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创作感言
作者: 杨得聆   来源: 当代油画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似与不似之间   光色   色块   色彩效果   形与色   语言方式   我爱我家   画中   人与自然   不似之似  
描述: "不似之似"说对中国文化学术理论产生过重大影响,齐白石先生对此进一步发挥,他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种艺术语言方式令我很着迷,原因在于画面上若隐若现的图像总能让人产生
一分为三与中国写意雕塑
作者: 翟墨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新”与“旧”   思维方式   一分为三   西方哲学   冷战时期   斗争哲学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雕塑   科学思维  
描述: “一分为二”,是对事物简单粗疏的理解;它直接导致“非此即彼”的极端对立和“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事事讲定量定性分析的西方科学思维十分认同这一思维方式;冷战时期的世界和文革期间的中国亦热衷于运用这一思维方式——对立,是西方哲学的第一原则。
肖像雕塑的“形”与“神”
作者: 王引家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韵生动   肖像雕塑   创作对象   似与不似之间   精神特质   理性的分析   远不够   “形”与“神”   不可复制性   “形似”  
描述: 评论一件肖像雕塑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看它是否准确、真实地反映了创作对象,即达到了形似。但是,仅仅做到形似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说,形似只是一种手段,而神似才是艺术创
中国雕塑的生成与传统文化背景
作者: 王平胜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性格塑造   阴柔之美   儒家精神   治国之道   玄思   天地之间   抛物线运动   阳刚之美   艺术特色  
描述: 在中国美学思想体系中,代表儒家精神的阳刚之美相对应、互补的是道家崇尚的阴柔之美,即所谓的“无为白化,清静自正”。道家“无为而治”的处世哲学与治国之道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平顺祥和、理想化的永恒人生。而儒家的“礼”制、“仁”学则是围绕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构建一个和睦相亲、秩序井然的理想化社会。值得指出的是,幻想成仙以出世为追求,以长生不老来实现更永恒地享受人生的道家,在一条长长的抛物线运动的终点
浅析青州龙兴寺佛像——北齐时期佛教窖藏佛像衣纹研究
作者: 常宝麟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似与不似之间   汉代画像砖   现实生活   博物馆馆长   曹仲达   杨子华   佛教造像   人物形象   青州龙兴寺   具象雕塑  
描述: "这一批佛像我看不到任何金钱的味,没有铜臭味,完全是艺术家们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其中而来的。并且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还能找到与其相似的人。这批佛像完全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用他的心在塑造。不管你搞绘画还是雕塑,都要用心去做"。原青州博物馆馆长夏名采先生曾这样讲过。第一次看青州龙兴寺佛教窖藏造像是在2010年秋,我和研究生同学一同去青州进行传统雕塑考察,在这期间我们很幸运的拜访了夏名采先生。
写意雕塑教学初探
作者: 李鹏克   来源: 大众文艺(理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彩陶壶   似与不似之间   庄子说   钱绍武   写意画   得意忘象   霍去病墓   吴为山   以形写神   写意性  
描述: 庄子说"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忘言、忘象都是大智若愚。这种忘却在艺术上表现为丢舍,转化到造型上就是"忘形",具体表现手法为模糊与简括。其模糊是意念、意象、意境生成的最初形态,有若干不确定的成分和多向的可能。它是潜意识的真实流露,也是最为对应于心源的形态。
津巴布韦的一处石雕群
作者: 田世信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似与不似之间   高尔夫球场   津巴布韦   石雕  
描述: 我在非洲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市外苑高尔夫球场旁,见到了一处别具风格的石雕群。 没有什么重大主题内容,完全是一些类似于石料原始形态的人和动物造型。津巴布韦雕塑家们往往是将一块类似人或动物的石头,稍加雕琢,精细抛光,让这块介乎似与不似之间
艺术新辞典
作者: 谷泉   来源: 美术之友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韵生动   天人合一   王船山   似与不似之间   艺术作品   心理空间   意境   中国画   笔墨   文人画  
描述: 中国画:中国画是中国人用笔、墨、纸、砚这些材料,以图像的手段,来表达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万物认识的一种方式。按照这个标准,外国人用中国画材料画的画就不能叫中国画,这一点与中国人画油画不同,说明中国画有它的封闭性。那些虽然以中国画材料来画,但不表达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世界认识的画,如果也叫它们是中国画的话,那就只能是新中国画了。 气韵生动:在气韵生动这个标准上,中国人评画就是在评人,气韵就是气质,气韵生动就是生动气韵,就是如同非凡的人物一样有生动的气质。“六法”中,气韵生动位列第一,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对人的评判,气质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意境:意境是艺术作品中实现观者心理空间最大化的内
渭北民间石刻——栓马桩
作者: 晁立华   来源: 雕塑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精神   似与不似之间   “胡服骑射”   石刻   开始知道   渭北   雕塑史   本来面目   北方游牧民族   民间艺术  
描述: 栓马桩最早是陕西省1982年民间艺术普查时在渭北澄县农村发现的。随着一次规模空前的陕西民间艺术大展在京展出,人们开始知道了它,并使它从农村的地头、院宅走进了中国美术馆的
陈立勋、乔麦城雕作品
作者: 王晓强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构形   似与不似之间   乔麦   艺术形态   思维进化   二元统一   思维形式   抽象艺术理论   二元对立思维   基础形式  
描述: 的艺术产品特征,在极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其主流还滞留在二元相反的两方之间对抗和对立关系的反映上,而鲜有与二元统一和转化相适的。终于,与二元统一、辨证的思维形式相融的艺术形态——抽象艺术,上个世纪在西方
< 1 2 3 ... 14 15 16 ... 25 26 2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