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让我们坐下来想一想……
作者: 解玺璋   来源: 长篇小说选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藏   生活   王摩诘   马丁   西方哲学   思考   怀疑论   小说   存在方式   对应关系  
描述: 王摩诘是宁肯小说《天·藏》创造的一个人物。在小说里,王摩诘是个以思考为其存在方式,并热衷于思考的人,他曾在大学里教哲学,后来,为了追寻生活的意义,他作为志愿者来到西藏,成为拉萨附近一所中学的教员。在这里,他没有放弃思考,而是展开了他的思考。应该说,西藏原本就是一个容易使人静思的地方,小说开始时,最先出场的不是王摩诘,而是另一个人物马丁格。作者写道: 从不同的角度看,马丁格是雕塑,雪,沉思者,他的背后是浩瀚的白色的寺院,雪仿佛就是从那里源源不断地涌出。寺院年代久远,曾盛极一时,它如此庞大地存在于同样庞大的自身的废墟中,并与废墟一同退居为色调单纯的背景。不,不是历史背景,甚至不是时间背景,仅仅是背景,正如山峰随时成为鸟儿的背景。 在小说中,马丁格与王摩诘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一种类似于贾宝玉和甄宝玉式的关系。当然,马丁格还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仅仅是王摩诘的影子。他来自法国,曾是研究分子生物学的学者,他的父亲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怀疑论哲学家,母亲是个画家,老师雅各布曾在1965年获得过诺贝尔医学奖。20年前,正当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老师雅各布的引领下将要登临科学巅峰的时候,一次假期的喜马拉雅山之行却改变了他的价值取向,使他转向了东方的佛教。
麦河
作者: 关仁山   来源: 长篇小说选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藏   生活   王摩诘   马丁   西方哲学   思考   怀疑论   小说   存在方式   对应关系  
描述: 盲艺人白立国生活在麦河流域的鹦鹉村,他有一种特异功能,可以和死人对话。在与逝者狗儿爷的对话中,狗儿爷回顾了上世纪土改、大饥荒等历史,在过去的年代,孤儿曹老大开荒种地,却因为地主恶霸屡次失败。建国以后,鹦鹉村的新一代农民曹双羊艰苦创业,经过开办煤窑、创建方便面食品厂、流转土地实现农业工业化等一系列改革,成立了自己的商业集团。曹双羊的朋友桃儿为了亲人、朋友和误入风尘的姐妹,苦苦经营一个小公司,不幸落入卖身歧途,被救后洗心革面。白立国以自己的聪慧、学识、才艺和思想,成为村人尊敬的“仙人”。他善良宽厚、正直清高,与曹双羊、桃儿结成患难至交,并赢得了桃儿纯真的爱情。在桃儿的努力下,白立国的视力得以恢复。 评论:评论家陈晓明说:“土地流转”是这部作品的关键词,也是后改革时代中国乡村面临的深化改革的最大难题。城市化的历史必然趋势,被现代化刺激起来的各种欲望,都在吞噬着残留的土地。土地上纠结着当下中国农村所有的矛盾,也汇聚着关仁山对农村命运的矛盾态度。他没有武断而浅薄地回避这样的矛盾——他不做表面的批判抨击,而是看到时代的必然和农民现实生存的困境。作者思考了土地流转在当代的某种必然性,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土地变迁,来书写一个乡村的土地命运。
哲学与裸体
作者: 胡翌霖   来源: 社会学家茶座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参赛者   古希腊   奥林匹克   西方哲学   裸体   希腊人  
描述: 想到西方哲学总要联想到古希腊,而想到古希腊就经常会想到那些赤身露体的雕塑,或者那些一丝不挂地争斗的奥林匹克参赛者。即便是穿衣服的希腊人,往往也就是一整块布一披了事,很少有复杂的修饰和花样。
油画的当代处境
作者: 俸正杰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自然科   资产阶级革命   传统价值体系   经验主义   三大批判   西方哲学思想   理性主义   油画   后印象派  
描述: 西方哲学思想分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派。康德在此基础之上对二者进行调合,以三大批判建立起他的哲学、美学体系,其《判断力批判》中“美的分析”关于”“纯粹美”和“依存美”的区别强调了“审美判断是对象的形式(不是存在)所引起的
从艺术创作角度去体会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
作者: 罗瑾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写意手法   西方哲学家   汉代雕塑   布朗库   雕塑作品   艺术作品   创作角度   传统写实   贾科梅蒂   霍去病墓  
描述: 很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强调:"我们必须经过他人来认识自己。"著名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朋友比喻为一个镜子:"我们的朋友如同一个镜子一样可以放映我们自己的形象,使我们更能认识自己。"在此
在可见之物与可述之词的断裂处——形而上学几何学之后的绘画
作者: 宋一苇   来源: 美苑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现代思想   形而上学几何学   西方哲学   视觉性隐喻   绘画   空间造型艺术   福柯  
描述: 后现代思想家福柯对空问有着特别的敏感与兴趣。他始终致力于空间的审视与解构,力图拆穿空间背后隐匿的知识与权力,打开空间的隐秘世界。福柯之所以如此关注空间的问题,是因为他确信:“我们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系,比之时间的关系更甚。”①正因为此,福柯对绘画、雕塑、摄影、
自为的存在——论一位中国当代艺术的探路者
作者: 李逦菁   来源: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写实手法   毕业创作   西方哲学   浙江美术学院   毕业作品   现代美术   当代美术   油画系   艺术表达   探路者  
描述: 毕业作品。大胆的实验探索和西方哲学阅读的风潮,两者的碰触让处在85美术新潮时期的艺术家习惯用艺术表达哲学体会,也用哲学解读艺术,创作出大量有关西方哲学思潮和现代主义的作品。
由一朵花而至的美学思考
作者: 范佳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人   美学思考   审美哲学   艺术家   西方哲学   非理性   《理想国》   台湾学者  
描述: 引发这一思考的那朵花,就是台湾学者蒋勋先生所描述的那朵花。与西方人相比较,东方人在审美哲学和思考上相对感性些。西方哲学以数学为基点,理性丈量世界的每一寸未知,柏拉图甚至在其《理想国》中坚定地将艺术家
中西方雕塑的文化精神溯源
作者: 王文娟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文化精神   中西方哲学世界观  
描述: 中西方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决定了中西方雕塑的不同文化精神。文章对此展开论述,指出人始终是西方文化和西方雕塑的主题。而中国古代雕塑中主体性的人常成为退守状态,被塑者常是“被看”把玩的对象,中国古代雕塑较多的是动物像、佛像,却鲜见纪念性人物雕像。古代人的缺憾恰为现代人提供了演练的平台。如何和西方文化相交流,又如何继承传统、剔除糟粕,该是每一个雕塑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分为三与中国写意雕塑
作者: 翟墨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新”与“旧”   思维方式   一分为三   西方哲学   冷战时期   斗争哲学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雕塑   科学思维  
描述: “一分为二”,是对事物简单粗疏的理解;它直接导致“非此即彼”的极端对立和“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事事讲定量定性分析的西方科学思维十分认同这一思维方式;冷战时期的世界和文革期间的中国亦热衷于运用这一思维方式——对立,是西方哲学的第一原则。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