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这支特殊的群体在浩浩荡荡的收藏大军中,以其日趋成熟的收藏理念、理性的收藏行为、广博的收藏知识而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为使收藏园圃中这朵奇葩在未来的日子里开得更艳,我把一首顺口溜赠与老年收藏爱好者,以壮行色、以为共勉: 世界大千堪把玩,理性收藏展笑颜: 怡养情致夕阳美,万里江天入眼帘!
-
攀西岳赋
-
作者:
张勃兴
来源:
金秋·中年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队长
煤窑
大庆
农业学
纪念
社员
革命派
大寨
小队
木板
-
描述:
口文/张勃兴 巍峨华山,北临浩荡之渭河与咆哮之黄河巨川,凭借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凿,形成神奇惊险名山,在中华大地独树雄姿,与黄河一道孕育了伟大中华文明之灿烂。 《山海经》记载:“华山,其高千仞,其广十里,一石也。”此山系由一巨型花岗岩构成,五座高峰有如一朵绽放之莲花,可谓莲花峰耀华夏根,千古一石定河山。据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考证:华山乃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华”、“华夏”皆因斯…而得名也。 蟾岩峋嶙,绝壁惊魂,峰峦悬崖,劲松苍森。五峰浩瀚矗秦川,预天立地耸入云。诸峰雄奇尤岿险,山势陡峭乱云纷。 高峰遥望平川,幽壑湍水流淙。峪中怪石林立,山间雾漫云腾。亿年顽砾道峻,峰峦十里烟漾。千载苍郁古柏,如雨洗濯华容。石隙诸松苍劲,峻岭风光眼穷。 峡谷溪流清澈见底,高…处处水帘飞溅。叠峻浮云竞出岫,山石蛲阙欲接天。烟霞五彩相辉映,云影天光两互兼。诸峰拔地而兀起,有如利刃巧削添。正如唐代诗人张乔所云:“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此雄峻之景观,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登临泼墨赋诗篇。至今,留有诗词碑记千篇,摩崖石刻亦越千。 追溯历史渊源,华山之得名,众多论述流传。最早述及此山者为《尚书·禹贡》篇,称其为“悖物山”,《尔雅·释山》则云:西岳之称谓,始于周平王京城东迁,与东岳泰山并称之故;东汉京城在华山以东,故称其为“西岳”焉。 历朝均有祭祀西岳之举,隆重祭祀仪式置于西岳庙大殿。古籍记载:轩辕黄帝会群贤于华山。虞舜亦曾莅临华山巡狩,而秦始皇则开巡华山之先。汉武帝建集灵宫于黄埔峪,主持祭祀封禅。东汉桓帝将此宫迁建出深山,置于渭河之南,更名为西岳庙,历代帝王均于此举行祭祀大典。上世纪九十年代,陕西省政府大举进行修建。因其规模宏大,气势恢弘,获得“北京小故宫”之称赞。 华山极为险峻,唐朝之前很少有人登攀。传说:秦昭王曾命工匠施钩搭梯,始能攀上峰巅。魏晋南北朝时,尚无通山之路,唐代伴随道教之兴盛,道士们始沿北坡,开凿出一条险路通往山间,被称为“自古华山一条路”,在世间中流传。 华山以其险峭吸引来众人登攀。山险复入险,别山仍上山,形胜拔奇峰,云雾锁群峦。莲花倚云端,高天风雨寒。山巅尤雄峻,其形奇异添。因此,人们浮想联翩:此峰似韩湘子赶牛、金蟾戏龟,那峰有如白蛇遭难。民间流传很多华山之故事。如大禹治水引黄河水出龙门,被一座大山阻难,此刻有位名为巨灵之大神前来相助,将大山劈为两半。李白之诗云:“巨灵咆哮劈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还有沉香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众多故事流传。 二十世纪以来,发展旅游事业成为世界潮流,陕西省政府利用华山之优势,开发自然景观旅游,登山游客倍增,海内宾朋留恋。 余曾多次陪同嘉宾登山游览,并赋诗多首赞之,其中《再登华山》云:“华莲呈峭峋,结伴复登临。雨霁芳菲艳,鹰风松柏钧。茫茫云媚态,缥缈耀岑身。夕彩含羞去,烟岚醉煞人。” 伟哉,伫立西岳雄,波涛渭水旋。岭岭多蟾岩,刺天天欲穿。奇险,华山!
-
自娱自乐班 我们的名字叫同心
-
作者:
山夫
来源:
金秋·中年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队长
煤窑
大庆
农业学
纪念
社员
革命派
大寨
小队
木板
-
描述:
呈献给观众。 为了使合唱晚会好看,调节现场气氛,我们还组织起了女子舞蹈队。队员都是我们能歌善舞的团员。外请不起导演,我们就自己到网上去搜索下载,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跟着学。家属就成了督导员
-
明白如话手格律诗
-
作者:
于水
来源:
金秋·中年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队长
煤窑
大庆
农业学
纪念
社员
革命派
大寨
小队
木板
-
描述:
口文/于水 诗自关睢看滥觞,汇江入海喜汪洋。 千百年来,在浩如烟海的格律诗词作品中,有许多脍炙人口、久传不衰的精品,就像“日出江花红胜火”般金光闪烁,悦人耳目,动人心魄。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明白如话,一看就懂。作者高屋建瓴,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不据经典,直抒胸臆。却以动人之真情,至理之名言,而扣人心弦,撼人肺腑,启迪警策,令人回味不已。故而“历千载而不泯,经百代而常新”。试举几例,共同欣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李白是一位伟大的天才诗人,出口成章,斗酒百篇。这首古绝就是从他口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没有奇特的想象,没有动人华丽的辞藻。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把远客思乡之情写得情深意切,刻骨铭心,耐人寻味。千百年来有着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炎黄子孙遍及五洲四海,而这首诗就是他们思乡的共同“情结”。其辐射度和凝聚力都是无法形容的。它明白如话,却发人深思,催人泪下;它单纯而简单,却又极其丰富和深刻;它不费神解,却又让人体味不尽,浮想联翩,情难自禁。“思故乡”思什么?是亲人?是山水?是童年?还是……任由读者驰骋想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众所周知,李白善长七绝,冠压全唐。这首《望庐山瀑布》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绝句,最难得的一点就是句句都有“诗眼”。不惟想象丰富奇特,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直写得空灵缥缈,出神入化,充分显示了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首句一个“生”字,便把香炉峰描绘得像仙境一般,阳光下,紫气冉冉升腾,烟霞袅袅浮动,五彩变幻,斑斓生辉。使壮观奇特的瀑布有了仙境般依托的背景。次句一个“挂”字,突出了瀑布的形象,似静似动,惟妙惟肖。第三句先“飞”而后“下”,悬崖陡峻,水势喷涌,势不可挡,一落千丈,惊心动魄。“飞瀑之下,必有深潭”,岂不引人入胜?然犹觉不足,一个“疑”字,把读者的心灵和眼球,一下引到了天上,哇!是银河从九天之上落了下去!真是出人意料,让人不觉喜出望外。虽然是夸张和比喻,但是却十分自然和真切。首句铺垫,二句破题,“挂”字形象,“飞”字生动,“疑”字空灵,“落”字精彩!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令人遐思神往。全篇雄奇瑰丽,气势磅礴,通俗易懂,荡气回肠。此诗之后,同题作品甚众,然无出其右者。 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是一首独步千古而不朽之作,家喻户晓,妇孺皆诵。全诗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在今…西永济县。登楼送目,前览莽莽中条山,千峰万岭;下看滚滚黄河,一泻千里。首句写眼中实景,二句写心中意景。虚实一体,更显气势雄浑磅礴。仅十个字便把上下、东西、远近之景尽收笔底。既有广度更显深度,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急转直上,把读者引向更高的境界。可谓用白话般的语言,画龙点睛地阐明了一个立高望远的生活哲理。发人深思,催人进取。 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情景交融,天衣无缝地用形象思维,展示了生活哲理,值得借鉴。二是全篇四句全用对偶,首联是正名对,十分工整,无懈可击。更显感情厚重,笔力千钧;尾联属流水对,自然流畅,不露斧痕。全诗意境高雅,视野开阔,出人意表,读之如身临其境,胸襟豁然。启迪人生,令人过目难忘。 中唐诗人李绅,是当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创造新乐府诗的实践者。“文章合为时而写,诗歌合为事而作”。李绅《悯农》二首,就是这样不虚为文的作品,其二诗如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用饱满的笔墨,形象地描写了劳动和丰收的景象,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和奉献的精神。第三句广而推之,但第四句却出入意料,笔锋直转,爆出另一番景象:尽管一粟变成万颗子,处处丰收无荒田,但“农夫犹饿死”!如此大的反差,仿佛从峰顶一下跌落谷底,让人不得不把卷沉思,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又是谁造成了这样的人间悲剧?答案是不需说明的。 第二首,烈日当空,炎炎如火,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浃背,忙于锄禾。千百年来不断重复的劳动场面,瞬间浓缩于镜头,继而笔锋一抖,转上餐桌,令读者在来不及收住目光的“惯性”中,猛然看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惊人之问,读到这里,哪个读者不在扪心自问:你想到这个问题了吗? 这首诗的特点,就在于通篇没有一个“情”字,但却字字含情,句句千钧!有憎有爱,旗帜鲜明。一方面是作者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无限愤懑,一方面又凝聚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极大的同情和关切。诗无疑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一首好的作品,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内容和意境,但最惹人注目的亮点,就是关注民生!这就是《悯农》常读常新的魅力所在。 不可否认,有些格律诗比较难懂,没有一定的学识真的很难理解。有人说过:“没有一个人能将《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全部理解得透彻和正确。”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无人能完全了解和领会当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心态。如:李商隐和李贺的诗虽然写得好,但比较隐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流传。但多数作品,特别是名篇名句,不但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且富含生活感悟和哲理。“动人诗句不须多”。这样的作品俯拾皆是,如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简洁明了,豪气冲天。还有孟郊的《游子吟》,苏轼的《题西林壁》,陆游的《示儿》,于谦的《石灰吟》等,都是明白如话的杰出典范。特别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乃长篇巨著,却连一个典故都没有,一读就懂。时人都以能诵能唱《长恨歌》而引以为荣呢!这样的作品想不让它流传能行吗? 欣赏、学习和创作格律诗词,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提高业余生活质量,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做人的境界和价值。
-
城里有群开荒的人
-
作者:
刘淑娥
来源:
金秋·中年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队长
煤窑
大庆
农业学
纪念
社员
革命派
大寨
小队
木板
-
描述:
了:生了虫了,明儿跟我捉虫去!要上粪了,到哪儿寻一副桶担,挑茅粪去!旱得厉害了,得想法儿浇水去!……连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也不放过,有力出力,没力助阵,男女老少齐上阵,超级总动员。 就见赤日炎炎
<
1
2
3
...
48
49
50
...
67
68
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