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对工笔画发展趋向的探讨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生   中国工笔画   中国传统绘画   教学效果   研讨会   工笔重彩画   审美意识   新时代   中国画   作品  
描述: 8月31日,本刊编辑部与中国画系联合举办了《工笔画趋势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有关工笔画教学和创作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间不乏精辟之见.现将这次研讨会的部分发言刊发如下,以期引起广泛关注和更为深入的研讨.从古到今,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发展波折起伏,由盛至衰,由衰至盛.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画的领域里它又以其初见新兴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做为高等美术院校的工笔重彩画教学如何树立新的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工笔重彩画的新兴;创造工笔重彩画的新意境.当前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全面、正确、清醒地对待传统的汲取与研究;深入新时代的生活;发挥画家自身的灵性去捕捉去吸收去研究现代文明,将姊妹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借鉴,应该是研究工笔重彩画创新而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在工笔重彩画的教学和学习中,总要接触到传统的技法与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学生在学校接触工笔重彩
不是变形而是形变——中国画教学之我见之二
作者: 王义胜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变形   意象造型   情动形移   素描造型   造型能力   中国画教学   写生   形变   不似之似  
描述: 工笔人物写生习作展序言如果说"不求形似"的文人画兴起使工笔人物画造型能力逐代递减;那么酷似物象忠实描绘的素描造型给中国画发展带来的桎梏日益显著.痛感受过写实造型训练的我辈囿于"真"和"象",在创作中受缚于"形似"难以自拔;深知青年学生们不满于中国画现状而一味地变形求新,不断地改弦更张之后的困惑和迷茫.形似、肖似的具象或不似,很不似的抽象都不是中国画的出路.摆脱"模仿说",在中国画教学上逐步确立不似之似的意象造型观."不似"和"形变"不是有意地变形,而是不发生"形变"就无法表达特殊的感受,是"情动形移".中国画不应有"变形说".培养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能力应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允许习作与被描绘对象拉开距离,探索"不似之似".提倡作业与作业之间拉开距离,孕育个人样式.
谈皮影艺术造型
作者: 张永夫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审美   平面造型   民间绘画   佛像雕塑   艺术造型   艺术家   造型方式   传承作用   雕刻刀   散点透视法  
描述: 我国的皮影艺术造型,早在宋代已基本定型,其后由于各地雕刻艺人们对艺术的理念及追求的不同,流派纷呈,但就其形制上的原理概念基本一致,只是风格不同罢了,大体上都是以五分侧面为主的平面造型,采用多视点的二度造型方式.就全国流传的影戏而言,原则上可分为三大影系,即滦州影系、秦晋影系、闽越影系.尽管各地影戏造型各具风格,或粗犷古朴,或玲珑剔透,都是某一区域文化风俗及民族审美情趣的凝聚.无论那一流派的皮影,都受到宋代影戏的影响,他们造型构想皆处于民间绘画、佛像雕塑等传承作用,运用不同雕刻刀线、绘线来表达人和物的形体,巧妙地运用我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法,以及大胆地夸张、移位、变形手法,把物象形成立体感,以达到观赏的艺术效果.这种独特的装饰性艺术造
关于发现古长江口史前原始“鸟岩雕”的推想
作者: 蒋立群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史论   文化遗存   史前   旧石器   中国艺术   江苏镇江   美术史研究   原始岩   多面体   造型  
描述: 笔者自1976年以来,在江苏镇江长江古河口陆续发现了原始"鸟形岩雕"以及史前神坛等,经多年考察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初步推断其为旧石器晚期原始祭坛文化遗存.首先,我们发现的是山后屹立着的一座高达5米的鸠鸟形岩雕(或者叫"巨岩造型")——曾征求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古代美术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谭树桐先生意见,以与已有定论的原始"岩画"、"岩刻"相区别,它亦不同于我们今天通常所指的立雕或圆雕,而是一种"多面体浮雕造型立雕",即在不同
雕塑系主题性创作的回顾
作者: 陈绳正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题性   《讲话》精神   雕塑作品   难忘的岁月   九一八   文艺运动   革命文艺   柳条湖   中令   雕塑系  
描述: 对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产生了历史性影响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问世以来,已经历半个世纪的路程.这期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讲话》却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讲话》精神的影响下,雕塑系师生的足迹遍及工厂、农村、部队、矿山、油田、草原、海滨和林区……以饱满的热情,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服务于人民,服务于革命和建设的宏伟事业.展开雕塑系师生所创造的众多形象的长卷,便可以看到由主题性创作所贯穿的清晰脉络,便可以感受到跳动其间的时代脉搏.东北抗日这十四年难忘的岁月,无疑使身处东北的雕塑家刻骨铭心.因此,这段历史成为多件优秀雕塑作品的丰富源泉.在"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之际,于沈阳柳条湖的事件旧址落成的大型纪念碑(作者:贺中令),
具象雕塑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培养
作者: 霍波洋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物象   形体语言   速塑   自我意识   课堂作业   形体结构   媒介物   雕塑系   具象雕塑   意识培养  
描述: 雕塑系学生近年的课堂作业,与以往的学生作业相比,无论在雕塑的语言、手法和观念上都在悄然变化,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新的追求.当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具象教学,做到分层次、有步骤的,对不同程度、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训练,从而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具象教学体系,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进一步解决.在教学中,具象教学不脱离可视客观对象这个媒介物,它囊括了对学生的写实和意象训练.学生从学习把握客观对象的基本规律入手.过渡到感受自然对象,并加以主观的表现,最后进入以自我意识为主导,以自然对象为媒介,将主观意识和自然物象高度融合境地.这种趋势不仅表现在学生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教学转换上,也是教师队伍和学生自身素质变化的必然结果.这里选登的雕塑系学生的课堂作业,是我们完善具象教学体系很好的例证.它使我们更有信心分层次,有步骤的实施具象教学方案.
美国当代雕塑家——黛博拉·巴特夫尔德
作者: 费伊·海勒斯克   张万新   来源: 美苑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艺术   自我意识   艺术家   表达   浪漫主义   艺术表现   艺术品   雕塑家   艺术形式   巴特  
描述: 泰然自若、叉开双腿在那里站着的这些由废弃金属弯曲而构成的马,看上去比例协调,显得安逸、美丽而且永远年轻.这一切是艺术家主观自我意识对自然的再现,对雕塑家来讲这一点极其重要.在西方艺术形式中以马为媒介的艺术品具有很长久的历史,对于这份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在西方艺术所表达的动物王国里,马是最多被艺术家来表现的.在艺术中象生活中一样,马一直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对于这一优质动物的表达,常从思想上、情感上表现着艺术家对人类自身的赞美.我们从早期诺曼斯的挂毯中,从哈伊得罗对撒克逊人卓越的骑兵选美中都能得到证实.不论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绘画时期,还是在格拉克特非凡的素描之中,艺术表现中的马的形象从未真正地有过孤
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与中西文化交流
作者: 韩金科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釉彩   织金锦   圣寿   社会愿望   中西文化交流   琉璃器   装饰手法   释迎牟尼   法门寺地宫   唐王朝  
描述: 1987年4月3日,湮没地下1113年的法门寺唐代地宫重见天日。数千件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历史遗物,向人们展示了唐朝懿,僖两代皇帝朝奉法门寺佛指舍利、乞求佛祖实现其'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见法门寺地宫捧真身菩萨所捧发愿匾文)永定社会愿望的礼佛文化阵容。这个极为丰富的文化序列辉煌灿烂,其中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光芒特别引人瞩目。
江西九江发现元代青花瓷器
作者: 吴水存   来源: 文物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土文物   博物馆   香炉   九江市   六边形   折枝   元代青花瓷器   双耳   江西   底部内凹  
描述: 1988年3月,九江市博物馆征集到一批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墓出土的青花瓷器等文物。据发现者介绍,这座墓约长3、宽1米,用青砖砌成,上用麻石平铺,石长1、宽0.4米。现将出土文物介绍如下。青花
< 1 2 3 ... 21 22 23 ... 130 131 132
Rss订阅