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12909 条
-
玲珑剔透的艺术小品:读《诗海采珠》
-
作者:
冯维铭
来源:
语文月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艺术再造
世界文学
中国古典诗词
小品
鉴赏
含蓄蕴藉
中国古代诗歌
意象
以形写神
-
描述:
那些意象俱足、声韵铿锵的中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几千年来,吟咏者多,爱好者众。但是传统的中国古典诗词,讲究的是含蓄蕴藉,空灵飘逸,以形写神,意在言外,语言凝炼,因此一首诗词究竟有没有价值,美不美,美在何处,却不是人人都能一目
-
写作实践范文选萃——我心目中的苏轼形象
-
作者:
谭半半
盖英俊
来源:
语文月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轼形象
文化名人
写作实践
武则天
同题作文
孔子形象
文选
基金会
-
描述:
”“海外孔子”等类,分别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人们心目中的孔子形象。其实不只是对孔子,对曹操、关羽、武则天等历史文化名人,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不一样的。请以“我心目中的形象”为题,写一篇文章。
-
谈黄厚江的“火候”把握
-
作者:
于静
来源:
语文知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省特级教师
自主学习
黄厚
塞尚
哲学问题
法国思想家
起始点
课堂教学
高更
后印象派
-
描述:
保罗·高更(1848-1903),是法国画坛上能与凡·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巨头的人物。他曾创作了一巨幅油画——《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这是法国思想家高更给人类提出的哲学
-
黄鹂诗话
-
作者:
洪方煜
来源:
语文知识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
诗歌
古代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杜牧
《田园乐》
《江南春》文学欣赏
黄鹂
-
描述:
黄鹂,也叫黄莺,有“金衣公主”之称。在历代文学家的眼中,黄鹂是春的信使,是热闹、生机、快乐的象征,是真善美的化身。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句,以黄鹂和百花渲染了明丽活跃、充满生机的春景。在古代诗人笔下,黄鹂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
文学形象浅论
-
作者:
张冠华
来源:
语文知识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体性
古典文学
文学形象
概括性
高中语文
描写
反面形象
叙事作品
高尔基
创作主体
-
描述:
高中语文第六册附录《我国的古典文学》一文中,有几处运用了“形象”的概念。这里的“形象”指文学形象,它有如下几个特点。一、具体性和概括性的统一文学形象首先是具体的、可感的。这就是说,叙事作品所描写的人
-
工笔人物画的意象性初探
-
作者:
宋文翔
来源:
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象造型
画家
意象性
“意象”
现代工笔人物画
传统工笔人物画
中国画
作品
人物形象
中国工笔人物画
-
描述:
工笔人物画的意象性初探
-
论《布里尔小姐》的语音象征
-
作者:
杨艳
李云冬
来源: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音象征
曼斯菲尔德
布里尔小姐
-
描述:
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布里尔小姐》(M iss Brill)中,语音象征的应用使小说透过优美的音乐之声传递出深刻的社会主题,使这部小说成为一块精美的璞玉,玲珑剔透,声如珠落玉盘,展现出音乐之美。
-
析残缺美的审美效应
-
作者:
漆平波
来源: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力
伦勃朗
审美主体
审美趣味
欣赏者
影片
审美机制
审美效应
残缺美
审美客体
-
描述:
由于心理定势和思维惯性的作用。一见到“残缺”二字,便不会产生美感,既“残”又“缺”,何能成美?……,当你在观赏雅曲卫城的巴德农神庙或古希腊雕塑,所见者虽是断垣残壁、肢缺臂损,但你能够感受其整体的生命,你能够体验到有些完整的作品所不能拥有的美感。这就是残缺美。残缺和完整在审美过程中实际上是可得到和谐统一的,如果要究其根本,残缺美具有什么样的审美机制呢?它
-
吼云峰(新疆玲珑石)
-
作者:
志文
来源:
园林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
赏石
吼云峰
石头
-
描述:
传统赏石以抽象为主,重在耐看,给人以充分的想象力。其中的立石,除了要求有一定的高度,并且还要上大下小,即“云头雨脚”。[第一段]
-
缩得群峰入座青——山水盆景的美与创作概述
-
作者:
许介文
来源:
园林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名山大川
艺术构思
山水盆景
自然美
形象美
思想情感
创作
意境美
典型化
艺术美
-
描述:
的形象美和渗入人的思想情感的意境美。石态美宋人孔传论石说“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或岩窦透漏,峰岭层棱,其类不一,至有物象宛然,得于仿佛。虽一峰之多,而能蕴千岩之秀,瑰丽可爱,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