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海蜗牛的紫色眼泪
作者: 赵涵漠   来源: 社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眼泪   化学反应   蜗牛   中国画家   调色板   美国学  
描述: 一个中国画家从没有忘记他远赴美国学画的最初一刻,油画教师拿出一管名为茜素深红的颜料,将那看似凝血般黑沉的红色挤出一点,然后再加入群青和钛白,“就像发生了一种化学反应”,调色板上出现了一种艳丽得钻心的颜色。
自由女神,125岁生日快乐
作者: 赵涵漠   来源: 读书文摘·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明节   广场   纪念碑   周总理  
描述: 世界上最著名的女士刚刚庆祝完自己的生日。 岁月几乎没有给这位皮肤呈现“青铜色”的女士留下痕迹。她的冠冕依然光芒四射,古典长袍依旧飘逸,甚至连动作也未曾改变,左手捧着封面刻有“1776年7月4日”的法律典籍,那一天,美国签署了《独立宣言》。她的右手高举着象征自由的火炬。 她的年龄不是秘密,在刚刚过去的10月28日,自由女神125岁了。 多年来,她的工作是确保美国人民和观光者能够看到一个“自由的象征”,对那些移民而言更是如此。即便在125岁生日那天,她也无法好好休息。在盛大的“生日派对”里,来自40多个国家的125位移民在女神的脚下入籍成为美国公民。 一位曾参演电影《阿凡达》的好莱坞女明星朗诵着刻在雕像脚下的诗歌《新巨人》,代表美国欢迎“劳累、贫穷、蜷缩成团而渴望呼吸自由的身躯”。 自由女神的父亲是法国雕塑家巴托尔迪。在他17岁那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正试图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一群坚定的共和党人在街上筑起防御工事,当拿破仑三世的军队发起冲击时,一个年轻的姑娘手持火炬,跃过障碍物,高呼着“前进”向敌人冲去。紧接着,她在密集的枪声中倒地而亡。 据说,巴托尔迪并没有亲眼见证这一刻,但听说了这个故事后,举着火炬的女孩成为他的缪斯。
只支写自已名字的满大院士
作者: 赵涵漠   来源: 视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孟欣  
描述: 袁苏妹从没想过,在自己漫长的生命中,也有可能站在舞台中心。2009年9月22日,当香港大学向她颁发荣誉院士那一刻,这个82岁的老太太,“看起来神气极了”。她被安排压轴出场。这一天与她同台领奖的,有汇丰银行曾经的行政总裁柯清辉、香港富豪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以及曾获铜紫荆星章的资深大律师郭庆伟。 与这些政商名流相比,这位老人的履历显得异常单薄:学历,没读过小学,除了自己的姓名,她不会写其他字;工作经历,从29岁到73岁,在香港大学的大学堂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 这场历年完全以英语进行的典礼,此刻因她破天荒地使用了中文。香港大学学生事务长周伟立先用英语宣读了写给这位老人的赞辞,接着又以广东话再次致辞。直到此时,从未受过教育的袁苏妹才听懂,颁发院士的荣誉,是为了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独特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 如果不是那一身黑绒红边的院士袍,她看上去实在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太太。她走路很慢,弓着背,一副典型的老态龙钟的模样。然而在港大人眼里,这个矮小的女人形象“高大”得近乎“一个传奇”。 有人开始称她为“我们的院士” , 但她显然更喜欢另外一个称呼—— “ 三嫂”。因为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三嫂这个称谓被港大人称呼了半个多世纪。 “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很多宿舍旧生都会满怀深情地说出这句话。当然,就像描述自己母亲时总会出现的那种情况,这些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旧生,能回忆起的无非都是些琐碎的小事。 时常有学生专门跑到饭堂找她聊天。男孩子总会向她倾诉自己的苦闷,诸如不知道如何讨女友欢心之类。女孩子也会找到三嫂,抱怨男孩子只顾读书,对她不够好。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珍惜眼前人”,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将不开心的事忘掉”等等。每年毕业时分,都会有很多穿着学士袍的学生特意跑来与她合影留念。 就连大学堂球队的比赛结果,三嫂也常常是第一个知道消息的人。“输赢都好。”她乐呵呵地说。迎接球队的总是她最拿手的菜远牛河或马豆糕。 然而自从上世纪70年代安装心脏起搏器以来,三嫂再也无法继续在厨房工作了,这位已经5个孩子的母亲从此转做清洁工。男生们历来喜欢在饭堂开派对,每每狂欢到凌晨两三点。尽管这早就过了三嫂的下班时间,但她总是等到派对结束,再独自进去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污渍。那个在凌晨的饭堂里独自拖地的驼背老人背影,让许多学生总“不敢忘记”。 不过,这些记忆却在老人头脑里慢慢开始模糊。经常,她能记起自己29岁那年进入大学堂工作的情景,却怎么也说不清自己哪一年退休。眼下,她最害怕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担心不能像现在一样,“记得每一个宿舍旧生的名字”。直到今天,每次受邀参加旧生聚会,就算有人已经移民十几年刚刚回港,她也能一下叫出那人的名字。 今年已经67岁的香港赛马会主席陈祖泽,在三嫂的眼里“好文静”,仍然是个“乖仔”。被授太平绅士的梁智鸿,大学时总是“穿着整齐才进食堂吃饭,从来不会穿拖鞋”,只不过“大学时头型就是中分,不知道为什么到今天都没变过”。有男生甚至称,三嫂至今还记得他们大学时历任女友的名字。 这些有关三嫂种种琐碎的“好”,事隔若干年仍然潜伏在旧生们的记忆中。三嫂却说不清自己究竟“好在哪里”。如今她早已经退休了,但她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大学堂。每年,她会回来制作“宿舍之血”。这种由生抽、老抽、番茄酱、豉汁、胡椒粉、辣椒酱制成的“饮料”,除了三嫂,“没有人调得出那么正宗的味道”。 大学堂的传统节目“拜齐天大圣”,也仍是由她来负责准备香火。 每遇迎新会或开放日,她总要在自家狭小的厨房,制作学生们最喜欢的马豆糕和大西米红豆沙,再由学生们带回去。 这位从没摸过教材的老人,压根儿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大学堂“迎新教材”的一部分。在名为“宿舍历史”的课程中,每年新生都要学习宿舍之歌:“大学堂有三宝,旋转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更特别的荣誉出现在2009年6月。一天,三嫂突然收到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寄给她的信,邀请其“接纳香港大学之名誉大学院士衔”。 3个月后,“不知道院士是什么”的袁苏妹前去参加典礼,坐在面对600多人的台上,她一直试图记住前面的人“走哪条路、何时戴帽、怎样行礼”,生怕“忘记了整个程序”。 她坦承,直到走上台前,“袍子里面的腿一直在抖”。直到听到周伟立提到她曾经因为逃难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时,她感到一阵“辛酸”,最后“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副校监的颁授。 当时,观众中20多名“头发都白了”的旧生,兴奋地跳起来鼓掌喝彩,典礼负责人甚至不得不让工作人员走过去,请这些政商两界的知名校友“不要太激动,保持安静”。大学堂旧生会为庆祝她荣获荣誉院士衔,特意在饭店里摆了30桌酒席,300多个旧生到场祝贺。而她能回赠的,只是一张张自制的、只有手掌般大小的卡片。由她口述、女儿打印的祝福文字,每一字都再普通不过:“读书的,学业进步!”“做工的,步步高升!”“做生意的,生意兴隆!”“开车、坐车的,出入平安。” 只是,这个本来只会写自己名字的“院士”,足足用了两天时间又学写了两个新字。她一笔一画、签了300多张感谢卡——“三嫂”。 (秦陇一摘自《中国青年报》)
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港大院士
作者: 赵涵漠   来源: 情感读本·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饭店   乞丐   英国   富翁  
描述: 她最拿手的菜——牛河或马豆糕。 那些大学时独特的味道,成为旧生每年聚会时永恒的话题。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人像个孩子一样夸耀三嫂的手艺:“你知道吗,大西米红豆沙里面的西米直径足有1厘米,好大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