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像】搜索到相关结果 494 条
-
雄健浑朴 笔简意浓
-
作者:
卢忻
卢轶
来源:
文物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例失调
传统技法
单体的
菩萨立像
体躯
中国佛教
秀骨清像
隋唐文化
雕刻艺术
佛教文化艺术
-
描述:
张振铎先生作为国画界的老前辈、“长江画派”的开先河者,对他的艺术,大家行不陌生。一位从艺执教六十余年的艺术家,创作出上万幅作品的画家,研究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编辑画册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但有时候资料太多太杂,主线往往反而会变得模糊起来。既然什么都会画,什么风格的东西都收,那么主体在何处?自我在哪里呢?目前许多画家研究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贪大求全。记得罗丹说过:雕塑就是把多余的东西去掉。画家研究不也是如此吗! 白社同仁 文坛佳话 研究张振铎的艺术不妨从“白社”谈起。 20世纪30年代我国艺术家结社盛行,1935年仅上海一地便达80个之多,其中又以书画群体为最。这一时期书画家结社与古代的文人雅集有其一定的渊源关系,但又有一个明显的不同。这就是受到近代工商业经济大潮的影响,多数社团画会的作用较多地在于发挥经济功能,制定画家润例,促使书画流通买卖,于研究学术、切磋技艺反倒有些顾不上了。尤其在上海,许多书画家人会赖以生存,所以常常一人跨几个画会,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在如许画会之中,“白社”国画研究会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们没有把精力用于经营销售字画,却真正着眼于学术。
-
东方文化与美学精神的跋涉:刘文进意象油画评论(节选)
-
作者:
黄丹麾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方文化
建构
无为
评论
节选
美学精神
实像
作品
意象
油画
-
描述:
刘文进作品不重实像的建构,而强调以玄无为核心的道禅之境,他的画,不求形似,而力倡神似与灵动,对精神因素和心灵因素孜孜以求超越神、能、妙、逸而直指"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学观念。总之,刘文进的油画不著
-
李青萍先生的两幅油画作品赏析
-
作者:
仰琦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风格
系列
作品赏析
艺术中心
自画像
青萍
画面
江陵
油画
颜料
-
描述:
李青萍的富士山系列作品有多幅,这些收藏现在在各地的画廊和美术馆中可以看到,这一系列作品的特点都非常鲜明,其风格可以概括如下:用笔坚毅、狂放,画面一气呵成并充满张力,富士山的造型或圆或方,简练致极,似孤坟抑或墓碑的形象令人过目难忘,所见的笔触及色彩都极具爆发力和感染力,是其作品中极具震撼力的系列。
-
中国传统雕塑石膏像引入西安美术学院素描课堂之我见
-
作者:
王彬羽
来源:
艺术教育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膏像
造型观念
美术教育体系
现代美术教育
素描课程
中国传统
美术学院
西方
传统雕塑
造型体
-
描述: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起步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雕塑的起步,是直接跨越宗教范畴,跨越中国传统,以西方的写实作为起点的,不仅以西方古典雕塑作为参照物,而且直接将西方古典雕塑的写实造型体系全面移植到中国。在美术专业教学上,始终与西方的科学成果解剖学、透视学等结
-
杨福东 要有一个很好的美学意识
-
作者:
林昱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意识
学生
独立思考
影像
实验
跨媒体
艺术家
工作室
艺术学院
学会
-
描述:
2010年9月,我回到中国美院新成立的跨媒体艺术学院,负责一个实验影像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有两种研究对象,一种是静止图像,像摄影、油画,另一种是活动影像,也就是像大家认为的实验短片、实验影片,或者是动画、三维手绘。我希望能在教学上保持自由和开放的状态。学生到了工作室,他会有个人喜欢的方向,个人
-
回到写生:三代油画家写生作品展选登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代油
大渡河
沙发
肖像
白洋淀
美术理论
冯法祀
作品
写生
油画
-
描述:
回到写生:三代油画家写生作品展选登
-
名人塑像的个性化塑造与公共标准
-
作者:
刘少为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共标准
个性化
名人塑像
-
描述:
成功的名人塑像与其说是名人个体的造像,不如说是公众的集体意志力与时代精神的形象化。这些显现公众共同的理想、共有的精神意志力的记忆与想象的表象正是名人塑像的公共标准。雕塑家一要融入历史时代去认真研究
-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之二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美术
敦煌石窟
云冈石窟
图像学
题材类型
敦煌莫高窟
造型
佛教艺术
民间文化
印度佛教
-
描述:
本刊自上一期刊登了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佛教艺术在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之第一部分"花绳及卷草纹图像",本期刊发该文之第二部分"夜叉和力士(及天王)图像"。夜叉是作为佛陀的守护神角色出现的。并在其东渐中形成了自身演化的过程以及信众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对于它的认识。
-
试析汉代画像石中两种“巧合”鱼纹的象征意义
-
作者:
吴晓玲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殖
巧合
转化
画像石
鱼纹
-
描述:
"巧合"是中国传统图案的造型手法。在汉代画像石艺术中有两种巧合鱼纹十分引人注目,它们作为具有历史传承关系的图像,既与人类早期的鱼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作为一种墓葬文化又集中体现了汉代人对待生命的观念。本文将从此类图像的造型特征出发,解读汉画像石中巧合鱼纹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5)
-
作者:
翁剑青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塔
造型特点
图像学
建筑样式
不同地区
佛教传入
题材
佛教艺术
佛像
古印度
-
描述:
本篇是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所著的《佛教艺术洞见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之第五部分"佛塔及其图像"。在佛像没有诞生之前,佛塔与菩提树、法轮、,佛足印迹等是做为圣物供人崇拜瞻仰的。随着佛教的东渐,佛塔这一
<
1
2
3
...
22
23
24
...
48
49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