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不要随意框选别人的故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李丹崖 到徐州出差采访的时候,主编还带我们顺便去了一趟云龙湖游玩。 云龙湖是这里的著名景观,山水相依,水面确实很开阔,周围的青山倒映是湖面上,仿佛是在“冲洗”一张张油画。 我沿着云龙湖的岸,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摁动快门,打算把眼前的一切美景都记录在相框里,回到家里,也能丰富一个博客的内容。 由于今天的天气转凉,岸边仅有稀稀疏疏几个游玩的人,有的多是一棵棵依依垂柳,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儿的小花,湖面跟着微风掀起洁白的水花。 就在我欣赏这些风景的时候,一段游泳爱好者的入水台阶上,我发现了一位40岁左右的女人,她站在台阶上,正在理自己的头发,而她脚边的一个黑色食品袋突然倒了,袋子里的泥鳅纷纷滑了出来,有几只还跳入了湖水里。 我赶紧提醒她,你买的泥鳅撒了。 她下意识看了一眼脚下的食品袋,一边说着不碍事,一边说,我就是打算把它们放入湖水的,只不过这下子,台阶这么高,泥鳅要受罪了。 我看她赶忙伸手去捡起那些泥鳅,然后一条条小心翼翼地放到湖水里。我打算帮她,她说不必了,这件事,一定要自己来做的。 看着一条条泥鳅被她从十几级台阶上一条条转移到湖水里,我被她的善良和虔诚之心深深感动了,猛然想起,如果把这则新闻拍下来,一定是~条好的图片新闻。然而,就在我打开镜头盖的时候,一旁的主编用手盖住了我的镜头。 主编说,小李,别拍,她要么是家里有了难处,前来放生许愿的,要么是长期坚持下来都有这个习惯。尽管我们是外地的媒体,兴许她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上了我们报纸,但是,我们手里的照相机要对自己的心灵负责,不能随意打扰别人的生活,不要随意框选别人的故事,不管她的故事是喜、是悲、还是忧郁……我们能做的是对她抱着一颗崇敬的心就好了,这时候,不打扰她就是对她最大的支持了! 我瞬间明白了主编的意思,主编是在告诉我,践行善良是大善,注视但不搅扰有时候也可以称得上是温暖的善意,如果善是一条铺满阳光的路,我们就安静地做路旁吐蕊的花朵吧! (摘自《演讲与口才》)
别每天都在一条路上走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侯爱兵 他的名字,我们一般人可能都不熟悉,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大大小小的“享受”和“方便”,却都与他的发明成果相连,小如手机里微波电子零件如射频开关、前端放大器、功率放大器、CD音响唱碟、DVD放映机、个人电脑中读二元数据的半导体雷射激光器,大如电子通讯的发电站等微波高速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凭借这些研究成果,他不仅获得了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奖章与国家技术奖章,这在美国科技界是少之又少的,而且在2009年5月2日入选美国“国家发明奖名人堂”,成为继“计算机大王”王安之后第二位入选此名人堂的华裔。他就是现年72岁的美籍华裔科学家、被誉为“分子束外延技术之父”的美国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所所长、教授——卓以和。 在一般人眼里,卓以和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和殊荣,一定是他“两耳不闻窗外事”、死心塌地地在自己的专业道路上“一条路走到黑”的结果,其实不然,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卓以和说:“我成功的秘诀在于‘别每天都在一条路上走’。我在贝尔实验室作了37年研究,每当进入贝尔实验室大门时都看到贝尔肖像上的几行字:别每天都在一条路上走,有的时候也应该跳到树林里去,你会发现很多从来没看见过的东西。” 出生于北京,小学6年级时随父母移居香港,18岁高中毕业后到美国留学的卓以和,从小便有着多种兴趣爱好,善于在多条道路上行走,除了每天读好书、做好功课之外,他还喜欢画国画、水彩、油画;又因为从小由祖父带大,他的祖父是章草书法家,他又跟着祖父学了书法,所以小时候的卓以和便给自己打下了很好的艺术功底,炼就了艺术家的敏感和想象力。这为他日后科学研究的成功帮助很大,卓以和说:“艺术其实和科学、工程都有很密切的联系,艺术能够帮助人形成审美观。比方说,土木工程专家在造桥梁时,一定要有很好的艺术观念,这样的桥造出来才漂亮。同样,在我开始作分子束外延技术研究时,一样离不开艺术的支持。每台仪器和每项成果,我都把它看成是艺术,把艺术家的敏感和想象力完美地融入精确细致的科学研究中。”正因为如此,集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6院院士为一身的他,还有一个特别的院士头衔一一“美国科学与艺术院院士”。 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时,卓以和也没有只注重专究一门,面对着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趋势,他在硕士生学工科,博士生学理科,而且保留了自己的广泛爱好,涉足艺术、哲学等各种领域。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他不断结合多领域的知识创造新知识,从而成就了他现在的作为。他曾亲切地告诫中国学生:“扩大知识面,从长远来看,对一个做研究的人来说很重要也很有必要。把各种科学结合在一起运用,也就是现在所谓的‘跨领域’训练发展;生物、化学、物理、电脑、甚至艺术等学科,学了以后不要各用各的,要统统加在一起,从中发现新的东西和点子。所以要能广,要能精,更要能连接所有的知识,这样才会是成功的科学家。” 俗话说:左脑理性,右脑情感。也就是说,如果左脑像一个科学家,那么右脑就像一个艺术家。卓以和不论在求学期间,还是后来一直在实验室做研究,他始终遵循“别每天都在一条路上走”的“贝尔遗训”,每当在一个东西上苦思冥想,想得太久快要疲掉的时候,卓以和就会让一边的脑筋休息,把思维换到另一条道路上去,就是用另外一边脑筋去画画,等回来再想,就会有新的观点和洞察力。这就是卓以和能够屡有新成就屡获殊荣的成功“秘诀”。(摘自《渤海早报》)
当美人遭遇政治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她是一代美人、幕后政治家、艺术沙龙的主角、文化艺术的资助者和鉴赏家,她推动了精致绝伦的洛可可艺术,也把法国带进了灾难深重的“七年战争”。作为路易十五的情妇,她依靠美貌俘虏法王,使得自己的梳妆台成为王国大政方针的决策之地,当路易十五众多的情妇与路易十五一起随着时间的流逝化作历史的烟尘,她却成为法国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数百年后仍在不断地被人浅斟低唱。 用美丽俘获路易十五 1721年,一位名叫让娜·安托瓦内特·柏松的女孩来到世间,在让娜九岁的时候,一位著名的女巫就预言小让娜日后会成为法王的情妇。让娜长大之后,在母亲的安排下与埃蒂奥斯结婚,成了埃蒂奥斯夫人,开始进入上流社交圈。在沙龙中,她结识了后来启蒙时代的大师伏尔泰,两人的友谊维持了终生。为埃蒂奥斯夫人的罗裙所眩惑的伏尔泰对她极力赞扬,经过伏尔泰的鼓吹与宣传,埃蒂奥斯夫人的沙龙俨然成为巴黎沙龙界中的翘楚。 女巫的预言不久便实现了。作为法国伟大太阳王的曾孙,路易十五继承了其曾祖父一切好色淫奢的特点,却将雄才大略轻易抛弃。于是,埃蒂奥斯夫人开始精心策划“钓鱼”行动。通过伏尔泰等名流的口和笔,“巴黎最美丽的女人”称号被冠在埃蒂奥斯夫人头上,并传人路易十五的耳中。国王常常借打猎的机会有意无意地穿越埃蒂奥斯家的林地,埃蒂奥斯夫人便会适时出现。她会穿着一身浅蓝色的衣服坐在粉红色的马车上,远远望去恰似一幅美丽的油画。路易十五被埃蒂奥斯夫人的美丽打动,为了见夫人一面,国王的打猎开始变得十分频繁。不久后,国王加封埃蒂奥斯为蓬帕杜侯爵,埃蒂奥斯夫人也因此变为蓬帕杜夫人,她与路易十五长达二十年的蜜月就此开始了。 把法国推入“七年战争” 蓬帕杜夫人善于利用自己的情感,让国王对自己的建议言听计从。国内官吏的升迁、贵族领地的得失很大程度都取决于蓬帕杜夫人的艳唇。她深知如果只是单单凭借自己的容貌来吸引国王,是不够的,她让国王去照顾他的黄脸婆王后,并帮王后还清大量的赌债,此举使王后对她心存感激。 而真正让国王路易十五对她另眼相看的,还在于蓬帕杜夫人对于政治的见解。她秘密建立起一支秘密警察部队,任命自己的亲信为警察中将,专门为她侦察情敌。整个法国大到军国大事,小到闺房秘闻,都难逃蓬帕杜夫人的法眼。蓬帕杜夫人将从沙龙中听来的各位名人对于军国大事的高见,现炒现卖给国王,常常使得头疼的国王茅塞顿开。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中的任何决策,都得由大臣们在她的住宅内先开会决定,她的卧室成为法国真正的政治中心。 而也是经由她的纤纤素手轻轻一推,法国陷入了灾难深重的“七年战争”。1756年欧洲大陆黑云压城,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被普鲁士打败的奥地利急欲复仇,在对普鲁士进行战争之初寻求法国的支持。就在路易十五举棋不定的时候,他的红粉知己蓬帕杜夫人却跃跃欲试。此时她作为路易十五的情妇已有十余年之久,面对年老色衰的规律,尽管她能在一些行政事务上为国王出谋划策,但是心中总是不免焦虑。此时奥地利的请求,在蓬帕杜夫人看来,简直就是天赐良机,一旦推动法国参战,无能的国王将陷入繁杂的军’事政务难以自拔,肯定会时时去蓬帕杜夫人闺房请教,这样蓬帕杜夫人便能进一步拢住国王的心。因此她便不断向路易大吹枕头风,而且还使出激将法。抱着开创伟业,让红粉情妇崇拜的冲动,路易十五决意与奥地利结盟,参加对普鲁士的战争。在此后的七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在欧洲、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展开了殊死搏斗。蓬帕杜夫人的目的达到了,凡尔赛宫她的香闺成为法国实际的参谋部,一些法军前线将领还收到一些用眉笔画的作战示意图,那自然是蓬帕杜夫人的杰作。蓬帕杜夫人虽然称心如意,但是法国却在战争中遭到巨大失败。法国不仅与奥地利在欧洲大陆遭到失败,在海外,法国还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西岸。这次失败使得法国损失惨重,路易十五由此成为法国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 将洛可可艺术推向极致 为了取悦国王,蓬帕杜夫人对当时法国多种艺术都加以支持。她对艺术的关注令大批画家、音乐家、诗人、哲学家蜂拥而至,造成的客观后果便是法国艺术在当时成为欧洲艺术的最高成就。在这些与蓬帕杜夫人相关的艺术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洛可可艺术。为了迎合她,洛可可艺术当时在体现精致优美、反映迷幻浪漫方面达到极致。 此外,法国的歌剧也应该对蓬帕杜夫人高唱赞歌。在短短五年的时光中,蓬帕杜夫人主演和导演了62部歌剧、戏剧,演出了122场芭蕾舞剧,她舞台上的流光溢彩更加深了路易十五对其迷恋程度。 1764年,蓬帕杜夫人旧病复发,一代风流人物香消玉殒。尽管路易十五很快就有了新的情妇,但蓬帕杜夫人以一种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历史中谋得了一席之地。(摘自《小康》杂志)
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在德国一个名叫阿扎斯的小村庄里,住了一个有十八个孩子的家庭。父亲埃斯德是一名普通的冶金匠,为了维持一家生计,他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却只能换来薄薄的几张钞票,买米的钱都不够。然而这个家庭中的一对双胞胎却有一个同样的梦想,/他们都希望可以发挥自己在艺术方面的天份。他们相信,有一天世界上的大艺术馆里面会挂上写着自己名字的画作。生活的困窘无法阻挡他们求知的脚步,但直到有一天,他们终于知道了父亲即使割肉卖血也无法在经济上供他们两个人同时到纽伦堡艺术学院读书。哥哥阿尔贝特和弟弟丢勒哭了,只有他们知道自己对艺术的热爱,那就是他们的生命。晚上,两兄弟在床上经过多次讨论后,决定明天一大早,以抓阄决定。胜者到艺术学院读书,败者则到附近的矿场工作赚钱供胜者上学。 弟弟丢勒晚上一直睡不着,他想着:要是明天早上抓阄输了的话,自己肯定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一定要想办法赢”,丢勒咬住自己的嘴皮,直到流出了血。第二天一大早,等父亲和丢勒起床,却再也找不到哥哥。阿尔贝特叠得整整齐齐豆腐块一般的被子底下压着一封被泪水浸湿的信:爸爸,我想了很久,弟弟比我更有天赋和潜力,我自动退出。我会用我身体里的全部力量赚钱,供他读书……弟弟,你要珍惜这样的机会,我的一颗热爱艺术的灵魂自此就藏在你的画笔里面,时刻注视着你。加油呀,弟弟! 父亲和丢勒连忙含着泪去找哥哥,但找了一天都没找到。附近所有的矿场都没有他的身影。哥哥肯定跑到一个很远的地方,故意不让他们找到。一整天,丢勒都为自己昨晚曾经在大脑出现过的作弊想法而自责。他觉得,和哥哥比起来,自己的灵魂真的很卑微,心灵真的很丑陋。 就这样,丢勒去了纽伦堡艺术学院。哥哥阿尔贝特则潜伏在一个未可知的地方,会定期给丢勒寄学费和生活费。丢勒发奋学习,在艺术学院表现很突出,慢慢的,他的油画简直比学院的教授的还要好。丢勒知道,自己画里能读出两个人的希望和梦想。到毕业时,他的作品已经能赚不少钱了。他想着现在应该该是自己供哥哥去上学的时候了。根据别人提供的线索,坐了好几天马车,丢勒终于在一个距家几百公里的偏僻石矿找到哥哥。见到哥哥的那一刻,他惊呆了:哥哥衣衫褴褛、胡子麻茬,还有,他的右袖筒竟是空的。见到弟弟,阿尔贝特笑了,轻轻地用左手搂住弟弟的脖子: “别难过,那是在一次埋炸药开石是意外失去的。没关系的,一只手在,我还可以工作。” 丢勒满脸热泪,轻轻地抚摸着哥哥的左手,那是怎样的一只手呀?关节粗大突出、布满老茧。 “你看这样的手,是绝对没办法再拿画笔的。我的梦想之路。就由你来走好了”,告别时,哥哥依然抚慰着无比自责的丢勒。为了补偿哥哥所做的牺牲,表达对哥哥的敬意,回来以后,丢勒整日整夜工作,下了很大的工夫,把哥哥粗糙的双手刻了下来。他把这幅对自己心灵无比重要的作品称为《双手》。每天早上起来,他会到这幅作品前,默默注视三分钟,然后才去做其他事。他想让自己永远记得,没有哥哥,自己的一切艺术成就都是妄想。 到今天,453年时间过去了,德国大艺术家丢勒有成千上百部的杰作流传下来,他的速写、素描、水彩画、木刻、铜刻等可以在世界各大博物馆找到。然而,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却是其中的一件作品,一副他用灵魂的救赎成就的心灵作品。全世界的人都立刻敞开心扉,瞻仰这幅杰作,并把这幅伟大的作品重新命名为《祈祷之手》。在这幅温暖的作品里面,藏着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字,那就是“爱”,而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 有了爱的加入,一颗救赎的心灵同样可以抵达天堂。
人到中年一碗粥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30岁之前,我的饮食习惯是只吃干饭不喝粥,甚至连水都很少喝。而我的身体,似乎并不因此枯涩,皮肤光洁润泽,声音水嫩灵动。可是,从什么时候起,每天不喝上一碗粥,就觉得面目枯萎言语干涩,像一朵失了水的花,黯淡无光。面对山珍海味亦食之无味。唯有一碗暖热的粥下肚,方觉通体舒泰,整个人都鲜活光润起来。和朋友聊起这种改变,她们送我三个字:你老了。 可不是老了吗?那些年少轻狂的青葱岁月,张扬,热烈,光彩炫目。理想,爱情,事业,对未来的憧憬,对远方的向往,世界像个万花筒,迫不及待地想转一转,再转一转,好把五彩斑斓的美景一一赏过。时间如此紧迫,只觉得自己像旋转的陀螺,停不下来,也不想停下来。这个时侯,心浮气躁,欲望像涨潮的海水,一波赶着一波,哪里能体味到粥的好处?这个时候,总喜欢方便省时的快餐,自然没有耐心围着炉子去熬一碗粥了。 等到疯过了狂过了,人渐渐安定下来,便已是中年。此时,上有老下有小,再无浪漫的空间,激情也逐渐退却。开始明白,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比不上家里那一盏温暖的灯让你心安;远方的风景再迷人,也敌不过女儿的笑脸让你痴迷。在这个外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一样,无非是吃饭穿衣,给自己和所爱的人生一个孩子,一起抚养孩子长大,送老人安宁幸福地离开,两个人守在一起,慢慢变老。 这便是人到中年,欲望越来越少,心思日渐明净,功名利禄视若浮云,家人健康平安即是最大的幸福。不再奢望珍馐佳肴,对奇珍异味亦无兴趣,只要每天能喝上一碗热粥,便心满意足。 朋友把能不能熬一锅好粥,当作评判一个好女人的标准,我深以为然。熬得一锅好粥,是需要耐心的,从选料到火候,从熬前的浸泡,到熬时的搅拌。粥可以简单,一杯清水一捧米即可;也可以复杂,大米小米红枣花生莲子绿豆百合,统统放进去。这个熬粥的过程,把急躁一点点抚平,把粗糙研磨成细柔粘软,心绪安宁,明净如花,在文火中慢慢煮,细细熬。 人到中年,杂事繁多。此时,只需一口宅心仁厚的钵,把身上的负重,经历的辛酸,内心的苦涩,浅淡的忧伤,一起放进去,文火慢熬。几个小时之后,一切烦恼琐事,便烟消云散,只剩下一碗香糯浓稠的粥。人到中年,有这样一碗粥,便觉人生圆满,世事畅意。(摘自《渤海早报》)
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的朋友相信都非常清楚。柳传志在创立联想公司之前,在科学院计算所做了1 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关于创业的原因,用他自已的话来讲是“觉得憋屈”。一位在跨国电源公司工作的研发人员感慨地说,给外国人干活,舒心
由白而黄的芦花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程刚 三十岁的她并非清高,刻意把年龄捂到熟透,是初次情感的碰撞,似乎击中了她的软肋,至今还隐隐作痛。有次上网,看到董卿谈及自己对感情的看法时说:我在这方面还是个小学生,心理年龄偏低,开窍晚。她觉得仿佛是自己的写照,不禁发出玲珑的喟叹。 八年前那次相遇恍如昨日。那是北方秋天里最妩媚的一个下午,阳光明媚,清风拂面,空气里弥漫着菊花的清香。那时她刚刚经历了一段爱的阵痛,静坐在湿地公园的芦苇深处,看着洁白的芦花慢慢变成金黄,仿佛品味一场由冬至秋的生命演绎。不远处的栈桥上有一位弄箫的青年,那悠扬的箫声仿佛了然她的心思,和着她的思绪在湖面上弥漫漂浮。她的脚鬼使神差地踏上了栈桥,仿佛那箫声是对她的召唤。刚要在石凳上落坐,箫声戛然而止,一沓报纸覆在了石凳上。会着凉的,他说。四目相视的那一刻,仿佛一个前世约定如期而至,两个人心里都幸福地一颤。 世上很多偶然的际遇可以创造奇迹。相信一见钟情的年轻人不会践踏自己的感觉。他们聊得很投机,彼此印象都不错,就这样慢慢交往起来。感情就像季节的变换,由秋至冬,冬去春来,春消夏至,逐渐升温。她觉得爱神真的很眷顾她,尽管并非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两颗彼此等待的心像野百合与春光的邂逅,还是摇曳起浪漫的风情。 两个人的家离得很远,她住城南,他居城北,但他的热度足以熔化任何距离。几乎每天,他都骑着自行车,追逐最后一缕夕阳,越过大半个城市来看她,只为她爱吃的油酥烧饼在城北,只为能望她一眼。有一天,她半开玩笑地对他说:要是那烧饼铺就在我们家附近该多好!省得你天天跑远路。不料他却说:小傻瓜,那我们还能天天见面吗?他患有胆囊炎,每次两人吃鸡蛋的时候,细心的她把鸡蛋剥开,总是让他吃青,自己吃黄。有一次,在河滩上,遍布着硌脚的砾石。他说我们光脚吧,这种碎石可以按摩脚,对身体有好处。她不知这是他的阴谋,真的脱掉了鞋子。他抢过她的鞋子远远地抛去,灿烂的笑声震得草虫乱飞。愣愣地她根本无法行走一步,因为那些尖锐的碎石硌得脚生疼!他说我背你吧,她才明白原来中了他的诡计。趴在他坚实的背上,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温暖,嘴上嗔怪,心里却甜甜的。 只半年的功夫,这对幸福的小鸟开始规划未来的天空。一次她说,我将来不想和公婆住在一起。仅一句,他面生愠色,竟不容解释,猛然起立,把所有的美好甩在身后,匆匆离去,像一枝不可挽回的箭。她的呼唤过于纤细,挽不住他。她颓然地坐在长椅上,像一片风干的树叶。她觉得他并不像言说的那样爱她。一个人静静思想了半天,还是摸出手机想做一下解释,可是他关机了,一丝失望袭上她的心头。 第二天,那个固定的电话在固定的时间未能按时响起,她忽然间泪如雨下,心中感到从未有过的痛。真的分手了吗?聚散就这么轻易地变换,像天上的流云? 他换号了,她失去了解释的机会。可是每当岁末,她都会收到来自他的明信片。当她收到第三张时,上面有一个QQ号码。她决定问问他:哎,你结婚了吗?没想到竟是他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说没。而他的回答是:快了,下月。她的心头涌起一丝悲凉。你知道我当初为什么说不愿和公婆住在一起吗?她小心翼翼地间。他沉默,但心里却说:无论什么这都不可接受!因为你说过,你父亲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容易失眠。我经常晚上写稿,怕打字声敲走他的睡眠。他愕然,悔恨,然而继续沉默着。于是,她下线了。至此,两人相忘于江湖。 她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和朋友逛商场,她看中了一件心仪已久的外衣,试穿了一下,风姿绰约,朋友也说漂亮,可是价格有点偏高。她当时想,也许会降价,也许有存货,不妨下周再来,如果衣服还在,即使没有降价,也一定买下。可是一周后,她再去时,那件衣服已没了踪影,被别人买走了。当时她心中的惋痛正如两个人分手的第二天,她期盼的那个电话竟然保持沉默一般! 又是一个秋天的午后,她静坐在湿地公园,芦花依旧慢慢由白变黄,箫声似乎还在耳畔萦绕,弄箫人却变成了水中的清影。她展开他的信,阅读当年的故事,心头又是一颤——原来他是个弃儿。那时这个湿地公园还是城郊的一片烂河滩,一位拾荒人在这里捡了他。他是靠养父母捡拾垃圾供养大的,那份春晖难报的亲情早已超越了真正的血缘关系,他容不得别人对养父母的任何怨嫌。接受他们,是接受他的前提。对于自己的恋爱婚姻,他把善待养父母做为检验对方的试金石。 读罢信,她再次发出玲珑的喟叹。生活中,不要轻易错过真正喜欢的东西,哪怕付出成倍的代价,也是值得的。(摘自《家庭月末》2010年第4期)
小聪明与大智慧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蔡子强 张学良曾说过:“回顾中国历史,皇帝及首领大多数是北方人,但宰相则相反,多是南方人。” 我想南方人满肚密圈,精于计算,但有时机关算尽,却落得反被聪明所误。要当一个真正的政治领袖,便须有相应的胸襟与气魄,若然追求一些口舌便给的小聪明,而无光明磊落的太智慧,最终也只配当个二流角色而已。 “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累”,这是很多从政者性格上的最大盲点。 英国一位政治家讲过:“拥有一张俊俏的脸孔,就像拥有一封推荐信;而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像得到一张信用状。在21世纪今天的政坛,我会建议把这匐话略怍修改为:“拥有亮丽的政治技巧,就像拥有一封推荐信;而拥有良好的大格及诚信,就像得到一张信用状。” 这亦令我想起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及《神雕侠侣》,其中有一段可谓精粹。纵然黄蓉聪明绝顶,算无遗漏,但她最后只能当丈夫郭靖的军师。郭靖虽然为人戆直,但什么是大节却弄得清清楚楚,而且待人肝胆相照,推心置腹。他的下属因此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足桀骜难驯的杨过,最后都收起跳脱不羁,对他死心塌地。 反而黄蓉每一刻都在算计,在与杨过的一段恩怨情仇中,她便多次被自己聪明所误,最后在小说结尾,她更感慨地说,论知人之明,她自己绝对比不上丈夫郭靖。 政治上,小聪明与大智慧是完全两码子事。要当一个政治领袖,诚信、胸襟与气魄,比起其他的个人才能,都要来得重要。纵使你能表现得八面玲珑,锋芒毕露。但如果不能取得别人由衷的敬佩和信任,结果可能功败垂成。即使能侥幸坐到高位,也不会是一位继往开来的魅力领袖。 我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最高统帅、后来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大智若愚的故事。芟森豪威尔当然是个聪明人,否则他也无法策划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诺曼底登陆,但是他在众人面前总是收敛起自己的才智及手段,这并不表示他真的对政治一无所知,而是他刻意要避免挑起别人不必要的戒心。 曾经为五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和老布什)当过文胆的Jamess C.Humes,如此回忆起自己跟艾森豪威尔的一件往事。 那时老帅刚从总统岗位退休,静居于葛底斯堡,有一次碰上另一位将军造访,大家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慢慢谈到越战,那位将军谈得兴起,卖弄自己学识,引经据奥地说希罗多德在撰文分析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曾说过: “你总不能远离前线28英里,而在后方舒舒服服当个安乐椅大将军吧!” 当访客走了后,一直坐在艾森豪威尔身旁的Humes询问老帅上述一句说话的典故,怎知艾森豪威尔却说:“首先,讲这句话的是保卢斯,而非希罗多德;其次,那不是值罗奔尼撒战争,而是布匿战争。所以他的引经据典是错了。”Humes有点大惑不解地问艾森豪威尔,那么为什么你刚才不当面予以指正呢?你估计艾森豪威尔如何回答?他说: “你就是不明白,我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是因为懂得恰当地收敛起自己的锋芒。” 我想,那些时时刻刻忙着表现自己小聪明的人,是否也应该看看艾森豪威尔的故事呢?(摘自《启迪·下半月)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