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在德国一个名叫阿扎斯的小村庄里,住了一个有十八个孩子的家庭。父亲埃斯德是一名普通的冶金匠,为了维持一家生计,他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却只能换来薄薄的几张钞票,买米的钱都不够。然而这个家庭中的一对双胞胎却有一个同样的梦想,/他们都希望可以发挥自己在艺术方面的天份。他们相信,有一天世界上的大艺术馆里面会挂上写着自己名字的画作。生活的困窘无法阻挡他们求知的脚步,但直到有一天,他们终于知道了父亲即使割肉卖血也无法在经济上供他们两个人同时到纽伦堡艺术学院读书。哥哥阿尔贝特和弟弟丢勒哭了,只有他们知道自己对艺术的热爱,那就是他们的生命。晚上,两兄弟在床上经过多次讨论后,决定明天一大早,以抓阄决定。胜者到艺术学院读书,败者则到附近的矿场工作赚钱供胜者上学。 弟弟丢勒晚上一直睡不着,他想着:要是明天早上抓阄输了的话,自己肯定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一定要想办法赢”,丢勒咬住自己的嘴皮,直到流出了血。第二天一大早,等父亲和丢勒起床,却再也找不到哥哥。阿尔贝特叠得整整齐齐豆腐块一般的被子底下压着一封被泪水浸湿的信:爸爸,我想了很久,弟弟比我更有天赋和潜力,我自动退出。我会用我身体里的全部力量赚钱,供他读书……弟弟,你要珍惜这样的机会,我的一颗热爱艺术的灵魂自此就藏在你的画笔里面,时刻注视着你。加油呀,弟弟! 父亲和丢勒连忙含着泪去找哥哥,但找了一天都没找到。附近所有的矿场都没有他的身影。哥哥肯定跑到一个很远的地方,故意不让他们找到。一整天,丢勒都为自己昨晚曾经在大脑出现过的作弊想法而自责。他觉得,和哥哥比起来,自己的灵魂真的很卑微,心灵真的很丑陋。 就这样,丢勒去了纽伦堡艺术学院。哥哥阿尔贝特则潜伏在一个未可知的地方,会定期给丢勒寄学费和生活费。丢勒发奋学习,在艺术学院表现很突出,慢慢的,他的油画简直比学院的教授的还要好。丢勒知道,自己画里能读出两个人的希望和梦想。到毕业时,他的作品已经能赚不少钱了。他想着现在应该该是自己供哥哥去上学的时候了。根据别人提供的线索,坐了好几天马车,丢勒终于在一个距家几百公里的偏僻石矿找到哥哥。见到哥哥的那一刻,他惊呆了:哥哥衣衫褴褛、胡子麻茬,还有,他的右袖筒竟是空的。见到弟弟,阿尔贝特笑了,轻轻地用左手搂住弟弟的脖子: “别难过,那是在一次埋炸药开石是意外失去的。没关系的,一只手在,我还可以工作。” 丢勒满脸热泪,轻轻地抚摸着哥哥的左手,那是怎样的一只手呀?关节粗大突出、布满老茧。 “你看这样的手,是绝对没办法再拿画笔的。我的梦想之路。就由你来走好了”,告别时,哥哥依然抚慰着无比自责的丢勒。为了补偿哥哥所做的牺牲,表达对哥哥的敬意,回来以后,丢勒整日整夜工作,下了很大的工夫,把哥哥粗糙的双手刻了下来。他把这幅对自己心灵无比重要的作品称为《双手》。每天早上起来,他会到这幅作品前,默默注视三分钟,然后才去做其他事。他想让自己永远记得,没有哥哥,自己的一切艺术成就都是妄想。 到今天,453年时间过去了,德国大艺术家丢勒有成千上百部的杰作流传下来,他的速写、素描、水彩画、木刻、铜刻等可以在世界各大博物馆找到。然而,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却是其中的一件作品,一副他用灵魂的救赎成就的心灵作品。全世界的人都立刻敞开心扉,瞻仰这幅杰作,并把这幅伟大的作品重新命名为《祈祷之手》。在这幅温暖的作品里面,藏着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字,那就是“爱”,而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 有了爱的加入,一颗救赎的心灵同样可以抵达天堂。
人到中年一碗粥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30岁之前,我的饮食习惯是只吃干饭不喝粥,甚至连水都很少喝。而我的身体,似乎并不因此枯涩,皮肤光洁润泽,声音水嫩灵动。可是,从什么时候起,每天不喝上一碗粥,就觉得面目枯萎言语干涩,像一朵失了水的花,黯淡无光。面对山珍海味亦食之无味。唯有一碗暖热的粥下肚,方觉通体舒泰,整个人都鲜活光润起来。和朋友聊起这种改变,她们送我三个字:你老了。 可不是老了吗?那些年少轻狂的青葱岁月,张扬,热烈,光彩炫目。理想,爱情,事业,对未来的憧憬,对远方的向往,世界像个万花筒,迫不及待地想转一转,再转一转,好把五彩斑斓的美景一一赏过。时间如此紧迫,只觉得自己像旋转的陀螺,停不下来,也不想停下来。这个时侯,心浮气躁,欲望像涨潮的海水,一波赶着一波,哪里能体味到粥的好处?这个时候,总喜欢方便省时的快餐,自然没有耐心围着炉子去熬一碗粥了。 等到疯过了狂过了,人渐渐安定下来,便已是中年。此时,上有老下有小,再无浪漫的空间,激情也逐渐退却。开始明白,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比不上家里那一盏温暖的灯让你心安;远方的风景再迷人,也敌不过女儿的笑脸让你痴迷。在这个外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一样,无非是吃饭穿衣,给自己和所爱的人生一个孩子,一起抚养孩子长大,送老人安宁幸福地离开,两个人守在一起,慢慢变老。 这便是人到中年,欲望越来越少,心思日渐明净,功名利禄视若浮云,家人健康平安即是最大的幸福。不再奢望珍馐佳肴,对奇珍异味亦无兴趣,只要每天能喝上一碗热粥,便心满意足。 朋友把能不能熬一锅好粥,当作评判一个好女人的标准,我深以为然。熬得一锅好粥,是需要耐心的,从选料到火候,从熬前的浸泡,到熬时的搅拌。粥可以简单,一杯清水一捧米即可;也可以复杂,大米小米红枣花生莲子绿豆百合,统统放进去。这个熬粥的过程,把急躁一点点抚平,把粗糙研磨成细柔粘软,心绪安宁,明净如花,在文火中慢慢煮,细细熬。 人到中年,杂事繁多。此时,只需一口宅心仁厚的钵,把身上的负重,经历的辛酸,内心的苦涩,浅淡的忧伤,一起放进去,文火慢熬。几个小时之后,一切烦恼琐事,便烟消云散,只剩下一碗香糯浓稠的粥。人到中年,有这样一碗粥,便觉人生圆满,世事畅意。(摘自《渤海早报》)
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的朋友相信都非常清楚。柳传志在创立联想公司之前,在科学院计算所做了1 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关于创业的原因,用他自已的话来讲是“觉得憋屈”。一位在跨国电源公司工作的研发人员感慨地说,给外国人干活,舒心
由白而黄的芦花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程刚 三十岁的她并非清高,刻意把年龄捂到熟透,是初次情感的碰撞,似乎击中了她的软肋,至今还隐隐作痛。有次上网,看到董卿谈及自己对感情的看法时说:我在这方面还是个小学生,心理年龄偏低,开窍晚。她觉得仿佛是自己的写照,不禁发出玲珑的喟叹。 八年前那次相遇恍如昨日。那是北方秋天里最妩媚的一个下午,阳光明媚,清风拂面,空气里弥漫着菊花的清香。那时她刚刚经历了一段爱的阵痛,静坐在湿地公园的芦苇深处,看着洁白的芦花慢慢变成金黄,仿佛品味一场由冬至秋的生命演绎。不远处的栈桥上有一位弄箫的青年,那悠扬的箫声仿佛了然她的心思,和着她的思绪在湖面上弥漫漂浮。她的脚鬼使神差地踏上了栈桥,仿佛那箫声是对她的召唤。刚要在石凳上落坐,箫声戛然而止,一沓报纸覆在了石凳上。会着凉的,他说。四目相视的那一刻,仿佛一个前世约定如期而至,两个人心里都幸福地一颤。 世上很多偶然的际遇可以创造奇迹。相信一见钟情的年轻人不会践踏自己的感觉。他们聊得很投机,彼此印象都不错,就这样慢慢交往起来。感情就像季节的变换,由秋至冬,冬去春来,春消夏至,逐渐升温。她觉得爱神真的很眷顾她,尽管并非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两颗彼此等待的心像野百合与春光的邂逅,还是摇曳起浪漫的风情。 两个人的家离得很远,她住城南,他居城北,但他的热度足以熔化任何距离。几乎每天,他都骑着自行车,追逐最后一缕夕阳,越过大半个城市来看她,只为她爱吃的油酥烧饼在城北,只为能望她一眼。有一天,她半开玩笑地对他说:要是那烧饼铺就在我们家附近该多好!省得你天天跑远路。不料他却说:小傻瓜,那我们还能天天见面吗?他患有胆囊炎,每次两人吃鸡蛋的时候,细心的她把鸡蛋剥开,总是让他吃青,自己吃黄。有一次,在河滩上,遍布着硌脚的砾石。他说我们光脚吧,这种碎石可以按摩脚,对身体有好处。她不知这是他的阴谋,真的脱掉了鞋子。他抢过她的鞋子远远地抛去,灿烂的笑声震得草虫乱飞。愣愣地她根本无法行走一步,因为那些尖锐的碎石硌得脚生疼!他说我背你吧,她才明白原来中了他的诡计。趴在他坚实的背上,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温暖,嘴上嗔怪,心里却甜甜的。 只半年的功夫,这对幸福的小鸟开始规划未来的天空。一次她说,我将来不想和公婆住在一起。仅一句,他面生愠色,竟不容解释,猛然起立,把所有的美好甩在身后,匆匆离去,像一枝不可挽回的箭。她的呼唤过于纤细,挽不住他。她颓然地坐在长椅上,像一片风干的树叶。她觉得他并不像言说的那样爱她。一个人静静思想了半天,还是摸出手机想做一下解释,可是他关机了,一丝失望袭上她的心头。 第二天,那个固定的电话在固定的时间未能按时响起,她忽然间泪如雨下,心中感到从未有过的痛。真的分手了吗?聚散就这么轻易地变换,像天上的流云? 他换号了,她失去了解释的机会。可是每当岁末,她都会收到来自他的明信片。当她收到第三张时,上面有一个QQ号码。她决定问问他:哎,你结婚了吗?没想到竟是他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说没。而他的回答是:快了,下月。她的心头涌起一丝悲凉。你知道我当初为什么说不愿和公婆住在一起吗?她小心翼翼地间。他沉默,但心里却说:无论什么这都不可接受!因为你说过,你父亲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容易失眠。我经常晚上写稿,怕打字声敲走他的睡眠。他愕然,悔恨,然而继续沉默着。于是,她下线了。至此,两人相忘于江湖。 她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和朋友逛商场,她看中了一件心仪已久的外衣,试穿了一下,风姿绰约,朋友也说漂亮,可是价格有点偏高。她当时想,也许会降价,也许有存货,不妨下周再来,如果衣服还在,即使没有降价,也一定买下。可是一周后,她再去时,那件衣服已没了踪影,被别人买走了。当时她心中的惋痛正如两个人分手的第二天,她期盼的那个电话竟然保持沉默一般! 又是一个秋天的午后,她静坐在湿地公园,芦花依旧慢慢由白变黄,箫声似乎还在耳畔萦绕,弄箫人却变成了水中的清影。她展开他的信,阅读当年的故事,心头又是一颤——原来他是个弃儿。那时这个湿地公园还是城郊的一片烂河滩,一位拾荒人在这里捡了他。他是靠养父母捡拾垃圾供养大的,那份春晖难报的亲情早已超越了真正的血缘关系,他容不得别人对养父母的任何怨嫌。接受他们,是接受他的前提。对于自己的恋爱婚姻,他把善待养父母做为检验对方的试金石。 读罢信,她再次发出玲珑的喟叹。生活中,不要轻易错过真正喜欢的东西,哪怕付出成倍的代价,也是值得的。(摘自《家庭月末》2010年第4期)
小聪明与大智慧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蔡子强 张学良曾说过:“回顾中国历史,皇帝及首领大多数是北方人,但宰相则相反,多是南方人。” 我想南方人满肚密圈,精于计算,但有时机关算尽,却落得反被聪明所误。要当一个真正的政治领袖,便须有相应的胸襟与气魄,若然追求一些口舌便给的小聪明,而无光明磊落的太智慧,最终也只配当个二流角色而已。 “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累”,这是很多从政者性格上的最大盲点。 英国一位政治家讲过:“拥有一张俊俏的脸孔,就像拥有一封推荐信;而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像得到一张信用状。在21世纪今天的政坛,我会建议把这匐话略怍修改为:“拥有亮丽的政治技巧,就像拥有一封推荐信;而拥有良好的大格及诚信,就像得到一张信用状。” 这亦令我想起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及《神雕侠侣》,其中有一段可谓精粹。纵然黄蓉聪明绝顶,算无遗漏,但她最后只能当丈夫郭靖的军师。郭靖虽然为人戆直,但什么是大节却弄得清清楚楚,而且待人肝胆相照,推心置腹。他的下属因此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足桀骜难驯的杨过,最后都收起跳脱不羁,对他死心塌地。 反而黄蓉每一刻都在算计,在与杨过的一段恩怨情仇中,她便多次被自己聪明所误,最后在小说结尾,她更感慨地说,论知人之明,她自己绝对比不上丈夫郭靖。 政治上,小聪明与大智慧是完全两码子事。要当一个政治领袖,诚信、胸襟与气魄,比起其他的个人才能,都要来得重要。纵使你能表现得八面玲珑,锋芒毕露。但如果不能取得别人由衷的敬佩和信任,结果可能功败垂成。即使能侥幸坐到高位,也不会是一位继往开来的魅力领袖。 我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最高统帅、后来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大智若愚的故事。芟森豪威尔当然是个聪明人,否则他也无法策划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诺曼底登陆,但是他在众人面前总是收敛起自己的才智及手段,这并不表示他真的对政治一无所知,而是他刻意要避免挑起别人不必要的戒心。 曾经为五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和老布什)当过文胆的Jamess C.Humes,如此回忆起自己跟艾森豪威尔的一件往事。 那时老帅刚从总统岗位退休,静居于葛底斯堡,有一次碰上另一位将军造访,大家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慢慢谈到越战,那位将军谈得兴起,卖弄自己学识,引经据奥地说希罗多德在撰文分析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曾说过: “你总不能远离前线28英里,而在后方舒舒服服当个安乐椅大将军吧!” 当访客走了后,一直坐在艾森豪威尔身旁的Humes询问老帅上述一句说话的典故,怎知艾森豪威尔却说:“首先,讲这句话的是保卢斯,而非希罗多德;其次,那不是值罗奔尼撒战争,而是布匿战争。所以他的引经据典是错了。”Humes有点大惑不解地问艾森豪威尔,那么为什么你刚才不当面予以指正呢?你估计艾森豪威尔如何回答?他说: “你就是不明白,我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是因为懂得恰当地收敛起自己的锋芒。” 我想,那些时时刻刻忙着表现自己小聪明的人,是否也应该看看艾森豪威尔的故事呢?(摘自《启迪·下半月)
幸福就是大家都在同一艘船上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从没有人会去想为偷税漏税寻找任何借口; 芬兰人看病几乎不需要花钱,因为政府已经把国民生产总值的7%用于了医疗保健; 芬兰人如果有失去工作的,在最初的18个月里,仍可领到高额的失业津贴
“惊恐”的美国大兵雕塑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 1995年7 27日,在距中朝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整整42年的纪念日,这组“惊恐”失措的士兵雕塑正式揭幕落成。 在雕塑一旁的花岗岩纪念碑上,还有这样的一组
找支羊带我们去成功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文摘·经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赵功强 在距美利坚脱离英国殖民统治100周年接近10年的1874年,法国打算为美国赠送一件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礼物,邀请雕塑大师巴特勒迪完成一尊举世闻名的雕塑。巴特勒迪决定建造一尊自由女神像。 巴特勒迪本人负责外观,他又聘请艾菲尔铁塔的设计者艾菲尔设计内部支撑铁架和整个支撑结构。出于个人偏爱,女神外貌直接来源于巴特勒迪的母亲,而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是以他妻子的手臂为蓝本。其他还有更多的创意,都被巴特勒迪一概打入冷官。 雕塑完工后,巴特勒迪亲自到美国选择安置地点。最终,他选择了纽约市区。 这天,巴特勒迪来到他心仪的雕像放置地实地考察。’这里是纽约的心脏,地道的闹市区。流动人员很多,雕塑可以接受最大数量的人员的瞻仰。这正是巴特勒迪选择此地的初衷。 四处打量了一会儿,巴特勒迪想抽烟了,一摸衣袋,只剩了一个空烟盒。他习惯抽一种意大利雪茄,那种牌子世界各地都很少见。巴特勒迪正沮丧着,却老远看见一个商店门口有这种牌子的香烟广告,喜出望外地奔过去。 买了烟,巴特勒迪随口问店主是否期待着女神雕塑早些安放,不料对方却说他一点儿都不期望把雕塑安放在这里。 巴特勒迪很意外;忙问为什么。店主说道:“为了清理出雕塑安放地,我们许多人马上都得搬家;安放施工期间,这里会是噪音和尘土的世界,它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剥夺了我们的自由。还有,完工之后,这一带的居民也就永远生活在雕像大片的阴影之下,原来可以自由享受的阳光也就成了一种奢望;而且,我们瞻仰的时候,都得尽力仰头,最大程度地暴露了我们普通人的渺小,这不也与雕像蕴涵的自由精神背道而驰吗?” 巴特勒迪默默听着,心里掀起了滔天巨浪。后来,他若有所思地回到了住所。 一周后,巴特勒迪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新的方案,将女神像放置到纽约市哈德逊河口外的自由岛上。 1886年10月28日,自由女神像经过长途运输,终于在自由岛上落座。 巴特勒迪特地到那个商店找店主道谢。当他说明来意后,那个黑人却说,当初那些话是一个叫艾菲尔的法国人叫他这么说的,巴特勒迪喜欢的那个品牌的香烟,也是那人弄来的。 巴特勒迪非常感动:若不是艾菲尔的良苦用心,他可能已经犯下了一个历史性错误。他得好好谢谢艾菲尔. 当巴特勒迪问艾菲尔为什么能够想到那么一个巧妙周密的计策时,艾菲尔微·笑着讲了个故事:“小时候,我家养了一些牛羊。那两头牛力气都很大,特别好斗,它们互不服输。所以,不打斗的时候,如果其中一头发现了一片肥美的草,另一头哪怕在远处看到对方啃得津津有味,它也绝不会走过来吃,即使它脚下只是稀疏枯萎的几根。它们对势均力敌的同类怀有深深的成见和戒备。后来,父亲教了我一个办法,他让我先牵一只羊去牧草茂盛的地方看看,然后再把它牵到不愿到草多的地方去的那头牛旁边。羊会马上朝刚才到过的地方跑过去,边跑边咩咩地叫。说来也怪,犀牛往往会循声前来。它对弱小的异类并不一味排斥。” 巴特勒迪知道,以当初自己的偏执,任何人的话都听不进去,如果那时同样身为权威的艾菲尔也来劝阻,自己势必更加刚愎自用。所幸艾菲尔找到了一只“羊”,引导自己走向了事业和人生的顺境。(摘自《启迪》2010年第7期)
< 1 2 3 ... 64 65 66 ... 100 101 10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