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碑】搜索到相关结果 1020 条
-
通向光荣的道路是向所有人开放的
-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
描述:
侯拥华 基里奥是一个艺术天才,他把自己的整个身心、灵魂与生命都投入到了自己热爱的雕塑创作中。他创作的作品极富美感,而且充满了慑人心魄的力量。但不幸的是,他是一个奴隶,就在他刚刚开始进行艺术创作不久,古希腊政府颁布了一条不公平的法律:奴隶搞艺术创作要判死刑。 这条法律给基里奥以沉痛的打击,基里奥内心充满了挣扎与痛苦。当基里奥决定放弃自己的艺术创作时,他的姐姐基里奥拉站了出来。她对他说: “到我们房子下面的地窖去,我给你点灯,给你粮食,继续工作吧,上帝会保佑我们的。” 姐姐的话给了基里奥莫大的勇气。在姐姐的陪伴和保护下,基里奥躲藏在黑暗的地窖中,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他就创作出一组令他满意的作品来。 不久,雅典举行了一个艺术展览会,主持展览会的是政府显要兼艺术家波力克,而参加展览会的人几乎全是古希腊当时最杰出的艺术家和学者,其中就包括最著名的雕塑家菲狄亚斯和哲学家苏格拉底。基里奥不想放弃这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就悄悄将自己的作品送了过去,陈列其中,并和姐姐躲藏在人群中观察人们的反应。 展览会上,大师的作品让人们流连忘返。但是有一组没有署名的大理石雕塑作品,很快引起了所有艺术家的注意,成为了人们参观的焦点。大家都围过来欣赏。 “这简直就是阿波罗神自己的作品。”有人赞叹说。 “这组雕塑作品,太完美了,显然比大师们的作品更加出色。”还有人给出这样的评价。在它面前,所有艺术家除了交口称赞,心悦臣服外,心中竟然没有一丝妒意。 这是谁的作品,人群中有人询问。听到提问后,传令官就在人群中大喊: “这是谁的作品?”喊话在大厅里回荡了很久,竟然没有人回答。传令官又重复了一次,可仍然没有人应答。这时,传令官禁不住自言自语起来: “怪了,难道这是一个奴隶的作品吗?” 大家正疑惑不解,人群忽然一阵骚乱,一个衣发散乱的美丽少女被拖了出来。有一个官员模样的人指着她说,这个姑娘知道这组雕塑作品,我敢肯定,但是她不肯说出雕塑作者的名字。 被指责的少女站在人群前,紧闭双唇,目光中闪烁着坚定的神情。那位少女就是基里奥的姐姐基里奥拉。 官员问她,这是谁的作品,她不开口。人们又告诉她这样的行为是要被惩罚的,她仍然不说话。 “那么,法律是强制的,我是执法大臣,把她关进地牢去。”主持人波力克生气地发话了。 波力克话音刚落,一个留着长发、面容憔悴,而眼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年轻人,冲到了他面前: “放了她吧,我是雕塑者。那组雕塑是我的作品,一个奴隶双手的劳动。” 果然是一个奴隶的作品。人们愤怒了,鼓噪着高喊: “下地牢!下地牢!……该死的奴隶!” 一时,展览大厅,喊杀声震天。人们翘首期待着波力克下令将这两个违反法律的奴隶抓进地牢处死,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但是,波力克沉思了一下,忽然羞愤难当,激动地说: “不!只要我还活着,就要保护那组雕塑!是阿波罗神用这组雕塑告诉我们,在希腊,有比一条不公正的法律更崇高的东西。法律最崇高的目的就是保护和发展美好的事物。雅典之所以能闻名世界,那就是因为她对艺术不朽的贡献。这位年轻人不应该下地牢,而应该站在我的身边!” 波力克的话赢得了人们的阵阵掌声和一片赞同声。他的助手阿士巴莎箭步走上前,把手里标志着胜利的橄榄冠戴到基里奥的头上,而且,他又亲吻了一下基里奥那勇敢而深情的姐姐,以表达自己的敬意。 这件事情过后,希腊政府废除了那条不公正的法律。为了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国家还为艺术家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不久,希腊政府为奴隶出身已经惨死的寓言家伊索,树立了一尊雕像,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怀念,并以此昭示天下:通往光荣的道路是向所有人开放的。 古希腊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的人,并给他们以无比崇高的荣耀与丰厚的财富。可这在当时,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正因如此,古希腊造就了一大批闻名世界的艺术家,并创造了灿若星河的艺术文化。 (摘自《美文共享》)
-
曹参的大智慧
-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
描述:
佚名—— 我有位朋友从外省调来,说起那里的情况。那地方一把手离任,原先所推行的那些事情现在都停了。我说:那些做法老百姓口碑载道,不是都很认可嘛?朋友说,没办法,新任上来,都要玩自己的一套
-
另一个女子,不是林徽因
-
作者:
吴虹飞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
描述:
吴虹飞 这个女人,她对快乐的要求是卑微、诚实和隐忍的。无论是梁思成生前的才学成就,还是林徽因身后的名声显赫,注定了这个既无学历也无地位的女人的后半生,只能存在于光华背后的暗影中,默然无语……她的快乐在于传播她丈夫的思想与精神。 黄昏,清华大学西南小区。一位华发满头的老太太,穿着天蓝色的衣裙,站在自家的院子里,默默收起晾干的衣服,夕阳斜斜打在周遭的篱笆和爬藤植物上。沉默寡言的儿子,刚刚把上小学的孙女儿接回家。过了一会儿,女儿也从学校的图书馆下班回来了。厨房里飘出了晚饭的香味。 这位普通的老人,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遗孀林洙。 那是初夏的6月,暮色四合,清华园里刮起了阵阵凉风,似乎要下雨了。 相濡以沫的爱 1928年林洙出生于福州。一岁之后,开始随着父母迁徙。先在南京,抗日战争后,宣城、湘潭、柳州、贵阳,昆明、上海,并在上海结束了中学教育。林洙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学院,但是公职人员的家庭,经济上难以负担。 林洙的父亲是铁道部的工程师,想让她北上去考清华的先修班。他给林徽因写了一封信,信里是恳请他们的同乡帮助她进入先修班。 初到清华,她20岁,扎着头巾,穿着裙子,露出细长的小腿。年轻时一样的美,活泼、谦卑、好脾气。因为先修班那一年没有办,林徽因决定每周二、五下午亲自辅导她的英语。而林徽因当时肺结核已经到了晚期,英语课只能断断续续进行,直至完全停止。 林洙在建筑系的楼道里,第一次遇到了梁公——梁思成。这位长者扬了扬眉毛,说: “这么漂亮的姑娘,一定是林小姐。” 林洙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而多年以后,林洙回想起来,她当时,绝对想不到,命运给她与梁思成安排了那么多的纠葛和磨难。以至于她的后半生,只得以他为中心。 1959年,作为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馆的管理员,林沫担当了为梁思成整理资料的工作,闲暇时间,也时常聊天、谈心,或者做些小菜送给梁思成的岳母吃。 过去,林洙与林徽因交谈,都是林徽因口若悬河,她自是插不上嘴。而与梁思成谈天,虽然是晚辈,就连林洙这等本来不善言辞的人,也在这个“大人物”面前发挥其有限的口才,发表着幼稚而热忱的意见,从沈从文、曹禺、巴金,到欧洲、苏俄的小说,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小说,滔滔不绝。而梁思成则在一旁静静倾听。他是她的师长,但现在却渐渐成了她倾诉的朋友。她甚至对他讲了她的婚姻、她恋爱的烦恼,而梁思成也是推心置腹。 1955年林徽因去世后, “万籁无声,孤灯独照”,林洙给他带来了温暖和慰藉,这是他极大的幸福,也是诸多的烦恼。他于是鼓足勇气,半是忐忑,半是自嘲,给她写了一封大胆的信: “真是做梦没有想到,你在这时候会突然光临,打破了这多年的孤寂,给了我莫大的幸福。你可千万千万不要突然又把它‘收’回去呀!假使我正式向你送上一纸‘申请书’,不知你怎么‘批’法?……我已经完全被你‘俘虏’了……”他署名是“心神不定的成”。 林洙当面看完了这封信,梁思成却害怕唐突了她,嗫嚅着说, “我以后……再不写这样的东西了……”林洙一听到这样的话,陡地觉得伤心。她扑到她敬爱的师长和朋友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花前月下,他们只是决定,从此以后生活在一起。 1962年,林洙与比她年长27岁的梁思成结婚,因为年龄、学识和生活经历上的差距,引起众多非议。资料员的身份,她与前任丈夫的离婚,也是人们诟病她的重要理由之一。也有人理所当然地传说她的野心: “林洙想做建筑界第一夫人。” 亲情的压力不低于陌生人的议论。长女梁再冰尤其反对这桩婚事,她游说她的叔伯和姑母们,让他们联合写信,来反对梁思成的再婚。林洙当时总是觉得,走在路上,似乎都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她感到惶惶不可终日。 梁思成和子女的疏远,与兄弟姐妹的不往来,她认为是自己造成,一直负疚在心,尴尬难当。而梁思成却坦然处之,他宽慰她,鼓励她,承担了所有人的责难和诟病。林洙因此觉得那是“最快乐、最幸福”的日子。 “他了解我的每一时每一刻的思想”,她很安慰地回忆说, “往往是我刚要开口说话,他就把我要说的话说出来了。” 他叫她作“眉”,因为福州地区的所有人家的大女儿的小名都叫“眉”。 在婚后仅有的一张合影中,林洙穿着黑色布鞋和小花棉袄,梁穿着深色中山装,因为站在高一级的台阶上,显得比林洙高出一头来。林沫身体略微右倾,似乎要靠在梁思成身上。两个人面对着镜头,微笑。这是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合影。她是一位凡俗的妻子,他是一名平凡的丈夫。她仰视着他,他与她平等相处。 她曾经在信中对自己的丈夫恳切地倾诉: “我多么多么想念你,无比需要你。”那是一位妻子对丈夫,一个女人对男人,全心全意的依赖和爱。 动乱中的不离不弃 然而她并没有旁人所想象的那样获得显赫的名声和地位。灾难突如其来地降临,她的生命从此再次陷入动荡。 “文革”期间,红卫兵、工宣队,曾经训话林洙,要她和“反革命学术权威”划清界限——离婚。梁思成也迫于压力,对她说: “也许你和孩子们还是离开我好。”他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林洙的两个孩子:林哲和林彤。但是她并没有离开。相反,她尽力保护着他。 彼时,梁思成停发工资,身无存款,患心力衰竭,病人膏肓却无法住院,林洙与北医三院几位大夫暗中保持着联系,从此担任着妻子、保姆、理发师和护士的角色。当时,梁思成无法完成“自我批判”,处境凄凉,精神上也十分孤独,唯一的陪伴,就是忠心耿耿的“愚妻”林洙。 他们居住的清华北院的屋子十分潮湿,到了冬天,墙上、地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霜。冬天刚搬进去,即便是生着炉火,室温还是在零度左右。忽然窗上玻璃被人砸碎,林洙与孩子们在大风中,手忙脚乱地糊报纸,但怎么也贴不住,因为糨糊一抹上就冻成了冰。 那时,清华已经被几万名“工宣队”成员包围。据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回忆,当时清华处在一种血雨腥风的恐怖之中。不少教授因为不堪凌辱而自杀,而红卫兵、工宣队的人可以随意打人,抢劫不时发生,人人自危,性命堪忧。 某天晚上,梁思成病卧在床,忽然有不明的大汉戴着红袖箍闯将进来,拿着手枪和刀,勒索财物。林洙挺身与之周旋,于是皮鞭朝她劈头打了过来,梁思成猛然扑过来: “你们不能打人……你们凭什么打人?!……”只见他脸色发青,呼吸困难,来人害怕出了人命,就先撤走。次日梁思成要求林洙离开家里,由他一人对付不明来者。林洙后来说,我明白他的考虑,但我一步也不肯离开他。那是1968年7月27日,天上下着瓢泼大雨。 “也许我和他会一起被红卫兵打死,也许我会被兄妹疏远,也许会被子女抛弃,也许会被朋友们拒绝。但是……我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诚实地把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所求甚微的快乐 “你真是‘反动权威’忠实的老婆。”梁思成对妻子说。这位老人到了生命的困境,仍然不忘记幽默一下。 那时,整理梁思成大量图书和资料,林洙翻出了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的是一些精美的雕塑品的图片。把玩着一对汉代铜虎的图片,梁思成情不自禁地说: “眉,你看看多……”“美”字刚要说出口,忽然想起是当前最犯忌的词,于是改口说, “多……多么‘有毒’啊!”两个人忍不住相视大笑。那是“文革” 以来第一次欢笑。 这些图片,就是后来梁思成的著作《中国雕塑史》里的珍贵的资料。1987年,林洙在美国哈佛大学的佛格博物馆亲眼看到了这一对汉代铜虎,她耳边又想起了梁思成殷切的赞叹: “你看看,眉,你看看多……多么‘有毒’啊!”林洙忍不住笑了。 时过境迁,斯人不在,我问她这么多年来她得到了什么。林洙的回答自是坦然: “他给了我快乐。” 这个女人,她对快乐的要求是卑微、诚实和隐忍的。无论是梁思成生前的才学成就,还是林徽因身后的名声显赫,注定了这个既无学历也无地位的女人的后半生,只能存在于光华背后的暗影中,默然无语,她只觉得这是应当。那是别人的光,照不到她的身上,即使是患难与共的丈
-
在美国赶集
-
作者:
西洪柿
来源:
读书文摘·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
描述:
听隔壁的美国老夫妇说,40分钟外的阿米绪小镇Belleville每周三有集市,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和鸡蛋,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去了。 集市的停车场上,一边停汽车,一边停马车。每匹马都只用两根绳子简单地绕在铁杆上,并不担心小偷。这些马车的主人,就是不用电、不开车、拒绝现代生活的阿米绪人。阿米绪农民不把产品卖给沃尔玛这样的大型零售商,原因有两个:首先,人口压力限制了他们的农场面积,不能规模经营;其次,他们不用电话,沃尔玛没法和他们联系。 我们先来到集市里农产品的“拍卖所”,这里正在拍卖盆栽花。大家竞拍得还算踊跃,但因为起拍价低的原因,最后成交价并不高,好几盆花加在一起也就五六美元,比超市里便宜不少。除了花之外,这里还拍卖蔬菜、水果、自制糕点,以及鸡蛋。某种程度上说,大家竞拍鸡蛋时堪称盲目—拍卖的主持人只是介绍一下鸡蛋的颜色是白色还是褐色,一盒有几个,而观众坐在下面,连鸡蛋的大小都看不到。也许大家相信这是附近农民的产品,不会受骗。抛开心理因素不谈,我和小熊也觉得这儿的鸡蛋煎来吃比超市买的更香。我纳闷的是,自己也学过经济学,只听说拍卖油画,没想到鸡蛋也可以拍卖。问了边上摆摊的当地女孩才知道,这里拍卖的东西多半是附近农民的副业,他们并没指望卖多少钱,委托市场拍卖可以省去租小摊的费用,还省去了人工
-
纺织
-
作者:
尤今
来源:
读书文摘·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
描述:
在南美洲秘鲁高山区库士科,当我第一次看到印第安妇女坐在原始的纺织机旁慢慢地织一幅五彩的地毯时,我的心,立刻起了一种温柔的震撼。 那妇人,坐在户外明晃晃的阳光底下;周围,是一爿又一爿辽阔的草原。那极端简陋的织布机,便悠然自得地横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妇人有着一张黧黑淳朴的脸,缺乏亮泽的黑发,粗粗地打成一条麻花辫。她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利用染了色的骆羊毛来织一条温暖的大毛毯。她的十根手指,好似藏了十个小灵精,在织布机上一来一去、一上一下,忙忙碌碌地拉线、扯线、结线头、起新线,敏捷万分。毛毯雏形初具,妇人阔阔的嘴巴,流出了淡淡的恬然的微笑。这织布机,织出的不单单是色泽鲜丽的毛毯,还织出了一家大小的粮食。
-
同学“慢点”
-
作者:
唐晓勇
来源:
读书文摘·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
描述:
同学“慢点”,其实姓曼,是个美女,属于那种小巧玲珑型,做事从不急忙,凡事常说“不急,慢点”,同学们送其雅号“慢点”。 因为侄女工作的事,打电话找她,她满口答应,要我第二天上午八点到她家,一块去找经办人。 翌日一早,我急匆匆赶到她家。“快点吧,我的老慢同志。”“就好。”她轻轻地笑着,依旧在梳妆台前忙着。快四十岁的女人了,看上去只有小三十岁,优雅清丽,不愧是我们当年的“班花”。因为求人办事,我也不好催急。 一切梳理停当。“还不开你的宝马?”“大早上的,只有两站路,我们走走如何?我和那人约好九点了,不迟。”好吧,虽然我心急如焚,却也无可奈何。别说,在暖暖的阳光下,我们走在布满绿荫的人行道上,别提空气多清新了。深深地呼吸几口,通体的舒服。刚才我那迫不及待的心情渐渐平静了很多,连熟悉的风景也变得可爱起来。 到了公司,她和经办人麻利地谈好了事情:让侄女明早八点来面试上班。“上午你还有事吗?我们去喝杯咖啡如何?”她依然慢声细语。“好了,今天上午交给你了,和美女在一起再重要的事也往后放。”我打趣道。 来到咖啡厅,我们要了两杯清茶,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是一片绿地,远处是熙熙攘攘的街道。
-
富豪的生活什么样
-
作者:
孟静
来源:
读书文摘·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
描述:
微博上有人曝料,某富豪过生日大宴宾客,请来了400名演艺圈大腕,阵容强大超过春晚。几年前,机缘巧合我去过这富豪的家。他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富起来的那批人,后来不知走了什么门路,一直保持着富豪状态而没有出事。严格地说,那不是他的家,他平常住在市区,只有在需要向参观者展示豪宅的时候,他才偶尔陪同。那宅子可以叫展览馆、家具卖场或者随便别的什么名字,就是没有家的气息。 那是一幢郊外的别墅,买了很多年了,在房价还没有涨起来的时候,从房价到装修据说就花了两个多亿。外表白色罗马式建筑,从我仅有的几个欧洲王宫的印象,这豪宅没有白金汉宫和西班牙王宫富丽堂皇,但波兰王宫和它比起来,还是要俭朴些。 室内面积约1000平方米,遍布浮雕、青铜塑像、各种动物毛皮、真皮沙发,天花板上是欧洲宫廷常见的壁画,但明显是中国人画的,既不是宗教故事,也不是世情百态,是中国人对外国贵族的想象。果然,主人说这是他请美院学生绘制的,长达一年的时间里需要仰脖子,害得学生们患了颈椎病。 有间像是卡拉OK兼舞厅的大房间,风格与其他房间完全不同,极像80年代的舞厅,挂着彩球灯,液晶电视里循环播放着介绍某总的纪录片,片头音乐与内容完全是仿照《东方时空》拍摄的,不熟悉媒体内幕的会以为这真是央视为他制作的《东方之子》。
-
不平凡的雕塑
-
作者:
谢丰荣
来源:
读书文摘·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
描述:
我是一个雕塑家,在城里也算小有名气,但最近灵感枯竭,对自己创作的塑像都不满意,于是,我决定深入生活,去采集素材。 就这样,我带了个相机,徒步而行,向大山走去。这天,我到了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旁边。远远的,我看到一个农妇在地里除草,她身上的衣服有些破旧,饱经风霜的身影,让我看呆了。这真是个难得的素材!我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嚓”地一响,拍起照来。农妇一直背对着我,这会儿转过身来,冲我和善地一笑,这一笑,更是把我迷住了,我那颗寻求艺术的心被什么重重撞击了一下,立时激动不已。于是我走上前,向农妇征求意见,说是想为她照几张相。 农妇不解地问:“照相?照我干什么?” “我是搞雕塑的,可能你不懂这个职业……”我想解释,但考虑到对方的理解力,一时不知如何措辞,正在犹豫,农妇却突然像是明白了,说:“我懂的,我懂的!”我注意到,农妇眼里猛然之间放出光来了。 原来,农妇有个女儿正在读大学,学的就是美术专业,今年春节回家时,还专门带回了一个自己创作的雕塑作品,农妇正是从女儿嘴里了解了这方面有限的一点常识。她现在看到我,就好比看到了女儿的未来,所以激动不已,她站在地里,任由我拍了照,还热情邀请我回村里做客。
-
自由女神,125岁生日快乐
-
作者:
赵涵漠
来源:
读书文摘·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
描述:
世界上最著名的女士刚刚庆祝完自己的生日。 岁月几乎没有给这位皮肤呈现“青铜色”的女士留下痕迹。她的冠冕依然光芒四射,古典长袍依旧飘逸,甚至连动作也未曾改变,左手捧着封面刻有“1776年7月4日”的法律典籍,那一天,美国签署了《独立宣言》。她的右手高举着象征自由的火炬。 她的年龄不是秘密,在刚刚过去的10月28日,自由女神125岁了。 多年来,她的工作是确保美国人民和观光者能够看到一个“自由的象征”,对那些移民而言更是如此。即便在125岁生日那天,她也无法好好休息。在盛大的“生日派对”里,来自40多个国家的125位移民在女神的脚下入籍成为美国公民。 一位曾参演电影《阿凡达》的好莱坞女明星朗诵着刻在雕像脚下的诗歌《新巨人》,代表美国欢迎“劳累、贫穷、蜷缩成团而渴望呼吸自由的身躯”。 自由女神的父亲是法国雕塑家巴托尔迪。在他17岁那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正试图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一群坚定的共和党人在街上筑起防御工事,当拿破仑三世的军队发起冲击时,一个年轻的姑娘手持火炬,跃过障碍物,高呼着“前进”向敌人冲去。紧接着,她在密集的枪声中倒地而亡。 据说,巴托尔迪并没有亲眼见证这一刻,但听说了这个故事后,举着火炬的女孩成为他的缪斯。
-
越狱狂人塔克曼
-
作者:
木兰
来源:
读书文摘·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
描述:
罗纳德·塔克曼是个天才越狱者,他在狱中作画,用肥皂和卫生纸做雕塑,一次又一次的成功逃亡让他成为罪犯中的传奇人物。 美术天才,肥皂“手枪” 1965年,塔克曼出生在纽约的皇后区,小塔克曼不爱读书,喜欢混迹于“社会学校”。其实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在美术绘画和动手制作上不无天赋,但他就是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生活,只想不劳而获,所有那些临时工作都做不长。而另一方面,参加派对、泡妞、吸毒,浪荡颓废的生活很快让他入不敷出,最终选择了赚快钱的犯罪方式。 1984年新年刚过,塔克曼腰里别着把玩具手枪,戴着假面具大摇大摆地走进了一家杂货店,结果只靠几句威胁就抢来了900多美元!这让他大受鼓舞,从此爱上了“抢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抢劫了13家杂货店和超市,最后那次无意中抢来了超市经理准备存入银行的现钞箱,里头竟然有5万美元!正当塔克曼喜出望外时,却被两个巡警当场制服。第二年,20岁的塔克曼因抢劫罪被判入狱3年,送入纽约雷克斯岛监狱服刑。因为无法忍受高墙内隔绝的窒息气氛,为了早日获得“自由”,他一门心思决定越狱。 塔克曼的第一次越狱就是利用了他与生俱来的美术特长。他用肥皂做成了一把枪,然后积极去参加监狱里的美术课,偷来黑颜料涂黑“枪管”,再用棕褐色颜料涂抹“枪柄”,做成一支足以以假乱真的“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